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k likes | 2.14k Views
現代詩選 (一)蒙文課 - 內蒙古篇 席 慕 蓉. 蒙文課-內蒙古篇題解 文體、主旨 《 邊緣光影 》. 本詩選自 《 邊緣光影 》 ,是蒙古詩人席慕蓉重回原鄉,感動、省思之後的作品,藉著父母為子女命名的深切期望,表達不同的民族無不祈求美麗、勇敢、智慧、幸福,同樣是有血有淚的靈魂,同樣有和藹向善的心,不該再劃分畛域,世代為敵。
E N D
現代詩選 (一)蒙文課-內蒙古篇 席 慕 蓉
蒙文課-內蒙古篇題解 • 文體、主旨 • 《邊緣光影》
本詩選自《邊緣光影》,是蒙古詩人席慕蓉重回原鄉,感動、省思之後的作品,藉著父母為子女命名的深切期望,表達不同的民族無不祈求美麗、勇敢、智慧、幸福,同樣是有血有淚的靈魂,同樣有和藹向善的心,不該再劃分畛域,世代為敵。本詩選自《邊緣光影》,是蒙古詩人席慕蓉重回原鄉,感動、省思之後的作品,藉著父母為子女命名的深切期望,表達不同的民族無不祈求美麗、勇敢、智慧、幸福,同樣是有血有淚的靈魂,同樣有和藹向善的心,不該再劃分畛域,世代為敵。 本詩是一首具有民族意識的作品,全詩用排比的手法、對照的方式,從父母為孩子命名寫起,表達人性是共通的,縱使語言不同,對幸福的追求卻是一致的,再延伸至蒙古自然大地遭受破壞,寄託詩人傷痛不捨之情,並企盼人與自然能彼此善待,種族之間能消弭敵意,為人類的愛與和平盡一分心力。
《邊緣光影》 本書是席慕蓉經過十多年、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民國八十八年四月集結出版的作品,當時是由爾雅出版社出版,目前她重新修訂及為此新版特別繪製約十幅美麗的畫作加入書中,由圓神出版社出版。 在創作上,無論是繪畫還是詩文都不曾停頓的她,書中結合了各類型的詩篇,題材多變,在這本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多元的創作表現,稱得上是一部展現她創作顛峰的作品。
作者 • 生平簡介及思想 • 二三事 • 文學主張與成就 • 散文觀 • 散文創作特色
席慕蓉,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人,民國三十二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曾擔任新竹師範學院(今新竹教育大學)美勞系專任教授,現已退休,專事繪畫、寫作。席慕蓉,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人,民國三十二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曾擔任新竹師範學院(今新竹教育大學)美勞系專任教授,現已退休,專事繪畫、寫作。 席慕蓉早期詩作浪漫多情,替眾多青春心靈發出飛揚的聲音,意象新穎,節奏流暢,給予讀者親切溫馨的感受,深得青年學子的喜愛。
近期則常返回蒙古故土,以書寫蒙古文化與草原景觀為主軸,詩文轉趨深沉,致力於漢、蒙文化的交流,發表蒙古地區相關文化報導及感性散文,翻譯蒙古現代詩選。近期則常返回蒙古故土,以書寫蒙古文化與草原景觀為主軸,詩文轉趨深沉,致力於漢、蒙文化的交流,發表蒙古地區相關文化報導及感性散文,翻譯蒙古現代詩選。 著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邊緣光影》、《席慕蓉.世紀詩選》,散文集《成長的痕跡》、《金色的馬鞍》等。
《七里香》: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本書甫出版即打破臺灣詩壇的紀錄,一年內再版七次,在國內掀起了一陣讀詩熱潮。《七里香》: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本書甫出版即打破臺灣詩壇的紀錄,一年內再版七次,在國內掀起了一陣讀詩熱潮。 《無怨的青春》:席慕蓉的第二本詩集,在詩集裡,不僅有無怨的青春、深摯的愛情,更有對故國的緬懷及在生命無常裡堅定的護持,纖細的筆觸含蘊了最澎湃恣意的真情,像品茗一杯清雅卻濃郁的鐵觀音,唇齒留香。
《席慕蓉‧世紀詩選》: 由爾雅出版社出版,內容分為四卷,依序是卷一〈七里香〉、卷二〈無怨的青春〉 、卷三〈時光九篇〉 、卷四〈邊緣光影〉 。 純真的詩句最能打動人心深處的靈魂,席慕蓉這本詩選字字出自洗滌塵世凡俗的枷鎖,最能在心靈疲憊之時,迅速恢復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成長的痕跡》: 本書是席慕蓉回顧自己過去生命歷程的體會。 在書中的序裡她說:「我是一個喜歡『回顧』的人。走在山林裡,喜歡回頭,總覺得風景在來的路上特別好看。開車的時候,愛看後望鏡,覺得鏡裡的景色另有一種蒼茫之感。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轉折,每一次變換,都會使我無限依戀,頻頻回顧。」
《金色的馬鞍 》:本書是席慕蓉與蒙古間的情愛糾葛,她細寫蒙古的史實與傳說、風俗與飲食,自身與父母間的感情等等。書中部分文章為中國時報「三少四壯」的專欄文章,發表刊登時廣受歡迎,身為專業畫家的席慕蓉,特別增加數十幅親筆描繪蒙古味十足的小插畫,文圖並茂,非常具有可讀性及收藏價值。雖說是先祖故土,然而所有的細節對席慕蓉來說都是初遇。這些書冊中所紀錄的一切恍如冰寒的細雪,令人驚顫,令人屏息凝神,是一場又一場的饗宴。
散文特色 瘂弦對席慕蓉散文特色作出較完整、綜合性的評論,他認為:「席慕蓉散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抒情風格,這可能是因為也寫詩的關係,文字敏感細膩,與其說是畫家的散文,不如說是詩人的散文。她的題材雖然呈多樣性,卻統攝在一個基調之中,充滿溫馨同情,是一個愛者的世界。……她的筆法擅長運用重複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著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
散文特色 「抒情風格」為席慕蓉散文的最大特色,從她「重複的句型」筆法和「抒緩的音樂風格」,這些特色也同時點出了席慕蓉新詩的風格,而作品皆「統攝在一個基調之中,充滿溫馨同情,是一個愛者的世界」,則反映出席慕蓉個人的人格特質,充分表現在散文類這項「有我」的創作領域。
詩、散文和繪畫 詩、散文和繪畫,席慕蓉如何用這三種不同的方式,把題材和靈感表達出來?這三者與她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她說:「畫畫是我終生投入的一種工作,有人逼我,我自己也要逼我自己。而寫作是我放鬆的一面,是我抽身的一種方法。累了一天後,我對自己說,沒關係,我今晚沒事,我寫詩。這樣一個晚上,是我給我自己的獎品。這些詩一直是寫給我自己看的,也由於它們,才使我看到了自己。」
散 文 至於散文,她認為那是記載她的生活,是她對生命的一種驚嘆,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一段極快樂又極悲哀的人生?既有生為何有死? 席慕容在散文中抒發了這些對生活與生命的感受。
詩 剛發表詩時,有人勸她寫些大愛,寫些與社會有關連、具有時代性的東西。別人的話,她很認真聽,但她覺得自己寫不下去。後來她發現,這些在她的畫上表現出來了。她的詩很纖細,她的畫,尤其是油畫卻很有「大地之母」的味道,與詩的作風截然不同。 她說:「大我是我的畫,是我對社會負責任,是我教書、做老師的那一面;而詩是不負責任的小我,是我給我自己最後的角落。」
不想當國大代表 民國八十年底,因為國民黨中央高層的特別抬愛,蒙古籍詩人、畫家席慕蓉的名字一度出現在國民黨國大全國不分區代表名單中。 當黨內高層人士派人徵詢席慕蓉的意願時,席慕蓉婉拒了,並再次向黨部方面堅決表示,她個人的性向並不適合走政治這條路,而寧可選擇用手中的筆,以報導文學的方式來為蒙古族群做點事。
課文 • 第一段〜第三段 • 第四段〜第六段 • 第七段〜第九段
斯琴是智慧 哈斯是玉 賽痕和高娃都等於美麗 如果我們把女兒叫做 斯琴高娃和哈斯高娃 其實 就一如你家的美慧和美玉 蒙古:蒙古位於中國的最北部。清朝時,內外蒙古被統稱為塞北,今以戈壁為界,戈壁以北稱外蒙古或漠北,戈壁以南稱為內蒙古或漠南。外蒙古於西元一九二一年獨立,稱蒙古人民共和國;內蒙古今稱內蒙古自治區,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
額赫奧仁是國 巴特勒是英雄 所以 你我之間 有些心願幾乎完全相同 我們給男孩取名奧魯絲溫巴特勒 你們也常常喜歡叫他 國雄 奧魯絲溫:與前面的「額赫奧仁」均為「國」 之意。
鄂慕格尼訥是悲傷 巴雅絲納是欣喜 海日楞是去愛 嘉嫩是去恨 如果你們是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生命 我們難道就不是 有歌有淚有渴望也有夢想的靈魂 ( 當你獨自前來 我們也許 可以成為一生的摯友 為什麼 當你隱入群體 我們卻必須世代為敵? )
騰格里是蒼天 以赫奧仁是大地 呼德諾得格 專指這高原上的草場 我們先祖獨有的疆域 在這裡人與自然彼此善待 曾經 有上蒼最深的愛是碧綠的生命之海 俄斯塔荷是消滅 蘇諾格呼是毀壞 尼勒布蘇是淚 一切的美好成灰 ( 當你獨自前來 這草原可以是你一生的狂喜
為什麼 當你隱入群體 卻成為草原的夢魘和仇敵? ) 風沙逐漸逼近 徵象已經如此顯明 你為什麼依舊不肯相信 在戈壁之南 終必會有千年的乾旱 尼勒布蘇無盡的淚 一切的美好 成灰
深度鑑賞 • 篇章主旨 • 段落大意 • 寫作技巧
篇章主旨 本詩藉教授蒙文的語言學習形式,來表達作者對人心共善同美的特質與群體相殘互敵的衝突之間的矛盾,所引生的沉痛感慨。語言學習是虛,寄託沉痛是實。詩分九段,筆者將其分為: 第一部分:一至四段 第二部分:五至七段 第三部分:八、九兩段等三個部分來說明分析 其中四、七「當你獨自前來」兩段,雖是插語,卻是全詩主題的最好註解。
段落大意 第一、二段:以蒙文、漢文取名的材料兩相對照,開啟蒙文課。 段析:從孩子的取名用意中,得見即使民族不同,文化有異,文字語言俱殊,但美善的心靈是一致的。
段落大意 第三段:以愛、恨、悲、喜等情感上異名同質的材料,對比見意,進一步說明情感是所有人類所共有。 段析:繼姓名教學之後,第三段更加深化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涵,從欣喜、悲傷、愛、恨的情感語彙去強調 。「我們難道就不是」一句激起了文勢,作者的憤然、喟嘆及吶喊迸然而出。
段落大意 第四段:表達個人與群體對待蒙古人、蒙古草原的差異。 段析:屬於插語,卻是全詩主題的最好註解。
段落大意 第五、六段:從蒼天、大地、草場、疆域,進入真正蒙古的世界,透露蒙古草原上蒙古人的良善、對大自然的尊重。同時為蒙古草原被踐踏造成的夢魘、形成的仇敵而焦急。 段析:作者引導讀者進入美麗的草原中,在一片敬意、驕傲、讚誦的氛圍中,作者以高反差的筆法,將情緒急轉直下。詩的主題自此才揭露出來,這不是一堂單純的蒙文教學,而是草原的美好即將成灰的一場生態震撼。
段落大意 第七段:再次表達個人與群體對待蒙古人、蒙古草原的差異。 段析:與第四段同屬插語作為全詩主題的註解。「為什麼 當你隱入群體/卻成為草原的夢魘和仇敵?」這天外一問,再次呼應第四段那一問,同樣地對文勢也起了波瀾的效果。
段落大意 第八、九段:以反筆展現群際敵對後,風沙滔天,乾旱千年的景象,來喚醒那些「依舊不肯相信」的敵對者。 段析:作者在八、九兩段以反筆切入,簡筆描繪,意象欲出,透過此意象,以顯深沉的寄語,並使前文抒寄的沉痛感慨有了照應與歸結,全詩於餘意不盡中收束,留予人一記重擊後隱隱的傷痛。
寫作技巧 本詩主以排比方式來介紹蒙文,透過「○是○」的對照說明形式,來鋪陳作者的旨意。如前三段即藉此以說明語言文字雖然不同,但求美向善的心靈是一致的,愛恨悲喜的情感是同樣的,以為第四段的衝突矛盾做鋪陳。 四、七兩段設問、類疊的形式,為全文起了波濤之勢,也為詩旨起了點睛之功。而當你獨自前來……為什麼/當你隱入群……的重複運用,也為所抒發的沉痛感慨有了更加發酵的效果。八、九兩段以示現的方式,展現出一幅敵對未除,一切美好終必成灰的景象,使全詩有了警醒之效。
語文天地 • 蒙古人名字由來 • 蒙古相關補充資料 • 修辭
蒙古人名字由來 • 蒙古人的名字大都是按照民族心理習慣起的,豐富多彩,很有特色。男性的名字 • 以歷史人物或民族英雄的名字,如羅成、帖木兒、恩和森。 • 寄託長輩的一種期望和祝願,如吉日格拉(幸福)、巴雅爾(大喜)、巴圖(堅強)、白音(富有)、布和(結實)。 • 以勇猛矯健的飛禽走獸做名,如阿爾斯楞(獅子)、蘇赫巴魯(猛虎)、布日固德(雄鷹)。
蒙古人名字由來 • 以貴重的金屬做名,如阿拉坦(金)、孟恩(銀) • 以蒙古古代公認的社會尊者做名,如巴特爾(英雄)、必勒格(智者)、莫日根(神箭手)、徹辰(賢者) • 為了紀念並盼孩子健康長壽,就以孩子出生時祖父的年齡做名,如乃仁臺(八十)、依仁臺(九十)。
蒙古女性的名字, • 鍾情於日月星辰,如娜仁(太陽)、薩仁(月亮)、敖登(星星)、敖登格日樂(星光); • 或者自比於花草樹木,如其其格(花兒)、其木格(花蕊)、 • 或者偏愛於珠寶玉石,如塔娜(珍珠)、哈斯(玉石)
蒙古相關補充資料 內蒙古:清代分蒙古為南、北,今改為內蒙古自治區,面積一百二十餘萬方公里。共分四十個盟、五個市、十六個縣、二十七個旗。區府呼和浩特市。 外蒙古:蒙古地方的舊稱,簡稱為外蒙。位於中國的最北部。面積一百六十二萬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緯度高,距海遠,屬乾燥氣候。南緣和東緣地勢稍低,是粗沙和石礫遍布的戈壁。首邑為庫倫。民國三十四年雅爾達協定迫簽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蒙古獨立,四十二年二月十六日,中國政府明令廢止此條約,不承認外蒙獨立。
蒙古相關補充資料 蒙古語:蒙古族使用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二十七個輔音,八個基本元音和八個長元音,詞彙中少量的突厥、漢、藏等語言的借詞,使用蒙古文。 蒙古文:蒙古族通用的拼音文字,以回鶻文字母為基礎所創制,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現行蒙古文有三十一個字母,包括七個元音字母(實際上只有用五個不同的符號表示)和二十四個輔音字母。大多數字母在詞首、詞中、詞末的寫法有所不同。
類 疊 • 如果你們是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生命/我們難道就不是/有歌有淚有渴望也有夢想的靈魂
排 比 • 斯琴是智慧/哈斯是玉 • 額赫奧仁是國/巴特勒是英雄 • 鄂慕格尼訥是悲傷/巴雅絲納是欣喜 • 騰格里是蒼天/以赫奧仁是大地 • 俄斯塔荷是消滅/蘇諾格呼是毀壞/尼勒布蘇是淚
(二)山是一座學校-給原住民兒童題解 • 文體、主旨 • 《山是一座學校》
本詩選自同名詩集《山是一座學校》,強調原住民虔誠向大自然學習的經驗,藉由人與高山的親密互動,在大自然中汲取智慧。此種以自然為師的態度,正是我們都應學習的謙卑精神。本詩選自同名詩集《山是一座學校》,強調原住民虔誠向大自然學習的經驗,藉由人與高山的親密互動,在大自然中汲取智慧。此種以自然為師的態度,正是我們都應學習的謙卑精神。 全詩大量運用比擬的手法,表現出大自然豐富而活潑的意趣,語言乾淨俐落,節奏明快自然,呈現就地取材的樸實作風;以學校、教室、粉筆、黑板等入詩,透露出作者身為小學老師的親切口吻,鼓舞學生無論身處何處,要永遠記取山的教誨,堅持原住民英挺的身姿。
居住在雪山上的泰雅族人,在雪山腳下生活,在山上打獵,世世代代與山為伍,山上艱困的生活,讓每一個泰雅族人都有一個獨特的生活哲學,也建立了他們對山獨特的信仰。在山區畫為保護區之前,他們是山區裡最活躍的精靈,每一個泰雅族人都知道如何在山上尋覓生命的活泉。居住在雪山上的泰雅族人,在雪山腳下生活,在山上打獵,世世代代與山為伍,山上艱困的生活,讓每一個泰雅族人都有一個獨特的生活哲學,也建立了他們對山獨特的信仰。在山區畫為保護區之前,他們是山區裡最活躍的精靈,每一個泰雅族人都知道如何在山上尋覓生命的活泉。 山,乃至於整個大自然,對泰雅族人來說,是生活的憑藉,也是一座至高無上的祖靈象徵。
而作者在《山是一座學校》中即是以山及大自然作為主題,描繪出泰雅族人面對山及大自然時謙卑的學習態度,因而將山以及整個大自然視為一個教室。而作者在《山是一座學校》中即是以山及大自然作為主題,描繪出泰雅族人面對山及大自然時謙卑的學習態度,因而將山以及整個大自然視為一個教室。 有別於文明社會的教育,泰雅族人的教室沒有固定的形式,亦沒有固定的場所,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空間,整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都是教室,充分顯現出泰雅族人以及原住民「生活即是學習,學習即是生活」的想法。
《山是一座學校》:民國八十三年由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本書紀錄作者在花蓮與臺中兩地教書的歷程,作者特地以詩集方式呈現,頗能展現出原住民自然流露的情感。《山是一座學校》:民國八十三年由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本書紀錄作者在花蓮與臺中兩地教書的歷程,作者特地以詩集方式呈現,頗能展現出原住民自然流露的情感。 在書中也可以清楚看到作者有別於早期書寫的演進歷程。
作者 • 生平簡介及思想 • 二三事
瓦歷斯.諾幹,臺灣原住民泰雅族( Atayal Tribe)人,民國五十年出生於臺中縣 和平鄉。 曾用漢名吳俊傑、筆名柳翱寫作。臺中師專(今名臺中教育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自由國小任教。曾主編原住民刊物獵人文化、主持「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為原住民的權益、部落文化的重建積極奮鬥。
瓦歷斯.諾幹擅長以崇敬的心、樸實無華的語言,將原住民的神話、事蹟轉化為新詩、散文和小說,既能讓泰雅族人傳頌,也能與其他各族人相互交流。他的筆鋒犀利,邏輯精準,能以率真的情懷、開闊的胸襟,懷抱整個臺灣島嶼和人民。瓦歷斯.諾幹擅長以崇敬的心、樸實無華的語言,將原住民的神話、事蹟轉化為新詩、散文和小說,既能讓泰雅族人傳頌,也能與其他各族人相互交流。他的筆鋒犀利,邏輯精準,能以率真的情懷、開闊的胸襟,懷抱整個臺灣島嶼和人民。 著有《番刀出鞘》、《番人之眼》、《泰雅孩子.臺灣心》、《山是一座學校》等。
《番刀出鞘》: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由稻香出版社出版。作者藉由當時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來陳述臺灣原住民所面臨的問題,以出鞘集挽救原住民文化危機為開頭,頗有令人警醒的意味,同時也針對「原住民文化」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剖析。《番刀出鞘》: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由稻香出版社出版。作者藉由當時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來陳述臺灣原住民所面臨的問題,以出鞘集挽救原住民文化危機為開頭,頗有令人警醒的意味,同時也針對「原住民文化」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剖析。 《番人之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由晨星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就像是關注部落的一雙眼。於文字間,或是幽默,或是嘲笑,或是不滿,或是沉重悲哀,……皆是語重心長的部落心事,處處呈現作者剽悍風格與幽默品味,深刻描繪原住民的種種問題與心境。
《泰雅孩子.臺灣心》: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由臺中縣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出版,本詩集是瓦歷斯‧諾幹自費出版的詩集。 書中以詩詞的方式來讚頌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