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964 Views
台灣政治. Week 05 台灣 的族群政治. 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 王甫昌. 壹、前言. 1987 年解嚴,省籍問題浮現在公共領域,「族群」這個詞開始流行。 台灣在 1996 後,形式上已符合民主化的多元政治標準(人民直選總統、台灣初具民主制度)。 歷來多認為,民主化和族群問題沒有太大關係。本文旨在指出,族群觀念的出現帶來了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轉變:國會全面改選。. 第一次 總統、副總統的公民直選. 貳 、族群因素在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的角色:過去的解釋. 1. 台灣民主轉型的界定與 解釋.
E N D
台灣政治 Week 05 台灣的族群政治
壹、前言 • 1987年解嚴,省籍問題浮現在公共領域,「族群」這個詞開始流行。 • 台灣在1996後,形式上已符合民主化的多元政治標準(人民直選總統、台灣初具民主制度)。 • 歷來多認為,民主化和族群問題沒有太大關係。本文旨在指出,族群觀念的出現帶來了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轉變:國會全面改選。
貳、族群因素在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的角色:過去的解釋貳、族群因素在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的角色:過去的解釋
1. 台灣民主轉型的界定與解釋 • 有學者認為國民黨1986年起的改革認為是民主化或自由化的開始。 • 然而,蔣經國晚期的諸項改革更像是因應一不可逆的民主化與本土化大局而採取的行動,藉此避免政治社會危機。 • 而李登輝時期完成的民主化改革,則因他同時面對國民黨內保守派壓力和社會反抗威權統治的壓力。
總之,過去學者的研究,提問方法都是:在特定政治社會形勢下,政治精英的互動過程及各項舉措為何?總之,過去學者的研究,提問方法都是:在特定政治社會形勢下,政治精英的互動過程及各項舉措為何? • 本文改變問法:這些政治社會形勢出現的可能性條件是什麼? • 如果只局限在政治精英採行的民主化改革「如何」進行的問題上,便忽視了民主化改革「為何」進行的更重要問題。
2. 省籍(族群)因素在民主化過程中的角色之解釋及其不足 • 學者們並非不知道省籍族群問題在探討民主化過程問題中的重要性,但往往僅將它視為一個背景常數:即大家都知道不同族群存在著某種不平等。 • 然而根據民調數字,1980年代以前,不同族群者並不認為本省籍就弱勢,更不會因此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政治意識。也就是說族群問題就算是背景,也非常數,其變化是需要被解釋的。
1994年民調數是則顯示,各族群都認為其他族群的社會影響力較自己的大,而本省民眾更認為外省籍人士的社會影響較自己大上非常多。1994年民調數是則顯示,各族群都認為其他族群的社會影響力較自己的大,而本省民眾更認為外省籍人士的社會影響較自己大上非常多。 • 有趣的是,1984年台灣政治客觀結構尚未轉型,族群不平等程度遠較1994更高。換句話說,客觀結構未經主觀詮釋,不滿或不平等的主觀意識並不會被調動起來。 • 如果本省籍民眾的政治意識仍像1984年的那樣,那麼李登輝便很難利用台灣人,將他們捲入整個政治民主化的過程。
台灣到底那個族群最多呢? 波仕特線上市調網15~65歲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為1018份, 調查時間為2011/4/27~4/28,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3.07%。
參、族群因素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角色的再思考參、族群因素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角色的再思考 • 國民黨來台近20年,僅在1969年首度舉辦中央民意代表增選。 • 為何政治反對精英沒有得到大多數本省籍選民在投票時的支持?為什麼在228事件之後,本省籍選民並未大量支持非國民黨候選人以表其不滿?
1980年,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候選人競選活動1980年,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候選人競選活動
1. 不利於「本省人族群意識發展」的因素 • 在中國想像下,國民黨政府及台灣省在戰後回歸時期,「代表全中國」之說並非不能接受。且1980年代以前,國民黨確實完成部份地方自治並培養本省人才,且也以此為部份政績,若質疑之,則被認為挑撥民族情感、不利團結或地域主義等。
台灣地方精英在228之後日益重要,國民黨往往透過他們培植地方派系。而這些人首重實質利益,訴諸空泛的感情理念非他們也非地方人在當時所需要。地方更重實質近身的人際關係。台灣地方精英在228之後日益重要,國民黨往往透過他們培植地方派系。而這些人首重實質利益,訴諸空泛的感情理念非他們也非地方人在當時所需要。地方更重實質近身的人際關係。 1969年開放「自由地區」中央民代補選時,應選四席立委而外省人口佔四成的台北市,國民黨仍決定不提名外省籍候選人。選前政治反對精英要訴諸省籍不平等確實不易。
2. 1970年代的轉變:戰後新生代的民主化訴求 戰後台灣國際地位動盪,中國想像發生重大動搖。這時民主化挑戰有兩方面:一,中產階級知識份子投入政治,開始以「說理」動員群眾,而不只是血緣或人脈。二,反對精英開始以黨外之名自我描述和彼此串連,已經不是「非國民黨籍者」單打獨鬥的時代了。
雖然如此,幾位早期反對精英都不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代,如陳少廷和康寧祥。甚至希望維持某種「大陸代表制」。雖然如此,幾位早期反對精英都不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代,如陳少廷和康寧祥。甚至希望維持某種「大陸代表制」。
雖然台灣主體意識有萌芽趨勢,但遠不能擺脫中國意識,即便黃信介也是如此。雖然台灣主體意識有萌芽趨勢,但遠不能擺脫中國意識,即便黃信介也是如此。 • 美麗島事件後,國民黨將中共、台獨和島內反對人士視為三合一敵人。任何觸及台灣前途或國家定位的言論都是禁忌話題。
即使美麗島事件和林宅血案發生,就一般民眾來說,以台灣為主體的政治反對意識還是很難發生,整個反對運動和黨外人士都受制於中國想像,因為台灣戰後一直被定義成非常時期,而在此時期國家認同不能出半點差錯。即使美麗島事件和林宅血案發生,就一般民眾來說,以台灣為主體的政治反對意識還是很難發生,整個反對運動和黨外人士都受制於中國想像,因為台灣戰後一直被定義成非常時期,而在此時期國家認同不能出半點差錯。
3. 1980年代以後族群政治議題的公共化 (1) 反對陣營對於國家定位的挑戰 • 開始不少禁書挑戰中國法統,這些書要麼流往海外,要麼在黨外人士圈子中流傳,一般民眾則在開放的地方選舉場合慢慢獲悉相關意識型態。
1983選舉中,主題包括住民自決、重審美麗島事件、國會全面改選。1986年,主題則有新黨(即民進黨)保衛戰(若選舉失敗,剛成立的民進黨將被打壓)、住民自決、開放大陸探侵、總統直選、廢除國代及改造政府組織結構等,開始觸及國家定位問題。1983選舉中,主題包括住民自決、重審美麗島事件、國會全面改選。1986年,主題則有新黨(即民進黨)保衛戰(若選舉失敗,剛成立的民進黨將被打壓)、住民自決、開放大陸探侵、總統直選、廢除國代及改造政府組織結構等,開始觸及國家定位問題。
新潮流辦公室在1984年出版的《到獨立之路:新潮流與台灣獨立》,應是黨外書籍中,最早討論「台灣獨立」議題之著作。新潮流辦公室在1984年出版的《到獨立之路:新潮流與台灣獨立》,應是黨外書籍中,最早討論「台灣獨立」議題之著作。 • 這些主張若不能進入一般大眾的思維與視野中,是無法造成重大改變的。 • 為此提供條件的,除重創國民黨形象的事件(江南案、陳文成事件、十信案、餿水油及海山煤礦案),還有意外成為政治辯論焦點的本省人/外省人之族群問題。
為此提供條件的,除重創國民黨形象的事件(江南案、陳文成事件、十信案、餿水油及海山煤礦案),還有意外成為政治辯論焦點的本省人/外省人之族群問題。為此提供條件的,除重創國民黨形象的事件(江南案、陳文成事件、十信案、餿水油及海山煤礦案),還有意外成為政治辯論焦點的本省人/外省人之族群問題。
2. 「省籍不平等」議題的公共化 • 1969年國民黨不提外省籍參選中央民代補選時,開始引起外省青年反彈。1972年,蔣經國「吹台青」,新生代外省人覺得生不逢時。 • 當時外省籍人士找工作時,還會看到「限台籍」的要求,備感無力與不滿。因此,儘管原外省籍來自不同地方,方言各不相同,但在台現實體驗卻大同小異。
1987年,民進黨首度投入選舉而當選的11位增額立委,為突顯國會結構不合理,開始掀起各種攻擊,這使外省第二代的精英必須同樣調動「弱勢族群意識」。1987年,民進黨首度投入選舉而當選的11位增額立委,為突顯國會結構不合理,開始掀起各種攻擊,這使外省第二代的精英必須同樣調動「弱勢族群意識」。 • 吳淑珍、許榮淑等立委早在立委質詢時,都提出省籍歧視問題。 • 吳淑珍的質詢中,有幾個前提:社會體系範圍已轉為台閔地區、外省籍人士不在是來自其他地方而是身在台灣卻有不平等權利的公民、社會團體是否得到公平對待應以其所占人口比例衡量
此後開始出現大量討論省籍人口數字的文章,立委選舉時省籍身份被放大檢視。此後開始出現大量討論省籍人口數字的文章,立委選舉時省籍身份被放大檢視。 • 1980年代末,省籍問題已經不是背景,而是一個動員的手段和公開議題。
3. 族群概念對台灣民主化進程的影響:以「國會全面改選」的攻防為例 • 國會全面改選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長期目標。1971年曾有短暫討論,1980初,黨外以各種論述力量開始批評不改選的中央民代及中國法統。1986年,國民黨研議充實中央民意機構時,仍未接受由台灣選出無大陸代表的方案。同年底的增額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候選人仍以「中央民代全面改選」為共同政見。
民國77年1225「國會全面改選運動」圖為群眾癱瘓西區鐵路交通民國77年1225「國會全面改選運動」圖為群眾癱瘓西區鐵路交通
1987年民進黨更發起「國會全面改選聖火傳遞」,讓此問題成為朝野乃至社會大眾不得不關注的議題。這時,國會全面改選基本上已經勢在必行。1987年民進黨更發起「國會全面改選聖火傳遞」,讓此問題成為朝野乃至社會大眾不得不關注的議題。這時,國會全面改選基本上已經勢在必行。 • 即使1987年的部份國民黨籍立委,也反對充實中央民代機構方案中的大陸代表制
民進黨創黨黨員、唯一大陸籍資深立委費希平,也因退職條件和民進黨的台獨思想,而在1988年12月退出民進黨。退黨後則兩度在質詢時贊成大陸代表制。民進黨創黨黨員、唯一大陸籍資深立委費希平,也因退職條件和民進黨的台獨思想,而在1988年12月退出民進黨。退黨後則兩度在質詢時贊成大陸代表制。
國民黨籍本省立委做反對大陸代表制的發言,是很重要的象徵。特別是當時正逢228四十週年,而且蔣經國仍在世。他們雖然也批判民進黨住民自決或不認同中華民國之主張,但仍基於族群和諧的理由,反對設置大陸代表。國民黨籍本省立委做反對大陸代表制的發言,是很重要的象徵。特別是當時正逢228四十週年,而且蔣經國仍在世。他們雖然也批判民進黨住民自決或不認同中華民國之主張,但仍基於族群和諧的理由,反對設置大陸代表。 • 國會全面改選方案之所以反映了民意,可以從它遲遲無定案的情況大抵確認。
不僅如此,新生代外省立委也希望改選(趙少康:「老委員退職太慢」),他們和民進黨籍參選人共同訴諸「弱勢族群意識」,等於一同夾殺了大陸代表制,催生了國會全面改選。不僅如此,新生代外省立委也希望改選(趙少康:「老委員退職太慢」),他們和民進黨籍參選人共同訴諸「弱勢族群意識」,等於一同夾殺了大陸代表制,催生了國會全面改選。 • 傾國民黨主流媒體也開始加入,探討政治權力在省籍差異間分配不均的問題。
戶籍法也因應調整:籍貫改為出生地,消除省籍標籤。戶籍法也因應調整:籍貫改為出生地,消除省籍標籤。
最後,在1994年調查中,本省籍的民進黨支持者確實是弱勢族群意識最高的群體。不過在國民黨支持者間,也有51.7%持此觀點。這些正是讓李登輝能夠在1990年運用來對抗黨內保守派而退動老代表全面無條件退職、及不設大陸省份的國會全面改選之方案的重要民意基礎。最後,在1994年調查中,本省籍的民進黨支持者確實是弱勢族群意識最高的群體。不過在國民黨支持者間,也有51.7%持此觀點。這些正是讓李登輝能夠在1990年運用來對抗黨內保守派而退動老代表全面無條件退職、及不設大陸省份的國會全面改選之方案的重要民意基礎。
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 吳重禮、崔曉倩
問題意識 • 2004年民進黨連任;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兩次選舉間的政黨輪替,族群因素是否造成選舉評價的差異?
政治賦權的理論 • 理論起源:美國自1960年代起,少數族裔菁英贏得地方民選公職、取得政治權力的人數漸增。 • 核心問題:當少數族裔政治菁英取得權力之後,其後續政治、經濟、社會效應為何?
Bobo and Gilliam(1990): 當少數族裔菁英掌握政治職位,且掌握權力的時間愈長,裨益制訂政策回應所屬成員需求,進而改變少數團體成員的認知態度與政治行為。
台灣族群議題與政治賦權 • 起源:二二八事件呈現出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權力極度不對等的狀況。
歷經解嚴、中止動員戡亂時期、中央民代及總統直選,及至2000年政黨輪替,本省族群逐漸掌握重要權力,產生實質影響力(政治賦權) 。 • 省籍議題和族群意識為簡單議題,民眾不須投入太多成本即可簡單判斷,容易成為台灣各政黨操作的訴求。
研究假設 • 此篇研究假設:在控制其他變數的效應之下,由於政治賦權之故,不同族群對於2004年和2008年總統大選的「族群和諧」與「社會安定」選舉評價,將呈現顯著差異。
分析結果 • 政黨認同和族群認同對於選舉評價(族群和諧、社會安定)的影響是最關鍵的變數。
由於政治賦權之故(2004年外省政治菁英落敗、2008年外省政治菁英勝選),不同族群對於2004年和2008年總統大選的選舉評價,呈現顯著差異。由於政治賦權之故(2004年外省政治菁英落敗、2008年外省政治菁英勝選),不同族群對於2004年和2008年總統大選的選舉評價,呈現顯著差異。 • 特定族群的政治精英贏得選舉,有助於提升所屬成員對於政治事務的認知態度和參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