1 / 32

趙氏孤兒 ─正史與傳說

趙氏孤兒 ─正史與傳說. 第三組 林羿君、林恩慈、林冠妤、杜孟儒、 朱慧貞、官千婷、許賦農、李芝瀅、 吳柏穎、蕭智帆、蔡宜芳、宋素惠。. 大綱. ( 一 ) 分工名單 ( 二 ) 故事由來 ( 三 ) 差異比較 ( 四 ) 疑點分析 ( 五 ) 作品析論 ( 六 ) 問題討論 ( 七 ) 資料來源. 一、分工名單. ( 一 ) 資料搜集者:左傳─林恩慈、林羿君。         史記─林冠妤、杜孟儒。         戲劇─朱慧貞、官千婷。 ( 二 ) 資料匯整者:李芝瀅。 ( 三 )PPT 製作者:許賦農。

mand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趙氏孤兒 ─正史與傳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趙氏孤兒─正史與傳說 第三組 林羿君、林恩慈、林冠妤、杜孟儒、 朱慧貞、官千婷、許賦農、李芝瀅、 吳柏穎、蕭智帆、蔡宜芳、宋素惠。

  2. 大綱 (一)分工名單 (二)故事由來 (三)差異比較 (四)疑點分析 (五)作品析論 (六)問題討論 (七)資料來源

  3. 一、分工名單 (一)資料搜集者:左傳─林恩慈、林羿君。         史記─林冠妤、杜孟儒。         戲劇─朱慧貞、官千婷。 (二)資料匯整者:李芝瀅。 (三)PPT製作者:許賦農。 (四)報告者:吳柏穎、宋素惠、蔡宜芳、蕭智帆。

  4. 二、《趙氏孤兒》的由來 1.《左傳》、《史記‧趙世家》、戲劇。 2.最早出現在《左傳》和《史記‧趙世家》。 (1)左傳: 於《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有載。晉靈公與其大臣趙盾之間的衝突,晉靈公派刺客刺殺趙盾,趙盾出逃,趙盾之弟趙穿誅殺晉靈公,趙盾復官。

  5. (2)史記:多所提及。 〈晉世家〉與《左傳》基本一致。 〈趙世家〉進一步描寫以屠岸賈、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等人為主,主講趙盾與屠岸賈兩家的仇殺,以及「搜孤救孤」的故事,情節複雜曲折。 ※《史記》乃信史。作者司馬遷是位嚴肅的史家。有不少原先不可信的史料,經地下發掘,查證無誤。

  6. (3)戲劇: 作者:a.元雜劇作家紀君祥著《趙氏孤兒大報仇》 b.明傳奇作家徐元久創作《八義記》 色彩:具封建宗法色彩,卻不掩其光輝。 刊本:a.元刊本(四折)─元刊本無科白。 b.明刊本(五折)─明刊本科白齊全。 明刊本十分出色,人物語言的洗煉和性格化, 在整個元雜劇中也屬上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Og-nXaCA

  7. 海外篇: a.1735年:法文本。 b.德詩人歌德:改編為《埃爾佩諾》。 c.義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齊奧:改編名為《中國英雄》。 d.法國文豪伏爾泰:1753~1755年改編《趙氏孤兒》為新劇本,名為《中國孤兒》,1755年8月於巴黎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 e.英國諧劇作家默非:根據伏爾泰及馬約瑟之版,重編《中國孤兒》,於倫敦演出造成轟動。

  8. 小結 1.《左傳》是史上最早出現有關「趙氏孤兒」之載本,為本事源出所在。 2.《史記》為歷史書之典範,「趙氏孤兒」出現在〈趙世家〉、〈晉世家〉中,但〈晉世家〉歷史著墨甚少。 3.紀劇《趙氏孤兒》乃首回將「趙氏孤兒」之事搬上舞臺而演其劇者,後南戲、傳奇、京劇、地方戲曲莫不自其源出,《紀劇》佔有極重地位。

  9. 三、正史與傳說的差異比較 (一)左傳與史記的比較

  10. (二)史與劇之比較 1.《左傳》史實記載於成公四、八年 (1)基調:亂倫與立孤。 事件:趙武(或趙孤)中興。 重點:韓厥之建言,非敘其中興經過。 (2)建言結果:「反其田」、「立趙氏之後」。 (3)呈現趙氏卿族時之內憂外難。 ※韓厥之言 (晉景公)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柰何絕祀!」乃復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與之邑。

  11. 2.《史記.晉世家》 (1)重點:同《左傳》,主韓厥之言。 (2)未言及亂倫之事。 3.《史記.趙世家》 (1)事件始末完全呈現。 (2)人物刻畫詳盡明確。 (3)太史公發揮寫人物情感特點,並顯出側重點環繞 在趙孤此群人物上。宋元時程嬰等歷史人物,仍 有後續發展,突顯《說苑》、《新序》此脈絡的〈節士〉、〈復恩〉之「義士」情節。

  12. 4.元代紀君祥雜劇《趙氏孤兒》 (1)人物:趙氏卿族所有義士為劇本主軸。 (2)情節基調:「搜孤」、「救孤」與「復孤 (明刊五折本加入)」。 (3)時間:合併晉靈、景二公兩代之事,將原來 《左傳》跨二公間的20年差距拉近,且只用一 「編年」─晉靈公。劇中角色兼具「昏君」與 「劇情時間」呈現作用。

  13. (4)劇情走向:晉靈公下二要臣─趙盾、屠岸 賈間的忠奸對立,後以「趙孤」為中心的 事件,成為一種「述義」敘事;並使義與 忠(存趙孤與保社稷)之間能夠畫上等號。 (5)細節:補完趙盾下落。《左傳》、《史記》 皆未言明趙盾如何亡故;景公默許「下宮 之難」發動是在其生前死後,亦無交代。 《紀劇》因將「滅趙」時間提前到靈公時 代,故對趙盾下落作了完述。

  14. (6)趙朔,繼承《史記》〈趙世家〉中將趙朔、莊(6)趙朔,繼承《史記》〈趙世家〉中將趙朔、莊 姬、趙孤三者結合為一家庭關係的處理。 (7)敘事觀點:《紀劇》更從民間仰角,不再以宮廷 政變為敘事中心。真正以程嬰、公孫杵臼、韓厥 三義士為全劇靈魂之敘事走向,假「趙孤」之敘 事,成就三人之「義」。

  15. 四、疑點分析 (一)左傳、史記,何者可信? 1.史記疑點: a.屠岸賈真能瞞著景公攻滅趙氏三卿。實際趙嬰 齊已離晉。 b.莊姬生兒於景公宮中,屠岸賈冒然衝進宮中去 搜捕。 c.屠岸賈何以相信其所殺真為趙氏孤兒。 d.程嬰何不將假嬰置於莊姬居宮,直接誤導屠岸 賈。如此尚可免杵臼一死。

  16. 實際上,莊姬是在弟弟晉景公宮中,安然地生下趙武,沒有遭到迫害。反是她誣陷迫害趙同、趙括,導致趙同、趙括家滅門,莊姬並非被害者,而是迫害者,其與其子並無被威脅,亦無杵臼、程嬰老義士。實際上,莊姬是在弟弟晉景公宮中,安然地生下趙武,沒有遭到迫害。反是她誣陷迫害趙同、趙括,導致趙同、趙括家滅門,莊姬並非被害者,而是迫害者,其與其子並無被威脅,亦無杵臼、程嬰老義士。 趙武出生後,韓厥即說服晉景公立趙武為趙家家長,反提高了趙武一支的地位。因此《左傳》應是較為可信的。

  17. (二)為何晉靈公僅弒趙盾? 晉靈公不守君道,恣意妄為,士季諫後,趙盾驟諫,趙盾為正卿,若諫而靈公不聽,則後無人可諫。 《左傳》有提到尚有士季一人做為前諫,後趙盾諫之。而士季諫言比例較大描述詳盡,不同於趙盾只提到驟諫靈公。 何以靈公不殺士季而殺趙盾,左傳中並無描寫,估是趙盾言之太過,引發靈公的怒氣。

  18. (三)嬰兒究竟是不是程嬰的? 1.左傳:非以趙氏孤兒的事為中心,而以晉國發生的     事件為主。 2.史記:程嬰將趙武帶到深山秘密撫養,後藉占卜結     果說出趙家冤屈,程嬰提出趙氏孤兒趙武的     存在,屠岸賈被處刑。 3.戲曲:程嬰以親子換趙武,趙武被屠岸賈收為義子     ,程嬰揭露武之身世,後趙武把義父屠岸賈     殺了,以義子殺義父為結局,充份表現了戲     劇的張力。  

  19. 五、作品析論 (一)讀左傳中的趙氏孤兒 1.源於《左傳》。 2.起原文本:「本事」,現存所能最早見到的「元事件」,且為已發生之「歷史文本」。 3.因左傳體制為分年記事,故零散不盡完整。 4.左傳並無「趙氏孤兒」一詞,乃是受《紀劇》影響。

  20. 5.左傳的實際事件讀名: a.以亂倫與立孤(「趙孤中興」,但左傳無 詳述其中興的經過)為基調的故事。 b.趙孤為誰之子?朔乎?嬰乎 ? c.「欒、郤為徴」,助莊姬復仇。 6.內容順序: 事件順序為「趙盾弒君→趙氏孤兒」。故先說明「趙盾弒君」的故事,敘述晉靈公不君與遇弒。 全文九人中,以趙盾為主,靈公及其他七人均為烘托良大夫趙盾之陪賓。

  21. (二)《史記》中的人物分析 1.晉靈公:暴虐、不君,在桃園被趙穿所殺。 2.趙盾:老大臣,諡號宣夢。初為逃避晉靈公追殺而 出走,但並未走出國境,因靈公被弒後回國 被史官記載:「趙盾弒其君。」 3.趙穿:弒靈公而立襄公弟黑臀。 4.公子黑臀:晉成公,在位七年即死。 5.趙朔:趙盾之子,娶晉成公姊莊姬。

  22. 6.莊姬:成公之姊,生趙武。在屠岸賈進宮中搜索6.莊姬:成公之姊,生趙武。在屠岸賈進宮中搜索 時,曾祈禱說:「趙宗滅乎,若號;即不 滅,若無聲。」 7.晉景公:成公之子,寵信屠岸賈。在事發十五年 後生病時,才經由韓厥知曉趙孤之事, 遂召程嬰、趙武進宮。 8.韓厥:受趙盾推薦任司馬職,曾為報恩欲助趙朔 活命。趙孤長成之後,才告之景公程嬰、 公孫杵臼二人之忠貞。

  23. 9.趙同、括、嬰齊:為趙盾同父(趙衰)異母兄弟。9.趙同、括、嬰齊:為趙盾同父(趙衰)異母兄弟。 10.程嬰:趙盾心腹食客。「死易,立孤難」,假裝 向屠岸賈告發,後撫養趙武十五年。 11.公孫杵臼:趙盾心腹食客,願意做「簡單的事」 ,犧牲掉自己的性命。 12.趙武:趙朔與莊姬之遺腹子,十五年後,才被景 公召進宮,後反誅屠岸賈。

  24. (三)伏爾泰改編《趙氏孤兒》之因 「根據孔子的教導,改編成的五幕劇。」 1.「無征不信,述而不作」 伏爾泰編劇宗旨之一為「以前世歷史事實感召後世人為力。」講求「以真實的歷史事實感人。」將中國題材引入戲劇創作,是出於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關切和嚮往。由此萌發創作,並認定《趙氏孤兒》乃「具有歷史真實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劇」。

  25. 2.「取譬」樂教、「六藝之教」 《趙氏孤兒》震人心魄、催人肝膽的悲劇美與伏爾泰「感人肺腑」的審美觀正好符合。 如《凱撒之死》和《查伊爾》等十五部劇作都是借用悲劇的形式喚起人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利用《趙》劇衝突扣人心弦,氣氛激越慷慨。這正是伏爾泰孜孜以求「感人肺腑」效應的劇作題材。

  26. 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伏爾泰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他在著作和書信中多次提到中國的孔子,尤其是寬恕。他對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寬恕」思想特別讚賞。 伏爾泰改編了《趙氏孤兒》,憑藉自己的良知,在改編時悄悄地把孤兒的「復仇」改成了「諒解」、「寬容」和「尊重」。

  27. (四)看戲劇中的趙氏孤兒 1.韓厥的正直、大將軍屠岸賈的殘暴,莊姬的愛心和程嬰的苦心教育。 2.此劇劇本帶有強烈的復仇意識,一般強調「中庸」的中國戲劇少有之。 3.《趙氏孤兒》故事情節,或許指出人性殘忍面的相似,「斬草除根」、「寧錯殺一百不漏殺一個」皆是中國奸臣的思維特色。而在屠殺中倖存的人,又總是天賦重任的那一位,在此能看見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與期待。

  28. 4.最後,這個故事還牽涉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歷史事實,就是後來韓、趙、魏三個家族瓜分了晉國,戰國七雄的局面才確立下來。4.最後,這個故事還牽涉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歷史事實,就是後來韓、趙、魏三個家族瓜分了晉國,戰國七雄的局面才確立下來。 反之,如果程嬰沒有保護趙氏孤兒,也就沒有戰國時代的趙國,中國歷史也許就會被改寫了。

  29. 六、問題討論 (一)為什麼要特別提起《趙氏孤兒》? 1.戲劇性強,有強烈的舞臺效果。 2.「捨生取義」、「生死相託」的友情和犧牲精神 在當今很少被提及,戲中則是一種對個人價值觀 的重新審視。 3.某種角度寫的是愚忠愚孝的故事。程嬰為了達到 讓趙家孤兒復仇的目的,竟殺害了自己不滿周歲 的兒子。就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此舉是滅絕人性的。

  30. (二) 《趙氏孤兒》的結尾改得好不好? 1.藝人版本:孤兒不復仇。 「前人的過錯為什麼我來承擔?」 2.國話版本: 「今天以前我有兩個父親,今天以後我是孤兒。」    看來「孤兒不能復仇」的來由並不明確。根據戲劇「從高潮看統一性」的原則,前面的戲應該更完整些,使觀眾明白,孤兒這些年在程嬰和屠岸賈陪伴下的成長道路,為什麼孤兒在最後對復仇者產生的心理障礙。

  31. 七、資料來源 1.左傳論評選析新編(上),洪順隆編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2.趙氏孤兒的『史』與『劇』文述與演述,李紀祥,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民國89年6月) 3.故鄉博客http://home.guxiang.com/ 4.北京文網http://www.beijingww.com/ 5.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6.抓馬報報http://homepage.ntu.edu.tw/~b92109006/paper/paper9.htm 7.春秋戰國五代史籍http://www.starblvd.com/mem/l/a/lastwit/index.html 8.周怡秀-(趙氏孤兒)的來龍去脈http://news.epochtimes.com/b5/4/6/11/n566236.htm 9.奇摩知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