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防 治. 认识手足口病.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 FMD)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和皮肤疱疹。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二、病原学. HFMD 由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malini
Download Presentation

手足口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手足口病 防 治

  2. 认识手足口病

  3.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 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和皮肤疱疹。 •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4. 二、病原学 • HFMD由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 人肠道病毒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一组单股正链RNA病毒。 • 多种肠道病毒都可引起HFMD,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的4~7、9、10、16型,B组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 • 最常见的为CV-A16和EV71

  5. 病原的生物特性 • 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 肠道病毒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 病毒无包膜,故乙醚、75%酒精、表面活性剂等均不能将其灭活。 •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或56℃ 30min都能灭活病毒能使其灭活 。 • 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持感染性。

  6.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 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的报道。 •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 •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7. 国外流行概况 •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 • 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有 952个病例,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 • 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 其他欧、美国家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8. 国外流行概况 •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78年的2次流行均为EV71引起,病情一般较温和,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 。

  9. 国外流行概况 •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 • 1997年以来,EV71感染为主的手足口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 。 1、马来西亚概况 •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 4~8月份共有2628例发病,住院889例,39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仅4~6月份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病程仅2天 。

  10. 2、新加坡概况 • 1970年首次发生,1972年、1973年和1981年均有流行,1997年起又有许多儿童患病,2000年秋季发生了大规模流行,有4名儿童死于肺部并发症,部分病人中检出EV71型,全国的幼儿园为此曾一度关闭。

  11. 国内流行情况 • 81年起,上海、北京、福建等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 天津83年CoxA16爆发流行,5-10月间报告病例7000,86年又再度爆发,托幼机构两次爆发发病率分别为2.3%和1.9%; • 2000年5-8月招远市立医院接诊1698例,6月15-7月15日发病高峰,3例死亡,14例病毒性脑膜炎; • 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一起手足口病爆发,患病率达6.65% 。

  12. 国内流行情况 • 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EV71流行,2001年出现首例死亡病例; • 1998年EV71感染在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6月和10月流行中,共129106例,重症405例,多为5岁以下儿童(91%) ,死亡78例,其中65例有肺水肿或肺出血(83%)。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

  13. 2008年3月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流行,截至5月5日,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496例,其中死亡22例。2008年3月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流行,截至5月5日,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496例,其中死亡22例。 • 2008年4月40日-5月4日广东省共报告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925例,死亡3例。 • 2008年5月浙江死亡1例。

  14.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自然宿主。 •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HFMD的主要传染源 • 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15. 2、传播途径 • 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 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 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 。

  16. (三)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感染后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可保护机体免受再次感染。 • 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 • 患者主要为儿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85%~95%。 • 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HFMD,不排除多次患HFMD的情况。

  17. (四)流行特征 • 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季节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从3、4月份开始增多,流行季节为夏秋季,9月以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 流行方式: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暴发期间,幼托机构为传染发生的主要场所。除暴发外,HFMD也呈散发流行。院内感染也是HFMD的传播方式之一。 •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18. 四、临床表现 • 潜伏期 • 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 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19. 临床表现 • 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首发症状多为低热,常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咽喉痛。 • 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 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病程初期,患儿由于口腔溃疡存在,患儿疼痛明显, 有流涎拒食现象; • 皮疹也于1~2天后开始出现,初为斑丘疹,随后转为疱疹。皮疹不伴有发痒,多位于手掌和足底,也可出现于臀部. • 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 斑丘疹、疱疹呈圆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且量较少,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 • HFMD患者也可只表现为皮疹或口腔溃疡

  20. 合并症 • 病毒会侵犯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可引起脑膜炎、无菌性脑炎、类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脑干脑炎和肺水肿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 近年发现EV71较CoxA16更易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

  21. 诊断 • 诊断原则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22. 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3.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24. 2009年海淀区手足口病 发病情况

  25. 手足口病疫情

  26. 一、疫情性质分类 1、散发疫情: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流行病学关联,表现为散在发生。 2、聚集性发病:同一单位(托幼机构、小学)一周内发生5例以上手足口病例。 3、暴发疫情: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的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5例以上患病,并有手足口病相关症状。

  27. 二、疫情处理措施 1、传染源的管理 --隔离至症状出现后2周且症状消失 2、划定疫点、疫区,落实消毒处理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健康教育 --严格执行关班关园政策

  28. (1)托幼机构和学校同一班级一周内发生2例病例,采取关班2周的措施。(1)托幼机构和学校同一班级一周内发生2例病例,采取关班2周的措施。 (2)托幼机构1周内出现20例及以上病例,或2例重症病例的,区CDC人员应会同地段医院人员亲自到现场实施闭园2周的措施,以切实控制多、暴发疫情的发生。

  29. 4、采样 (1)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疫情需采集标本3-5件,儿童密接采集粪便标本5-8克 (2)对重症患儿及每起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采集双份血清,分别为急性期(发病0~3d)和恢复期(发病14~30d),各采集3-5ml。

  30. 日常防控措施

  31.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 2、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安排一定课时教会孩子洗手,配备肥皂或洗手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2. 3、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4、每日进行晨午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5、对幼儿出勤情况进行登记,做好缺勤原因追访

  33. 6、发现患儿时,要及时向报告地段防保科。 7、根据病情,患病儿童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建议期限为症状出现后2周且症状消失。康复返园后要注意个人卫生。 8、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9、通过多种形式向幼儿及家长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宣传

  34. 四、工作布置及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托幼园所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小组,做好园所内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2、加强培训工作。各托幼机构应尽快组织、开展对托幼园所内所有老师手足口防病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其手足口病防病意识。

  35. 工作布置及要求

  36. 3、各托幼园所每日要认真执行晨午检制度。对发现的可疑“手足口”病例,要通知家长将其带回并进行医疗诊治,同时校园内要及时开展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防止发生因处理措施的不及时、不到位而造成手足口疫情的蔓延;3、各托幼园所每日要认真执行晨午检制度。对发现的可疑“手足口”病例,要通知家长将其带回并进行医疗诊治,同时校园内要及时开展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防止发生因处理措施的不及时、不到位而造成手足口疫情的蔓延; 4、每日认真落实学生缺勤原因问询制度。以便及时发现、报告、处理传染病疫情,防止发生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5、各托幼园所要严格掌控消毒浓度、坚持日消毒制度。

  37. 6、对发生“手足口”的患儿,自发病日期最少隔离14天,并且在隔离期满后应持医院痊愈诊断证明,方可入园(上学)。6、对发生“手足口”的患儿,自发病日期最少隔离14天,并且在隔离期满后应持医院痊愈诊断证明,方可入园(上学)。 7、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教育家张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前便后勤洗手,不食不洁食品,尽量少让儿童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

  38.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