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38 Views
從公共衛生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重要性. 郭憲文 國立陽明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 請觀賞以下影片. 預防 A 型肝炎篇 (30 秒 , 國 ,2003 製 ) 預防 B 型肝炎篇 (30 秒 , 國 ,2003 製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vdksqPNCiM&NR=1 ( 民視新聞 台灣 306 萬人染 B 肝 23 不知, 1.33 分鐘 ). 人體肝臟部位. 肝臟. 代謝 : 糖原分解、蛋白質代謝、脂質代謝 合成 : 胺基酸的合成、膽固醇合成、脂肪生成、 胰島素
E N D
從公共衛生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重要性 郭憲文 國立陽明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
請觀賞以下影片 • 預防A型肝炎篇(30秒,國,2003製) • 預防B型肝炎篇(30秒,國,2003製)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vdksqPNCiM&NR=1(民視新聞 台灣306萬人染B肝 23不知, 1.33分鐘)
肝臟 代謝:糖原分解、蛋白質代謝、脂質代謝 合成:胺基酸的合成、膽固醇合成、脂肪生成、 胰島素 儲存:肝醣、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2, 鐵和銅
肝炎 肝臟因病毒、藥物、毒素、酒精的破壞,造成肝細胞 損傷發炎,以致無法發揮肝臟的正常功能 根據發病的原因,肝炎大致可分為: • 酒精性肝炎 • 藥物性肝炎 • 病毒性肝炎 以病毒性肝炎最常見,可分A、B、C、D、E五種 • B、C型肝炎會演變成慢性肝炎,甚至是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 • 台灣地區肝炎的成因,有90%是因濾過性病毒引起的,而其中有80%是B型肝炎病毒感染
B型肝炎 • 台灣每年約有七千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 60~70 %是B型肝炎引起 • 台灣地區成人粗估250-300萬B型肝炎帶原者 (帶原率約為15-20 %) • 73年7月起『實施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計畫』
致病原 • B型肝炎病毒,雙鏈脫氧核糖核酸(dsDNA)病毒,為肝病毒科(Hepadnaviridae)的一種,外層包附一層脂蛋白外套,此外套包含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 抗原(HBsAg)的差異,可分成4種亞型: (1)adr、(2)adw、(3)ayr 、(4)ayw 不同地區有主要流行之亞型,不同亞型其臨床表現上並無差異,臺灣則以adw為主
C型肝炎 • 台灣地區肝病的第二主因 • 台灣地區約有2~4%的人口為帶原者 • C型肝炎會有60~85%的人會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 • 目前該疾病仍無疫苗可供預防注射--防治的困難
致病原 • C型肝炎病毒,正鏈RNA(+RNA)病毒,為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的一種,外層包附一層脂蛋白外套,此外套包含兩種醣蛋白E1、E2 • 有6種主要基因型和50種以上的次要基因亞型 • 基因型1、2和3廣泛分佈於全球 • 基因型4主要存在於非洲 • 基因型5存在於南非 • 基因型6多發現於東南亞如香港和越南 • 基因亞型1a主要在西歐和北美 • 基因亞型1b常見於日本、台灣、南歐和東歐 • 台灣地區以亞型1b為主,約佔全部C型肝炎病毒之45-71%
肝炎均為報告傳染病 依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高低分類四大類傳染病 第二類傳染病: • 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 • 第三類傳染病: • 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 • 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 • 急性病毒性D型肝炎 • 急性病毒性E型肝炎
疾病進程 感染B、C型肝炎病毒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之後,可 能會有以下幾種狀況: • 急性B、C型肝炎 • 慢性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
急性B、C型肝炎 • 肝臟受到B、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後產生發炎反應,但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病毒經自身免疫系統去除後、感染中止,肝細胞修復後,病情即痊癒 • 急性B型肝炎病毒之後中約5%至10%的人患慢性B型肝炎 • 急性C型肝炎患者約有15%的機率會自我痊癒,但有85%的感染者會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
慢性肝炎 • 肝發炎指數異常升高達六個月以上的B、C型肝炎帶原者 • 雖肝功能指數GPT(ALT)、GOT(AST)異常,但是尚未到達肝硬化的程度 • 每年約有2%的慢性B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硬化
肝硬化 • 感染B、C肝病毒後,肝臟反覆發炎,超過肝臟的修復能力,造成肝纖維組織增生,肝纖維化,形成肝硬化 • 肝硬化時有可能肝發炎指數只有輕微上升,甚至正常,除非到了肝功能失調,否則可能沒有任何的症狀
肝癌 • B、C型肝炎病毒感染之後部分人會逐漸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但也有少部分人不經由肝硬化,直接從肝炎變成肝癌 • 約有1~4%C型炎患者會演變肝癌 • 「肝病三部曲」
肝炎臨床症狀 統計上肝炎的症狀出現頻率依序如下: • 倦怠感乏力感 • 食慾不振 • 噁心嘔吐 • 黃疸 • 低熱發燒 • 腹脹、腹痛 • 下肢腫脹 • 肝掌 (手掌紫斑) • 蜘蛛痣 (胸頸部血管痣) • 腹水
由於症狀不易為人察知,經常被誤以為類似 「感冒」等疾病 • 除了猛爆性肝炎、重症肝炎可能有較明顯的症狀外,大多數肝炎都沒有明顯症狀,使得絕大多數的患者會疏忽病情的發展,以致延誤了治療的有效時機 • 肝癌患者有70%是在終末期才發現病情的,以致治療效果往往不如預期
傳染途徑 • B、C型肝炎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帶有B肝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體內,才會感染到B、C型肝炎 • 飲食是不會傳染B、C型肝炎的 • 途徑可分為: 1.垂直傳染 2.水平傳染
水平傳染 B、C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 進入人體內感染,常見原因: • 打針 • 針灸 • 穿耳洞 • 刺青 • 共用刮鬍刀或牙刷 • 毒癮者共用針頭 • 性行為
垂直傳染 垂直傳染是指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母親在生產過程 中,B肝病毒經由胎盤或產道傳染給胎兒,又稱為 「母子傳染」 • 台灣自民國74年起針對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在74年之後初生的人B肝帶原率已在1%以下 • C型肝炎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此C肝病毒不容易經由生產方式傳染給新生兒 • HCV垂直傳染的機會很低,大約佔0%~12%左右
診斷方式 診斷B型肝炎常用方法:
國內流行情形 台灣急性病毒性肝炎分怖比例 (2006~2009)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台灣急性病毒性肝炎男女分怖比例 (2006~2009)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台灣急性病毒性肝炎地理分布 (2006~2009)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台灣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趨勢圖 (2000~2009)
台灣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趨勢圖 (2000~2009)
B肝疫苗 •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目前使用的疫苗為基因工程所製造,安全性高,在施打3劑後的保護力可以持續至少15年,非一定有終身免疫效果 • B型肝炎疫苗為三劑肌肉注射。第一劑與第二劑閒隔1個月,第二劑與第三劑間隔5個月
如何預防感染A 型、E 型肝炎? • 一、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淨雙手。 • 二、食物及食具要充份洗淨。 • 三、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不吃不乾淨的路邊或攤販的飲食,不到食具處理不完善的餐廳用膳。 • 四、供水管線、貯水槽不可緊鄰糞便排放管線,以免水源受到污染。 • 五、沒有A 型肝炎抗體的人,要到環境衛生不良的國家地區旅行時,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最好先打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做為預防,較為妥當。
預防感染B、C、D 型肝炎的方法 • 一、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和輸血。 • 二、不用別人的牙刷、刮鬍刀,必免以未經消毒的儀器紋身、紋眉、穿耳洞和不正常的性行為。 • 三、驗血確定自己未感染B 型肝炎病毒者,應注射肝炎疫苗;確定自己帶有B 型肝炎病毒者,就不應該捐血,以免傳染別人。 • 懷孕時要驗血,若孕婦為e 抗原陽性之B 型肝炎帶原者,新生兒務必於出生24 小時內,先接受一劑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再按時接受三劑B型肝炎疫苗注射。
小結 (觀賞影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sjiIIG_fE&feature=related • (Hepatitis B virus information video, 8’.13”)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TQKx6bNRno(公視晚間新聞(新發現 B型肝炎帶原“未必致癌” ,1.58分鐘)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ijwGWGRb7g&feature=related( 金素梅_肝炎防治宣導, 1.27分鐘)
結論 1.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之關聯性,若能及早注射B型肝炎疫苗,產生抗體較有預防能力。但目前尚無C型肝炎疫苗,因此應隨時注意減少感染C型機會,包括血液或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 進入人體內感染。 2.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應每半年檢查身體狀況,包括GPT(ALT)、腹部超音波或甲型胎兒蛋白等檢驗。 3.若為B 、 C型肝炎帶原者且其兩次檢驗GPT(ALT)超過兩倍以上,病毒量超過10萬時應立即尋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