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97 Views
<<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 学习交流. 2006-9-1.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两纲”?何时出台的? ( 1 ) 《 上海市中小学民族精神指导纲要 》 ( 2 ) 《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 ( 3 ) 2005 年 6 月 2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E N D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学习交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学习交流 2006-9-1
名词解释: • 1、什么是“两纲”?何时出台的? • (1)《上海市中小学民族精神指导纲要》 • (2)《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 (3)2005年6月 • 2、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 (2)主要内容: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 3、什么是生命教育? • (1)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意义: • 1、是上海市科教党委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8号文件)的重要举措; • 2、是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的迫切要求; • 3、是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 4、是基于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现状的全面调研;对港台、发达地区的研究;对古今中外生命哲学理论的分析。(报告介绍)
[孩子问题出现的原因] • 1、家长不适当的期望 •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或漠不关心,或过分包揽,或放任自流,忽视孩子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需求,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都加剧了部分孩子问题的出现; • 2、家庭教育的问题 • (1)重视物质满足,忽视精神需求; • (2)重视学业提高,忽视人格完善; • (3)重视全面呵护,忽视自主发展;(当他们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原本是当事人,却成了旁观者,这是多么可悲!) • (4)重视家长威望,忽视亲情互动。 • 3、教师教育的随意性 • (1)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 (2)教师不恰当的语言; • (3)教师的不良行为。
[孩子问题出现的原因] • 4、社会竞争导致的后果 • 一些领域道德缺失;急剧的社会变迁使中小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多元文化的冲突,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互联网使学生的视野远远超出了校园;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使未成年人的生命方向飘忽不定,有的失去了蓬勃向上、健康乐观的生命力。 • 5、生死观比较模糊 •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学生相信“人能够死而复生”。 • 6、媒体的一不小心 • 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作了不适当的、甚至不实的宣传报道,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四名女中学生,因为自己喜欢的男孩子不喜欢自己,于是开煤气集体轻生。不料抢救后,她们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竟然都是“怎么没有电视台来采访我们?”) • 7、青少年的自身特点 • (1)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初期; • (2)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平衡。
二、“两纲”教育的重要性: • 1、是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 2、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非常核心的内容。 • 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两纲”教育的重要性。 ——科教党委副书记 翁铁慧 • (德育“十一五”规划)
三、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论框架:(用“一、二、三、四”概括)三、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论框架:(用“一、二、三、四”概括) • 1、一个宗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 • 2、两个历史渊源和启迪: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 • 3、三大关系: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 • 4、四个主题: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价值与意义。
三、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论框架:[具体] • 一个宗旨: • 儿童早期应开发“非智力因素”,而不要过早开发“智力因素”,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 • 三大关系: • 1、生命与自我的关系: • (1)人对生命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内心的信念;(轻生) • (2)青少年的危机: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缺乏自信或过分自我;性别意识模糊) • 2、生命与社会的关系: • (1)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应对危机; • (2)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协调; • (3)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协调。 • 3、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 (1)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 (2)单向度的技术理性破坏了地球的生态; • (3)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论框架: [具体] • 四大主题: • 1、生命安全:身体安全、性安全、环境安全 • 2、生命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性健康、生活方式健康 • 3、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的唯一性、珍惜自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 4、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积极的人生态度,规划美好人生,正确的生死观(生是起点,死是终点。)
四、实施“两纲”教育的思维策略: • 1、两个讲究:潜移默化、全方位的教育渗透; • 2、两个突出:学科作用、学生的体验; • 3、两进两出:进课堂、进教材。
五、实施的途径: • 1、学科教学 • (1)显性课程:《自然》、《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等 • (2)隐性课程:其他 • [实施建议] • (1)紧扣学科教学目标,不要喧宾夺主; • (2)把握教学内容中的生命教育因素、顺其自然; • (3)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育资源; • (4)着力拓展课程,开发生命教育资源; • (5)教师的人格力量是隐性的教育资源。
五、实施的途径: • 2、专题教育方面: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等 • [实施建议] • (1)密切联系学生经验; • (2)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和设计; • (3)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术; • (4)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 • (5)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
五、实施的途径: • 3、课内外教育活动: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教育、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 4、环境影响 • (1)物质环境 • (2)精神环境 • (3)制度环境
六、实施的要求: •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 树立“尊重生命的情感,尊重生命的价值是第一位的。”观念。 • 2、明确目标,丰富内容 • 培养健全人格,铸就幸福人生,开展“三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活着的意义,实现生存的价值。 • 3、各方合作,有机整合 • 与其它学科整合;与专题教育整合;与成长困难学生教育整合;与家庭教育整合。
七、生命教育的重点、难点: • 1、重点: • (1)生存能力的培养 • 创造生活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规避风险的能力 • 选择判断的能力;化解危机的能力;承受打击、应对挫折的能力 • (2)帮助学生寻求幸福感 • 物质条件与人的幸福感不成正比,有时物质条件优越反而使人没有幸福感;青少年在遇到失业、失恋等情形时,往往其人生的天平容易产生倾斜,觉得生命没有了价值,全然体会不到奋斗的快乐;好高骛远,盲目追求物欲的心灵,常使他们忘却了做平凡而健康人的幸福。 • (3)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天人合一”的胸怀 • 帮助学生懂得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生命个体组成,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与其它的生命发生着密切联系,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尊重、同情和责任。
七、生命教育的重点、难点: • 2、难点: • (1)性教育 • (2)死亡教育 • 原因: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家庭阻力。
八、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 1、强烈的生命意识 • (1)心中满怀职业的激情 • (2)头脑中充满生命的智慧 • (3)浑身洋溢着人格的魅力和才华 • (4)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情趣 • 2、善良的心灵 • (1)尊重每一个学生 • (2)关注每一类学生(“天才”、“灰色人群”、“成长困难”学生)
八、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 3、稳定的情绪 • 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兴趣,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成长、成熟而高兴、兴奋、满足和得意,但同时也懂得教育过程是充满烦恼和艰辛的。 • 4、读懂学生 • 观察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变化,关注其成长的环境,了解其内心的需求。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学习提炼。我会继续加强相关的学习,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和大家一起探讨和提高。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学习提炼。我会继续加强相关的学习,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和大家一起探讨和提高。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