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16 Views
学习成果展 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小学 王国艳. 我的展示作品名称.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方案.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教育技术与信息教育技术. 我的作品内容包括:. 《 七律 · 长征 》 教学设计. 《 解方程 》 教学实施计划. 《 长相思 》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教育技术与信息教育技术. 《 七律 · 长征 》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 2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E N D
学习成果展 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小学 王国艳
我的展示作品名称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方案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教育技术与信息教育技术
我的作品内容包括: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解方程》教学实施计划 《长相思》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教育技术与信息教育技术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主体部分)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二)教学环节设计 1.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跟着老师划分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3.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 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 (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4)重点理解 5.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②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王国艳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镇中心小学 2011.10. 11 我理解的教育技术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 二、教育技术是什么? 三、我的思考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 1.学习前的自我理解: 把音频、视频等通过计算机这一媒体用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教学难点。 2.学习后的初步理解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内涵。既包含教学技术的应用又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二、教育技术是什么? 1.AECT’94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的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定义: 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3.AECT’04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三、我对教育技术的思考 • 信息技术不等同于教育技术 • 应该重视人文和道德 • 教育的最优化 • 必经之途 • 解决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
三.我对教育技术的思考 信息技术不等同于教育技术 •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最合适的教学资源和评价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教育科学。 •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训练和教育管理。
三.我对教育技术的思考 应该重视人文和道德 04定义特别明确地提出实践要“符合道德规范”,告诉我们做技术的人一定要关心人文和道德问题。这一内容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无论是学生标准、教师标准,还是管理者标准,都无一例外地被写了进去。道德和职业规范的问题轻视不得,是从业人员与专业本身得以生存的基础。
三.我对教育技术的思考 • 根据美国AECT 1994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领域是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涉及哲学、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电子理论、美学理论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教育技术的实践就是用科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教育技术是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综合。”(高利明)它所关注的主要不是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而是各种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它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 教育的最优化
三.我对教育技术的思考 必经之途 •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在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标志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把学生培养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李克东)的人。勿庸置疑,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途。
三.我对教育技术的思考 解决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 • 值得思考的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理论很多都是从国外转介过来的,往往缺乏富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特别缺乏我们国内的实践论证。从国外介绍来的许多教学模式很少在国内试行,得不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就失却指导的普遍意义,只是说说而已。由于我们没有配套的资源设备根本无法实施。就拿我们平时也制作了很多课件,可是由于我们学校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时间经常有冲突,而且做个课件要花很多时间,也没达到资源共享。 • 很多教师自己对很多的先进技术不懂,没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理念与技术。 • 教育技术的装备是为了装门面,而不是考虑如何来正确高效的使用。 • 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有一种只重技术不重学习效果的倾向,设计出来的网络学习环境堆砌了各种技术模块,而支持学习和教学的策略则考虑不多。
最出色的地方: 这个设计让学生充分达到了教学目的, 并且把各学科充分地整合了。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需要改进地方: 在作品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知识是学生比较生疏的,当展现给学生时,学生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国培感悟 本次培训不是局限于专家讲座与学员聆听,而是采用了互动形式,如学员在听完讲座后要积极进行自己的研修日志、提交自己的主题研修成果、提交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由辅导教师给予点评等等,引领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将动与静相结合,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练相结合。所有的授课专家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们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讲解点评、互动对话等以启迪学员的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此次的培训中我领略到许多同仁身上理想的光辉照亮了我的心房,真的让我获益匪浅,提高了理论水平,丰富了实践操作的经验,教育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我要做一片醉心于梦想的绿叶。细细思量明天的去路,我要把在国培学习的知识用到教学当中;精心打点今日的行囊,我要把在国培中收获的感动化为力量踏上明天的讲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最后,我想把泰戈尔的名言送给国培中所有人,让我们的梦想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