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35 Views
6.3.4 串联综合法校正. 综合校正方法是将性能指标要求转化为期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再与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比较,从而确定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期望对数幅频特性的求法如下: (1) 根据对系统型别及稳态误差要求,通过性能指标中 N 及开环增益 K ,绘制期望特性的低频段。 (2) 根据对系统响应速度及阻尼程度要求,通过截止频率 c 、相角裕度 ,中频区宽度 H 、中频区特性上下限交接频率 2 与 3 , 绘制期望特性的中频段,并取中频区特性的斜率为 20 dB/dec ,以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相角裕度。所用到公式如下:.
E N D
6.3.4 串联综合法校正 综合校正方法是将性能指标要求转化为期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再与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比较,从而确定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期望对数幅频特性的求法如下: (1)根据对系统型别及稳态误差要求,通过性能指标中N及开环增益K,绘制期望特性的低频段。 (2)根据对系统响应速度及阻尼程度要求,通过截止频率c 、相角裕度,中频区宽度H、中频区特性上下限交接频率2与3,绘制期望特性的中频段,并取中频区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以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相角裕度。所用到公式如下:
(3)绘制期望特性低、中频段之间的衔接频段,其斜率一般与前、后频段相差20dB/dec,否则对期望特性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4)根据对系统幅值裕度h(dB)及抑制高频噪声的要求,绘制期望特性的高频段。通常,为使校正装置比较简单,以便于实现,一般使期望特性的高频段斜率与未校正系统的高频段斜率一致,或完全重合。 (5)绘制期望特性的中、高频段之间的衔接频段,其斜率一般取40dB/dec。
例6-4 设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用串联综合校正方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kv = 70(1/s),ts 1(s),p% 40% 。 解:(1)取k =70,画未校正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求得未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c =24(rad/s)。 (2) 绘制期望特性。 低频段:Ⅰ型系统,k=70,与未校正系统的低频段重合。 中频段:将p%与ts转换为相应的频域指标,并取为 Mr =1.6 c =13(rad/s) 2 ≤ 4.88 3≥21.13
在c =13处,作20dB/dec斜率直线,交L0 ()于=45处。取 2 = 4 3= 45 在中频段与过2 = 4的横轴垂线的交点上,作40dB/dec斜率直线,交期望特性低频段于1= 0.75处。 高频及衔接段:在3 = 45的横轴垂线与中频段的交点上,作斜率为40dB/dec直线,交未校正系统的L0()于4 = 50处;4时,取期望特性高频段L()与未校正系统高频特性L0()一致。 1 = 0.75 2 = 4 3 = 45 4 = 50 c = 13 H = 11.25
L()/dB 40 20 0 1 (37dB) L0() L() 2 45 50 4 8.3 0.75 Lc() 3
(3)将L()与L0()特性相减,得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3)将L()与L0()特性相减,得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4)验算性能指标。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直接算得:c =13 =45.6Mr =1.4 p%=32% ts =0.73 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6.3.5 PID调节器 • 控制器是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控制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 • 控制器的种类繁多,结构也千差万别,但是采用较多的还是PID控制器(也称之为PID调节器)。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控制方法。 • PID调节器具有以下优点: • 原理简单,应用方便; • 适应能力强,广泛应用于电力、航空、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造纸等各行各业。 • 鲁棒性强。即PID控制的控制品质对被控对象的变化不敏感。
1.PID调节器的基本控制规律 PID调节器是将偏差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其控制规律为 式中 Kp—— 比例系数; TI —— 积分时间常数; TD—— 微分时间常数。
(1)比例控制规律 u(t) = Kp e(t) 比例控制作用及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 执行器的位移一般也就是调节机构的位移,而调节机构的位移必须随被控对象负荷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当被控对象负荷改变时,比例控制作用的结果将使被控对象和给定值之间产生固定的偏差,即被控量的控制结果对应于给定值是有差的。 Kp越大,控制作用越强,可以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但会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甚至可能造成闭环系统不稳定。 Kp越小,控制作用越弱,稳态误差增大,但对稳定性有利。 在系统的校正设计中,很少单独使用比例控制规律。
(2)积分控制规律 积分控制作用的特点是:只要被控对象的被控量不等于给定值,执行器就会不停地动作,而且偏差越大,执行器输出的移动速度u(t)越快。只有当偏差等于零时,控制作用才告结束,这时执行器停止动作,控制系统达到一新的平衡状态。因此积分控制作用是能够消除稳态误差。 但积分控制使系统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使信号产生90的相角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 积分时间常数TI的大小要根据需要来确定。 TI越 小,积分作用越强,在偏差相同的情况下,执行器的动作速度加快,会增加调节过程的振荡, TI过小,可能会使系统不稳定。 TI越大,可以减小调节过程的振荡,但TI过大,虽然可能使系统被控量不产生振荡,但是动态偏差会太大。
(3)微分控制规律 微分控制作用的特点是:控制作用u(t)与偏差的变化率e(t)成正比,而与偏差的大小无关。微分控制作用能反映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并能在偏差信号值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节时间。微分时间常数TD越大,微分的作用越强。 当控制过程结束时,偏差e(t)的变化速度将等于零,此时控制器输出(即执行器的位移)u(t)也将等于零,即执行器的位置总是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不能适应负荷的变化,不能满足控制的要求。另外,微分控制对高频噪声过于敏感,因此只具有微分控制作用的控制器在控制系统中是不能使用的,它只能作为控制器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和其他控制作用(如比例控制、积分控制)组合成PD或PID控制作用。
+ - 8.15 (1+0.05s)(1+0.01s) R(s) C(s) 6.13(1+0.05s) s 2.常用调节器的调节作用 下面通过例题分析几种常用调节器的调节作用。 例6-5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采用PI调节器串联校正,试分析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 解:校正前系统 0型系统,Kp= K = 8.15。 c=127.5,= 47.02°
L()/dB 40 20 100 10 0 1 34dB 18.22dB 校正后系统 Ⅰ型系统,Kv = K = 50 c= 50, = 63.43°
校正前系统 0型系统,Kp= K = 8.15 c=127.5,= 47.02° 校正后系统 Ⅰ型系统,Kv = K =50 c= 50, = 63.43° 由本例可以看出PI调节器串联校正的作用是 可将系统提高一个无差型号,显著提高了系统的稳态性能。 与此同时也可以保证校正后系统是稳定的,且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超调量减小,但响应速度可能会变慢。
PI调节器的作用相当于串联了一个积分环节和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利用积分环节可将系统提高一个无差型号,显著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但积分控制使系统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使信号产生90的相角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这种不利的影响可通过一阶比例微分环节得到一些补偿。只要参数选取合理,可以同时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PI调节器的作用相当于串联了一个积分环节和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利用积分环节可将系统提高一个无差型号,显著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但积分控制使系统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使信号产生90的相角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这种不利的影响可通过一阶比例微分环节得到一些补偿。只要参数选取合理,可以同时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 - 1 s(s+2) C(s) R(s) 8(1+0.25s) 例6-6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采用PD调节器串联校正,试分析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 解: (1) 校正前原系统 这是一个典型二阶系统,n= 1,=1,临界阻尼状态,响应速度较慢。从稳态性能上看这是一个Ⅰ型系统,Kv = 0.5。 c = 0.5 =180 90 arctan0.5 0.5= 75.96
L()/dB 40 20 10 0 1 0.1 6dB 0.5 校正后系统 Ⅰ型系统,Kv = K = 4 c= 2.82, = 70.52°
校正前系统 Ⅰ型系统,Kv= K = 0.5 c= 0.5,= 75.96 校正后系统 Ⅰ型系统,Kv = K =4 c= 2.82, = 70.52° 本例PD调节器串联校正的作用是: 加大系统的开环传递系数,减小了稳态误差. 提高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加快响应速度,全面改善了系统的动态品质。 PD调节器的作用相当于串联了一个放大环节和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利用一阶比例微分环节能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大,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得到显著改善。PD调节器不会改变系统型号,稳态误差能否改善,要看比例系数的大小。PD调节器使系统的高频增益增大,因此容易引入高频干扰,抗高频干扰能力明显下降。因此也要合理地选取参数,才能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10 s(s +2) R(s) C(s) + - 1 0.6s 4.8(1 + + 0.25s) 例6-7单位反馈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采用PID调节器串联校正,试分析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 解: (1) 校正前系统:Ⅰ型系统,Kv= 5。 c =3.16 = 32.33
L()/dB 40 0 20 10 1 0.1 32dB 2 2.58 校正后系统 Ⅱ型系统,Ka = K = 40.08 c= 12.09, = 80.33°
校正前系统 Ⅰ型系统,Kv= K = 0.5 c=3.16,= 32.33 校正后系统 Ⅱ型系统,Ka = K =40.08 c= 12.09, = 80.33° 系统由原来的Ⅰ型系统校正成Ⅱ型系统,并且动态品质也得到全面的改善。 PID调节器的作用相当于串联了一个积分环节和两个一阶比例微分环节。利用积分环节可将系统提高一个无差型号,显著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同样积分控制使系统产生90的相角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但这种不利的影响可通过两个一阶比例微分环节得到补偿。如果参数选取合理的话,还可以增大系统的相角裕度,使动态性能也能得到明显改善的。
C(s) R(s) G1(s) G2(s) + + - - Gc(s) 6.4 频率法反馈校正 反馈校正的原理: 如果在对系统动态性能起主要影响的频率范围内,下列关系式成立:
上式表明,反馈校正后系统的特性几乎与被反馈校正装置包围的环节无关;而当上式表明,反馈校正后系统的特性几乎与被反馈校正装置包围的环节无关;而当 表明此时已校正系统与未校正系统特性一致。因此,适当选取反馈校正装置Gc(s)的参数,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特性发生期望的变化。
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是:用反馈校正装置包围未校正系统中对动态性能改善有重大妨碍作用的某些环节,形成一个局部反馈回路,在局部反馈回路的开环幅值远大于1的条件下,局部反馈回路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反馈校正装置,而与被包围部分无关;适当选择反馈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性能满足给定指标的要求。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是:用反馈校正装置包围未校正系统中对动态性能改善有重大妨碍作用的某些环节,形成一个局部反馈回路,在局部反馈回路的开环幅值远大于1的条件下,局部反馈回路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反馈校正装置,而与被包围部分无关;适当选择反馈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性能满足给定指标的要求。 在控制系统初步设计时,往往把条件简化为 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在G2(j)Gc(j)的附近。可以证明,此时的最大误差不超过3dB,在工程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例6-8设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R(s) C(s) G1(s) G3(s) G2(s) + + - - Gc(s) k1在6000以内可调。试设计反馈校正装置特性Gc(s),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150(rad/s); (2)单位阶跃输入下的超调量p% 40%; (3)单位阶跃输入下的调节时间ts1(s)
解: 本例可按如下步骤求解: (1)令k1=5000, 画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得c=38.7。 (2)绘制期望对数幅频特性 中频段:将p%与ts转换为相应的频域指标,并且取 Mr = 1.6c = 13 为使校正装置简单,取
L()/dB 40 20 71.4 50 0 10 -1 G (23.5dB) -2 G2Gc 75 0.35 4 -4
过c = 13,作20dB/dec斜率直线,并取2=4,使中频区宽度H = 3/2 = 17.8。 在3= 71.3处,作40dB/dec斜率直线,交G0(j)于4= 75。 低频段:I型系统,与G0(j)低频段重合。过2=4作40dB/dec斜率直线与低频段相交,取交点频率1= 0.35。 高频段:在4范围,取G(j)与G0(j)特性一致。于是,期望特性为
(3)求G2Gc特性。 为使G2Gc特性简单,取 (4)检验小闭环的稳定性。主要检验=4=75处G2Gc的相角裕度: = 44.3
故小闭环稳定。再检验小闭环在c=13处幅值:故小闭环稳定。再检验小闭环在c=13处幅值: 基本满足G2Gc>>1的要求,表明近似程度较高。 (5)求取反馈校正装置传递函数Gc(s) (6)验算设计指标要求。由于近似条件能较好地满足,故可直接用期望特性来验算,其结果为: Kv =150,p% =25.2%,ts =0.6,Mr =1.23,=54.3 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D(s) Gd(s) Gf(s) C(s) R(s) Gc(s) G0(s) 6-5 控制系统的复合校正 6.5.1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 G0(s)为固有特性;Gc(s)为校正装置;Gf(s)为扰动与输出间的传递函数;Gd(s)为扰动补偿器。 由于扰动信号作用时的误差分量为 Ed(s) = Cd(s)
令扰动引起的误差为零,则有 因此必有 得到扰动补偿的全补偿条件为
例6-9设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随动系统如图所示。图中,K1为综合放大器的传递函数,1/(T1s+1)为滤波器的传函,D(s)为负载转矩扰动。试设计前馈补偿装置Gd(s),使系统输出不受扰动影响。例6-9设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随动系统如图所示。图中,K1为综合放大器的传递函数,1/(T1s+1)为滤波器的传函,D(s)为负载转矩扰动。试设计前馈补偿装置Gd(s),使系统输出不受扰动影响。 + - Gd(s) D(s) Kn Km 1 T1s+1 Km s(Tms+1) + R(s) C(s) + K1 +
解:由图可见,扰动对系统输出的影响由下式描述:解:由图可见,扰动对系统输出的影响由下式描述: 令 系统输出便可不受负载转矩扰动的影响。但是由于Gd(s)的分子次数高于分母次数,故不便于物理实现。若令
则Gn(s)在物理上便于实现,且达到近似全补偿要求,即在扰动信号作用的主要频率内进行了全补偿。此外,若取则Gn(s)在物理上便于实现,且达到近似全补偿要求,即在扰动信号作用的主要频率内进行了全补偿。此外,若取 则由扰动对输出影响的表达式可见:在稳态时,系统输出完全不受扰动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稳态全补偿,它在物理上更易于实现。
+ + Gr(s) - + C(s) G0(s) Gc(s) R(s) 6.5.2 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 设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如图示。G0(s)为固有特性,Gc(s)为前向校正特性,Gr(s)为输入补偿器。 系统的输出量为 如果选择前馈补偿装置的传函 ------对输入信号的误差全补偿条件。
则 C(s) = R(s) 表明系统的输出量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完全无误地复现输入量,具有理想的时间响应特性。 为了说明前馈补偿装置能够完全消除误差的物理意义,误差的表达式为 上式表明,在Gr(s)=1/G0(s)成立的条件下,恒有E(s) ≡0;前馈补偿装置Gr(s)的存在,相当于在系统中增加了一个输入信号Gr(s)R(s),其产生的误差信号与原输入信号R(s)产生的误差信号相比,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例6-10设复合校正随动系统如图所示。试选择前馈补偿方案和参数,并作误差分析。例6-10设复合校正随动系统如图所示。试选择前馈补偿方案和参数,并作误差分析。 Gr(s) K1 T1s+1 K2 s(T2s+1) C(s) R(s) 解:(1) 根据输入全补偿条件得到 如果取2 = T2/K2,1 = 1/K2,则由输入信号的一阶微分与二阶微分构成完全补偿。
如果取2 = 0,1 = 1/K2,则仅由输入信号的一阶微分构成近似补偿。 (2) 误差分析 选择2 = T2/K2,1 = 1/K2,则E(s)0,复合校正系统对任何形式的输入信号均不产生误差。 如果取2 = 0,1 = 1/K2
当输入信号为单位斜坡信号时,稳态误差为: = 0 可以看出,这时误差为零,具有II型无差度,但是回路中却仅有一个积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