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85 Views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师进修学校 谢良萍. 二 00 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提问设计的艺术. 提问作为 " 弊病 " 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 1.“ 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 2.“ 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 3.“ 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 4. 信口而来的 " 追问 " 在很多的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进行课堂教学 “ 主问题 ” 的设计研究。
E N D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师进修学校 谢良萍 二00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提问作为"弊病"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 • 1.“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 • 2.“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 • 3.“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 • 4.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的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 (1)《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2)《故乡》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第一,要研究提问设计的丰富内涵
2.精心设计以组织“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2.精心设计以组织“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 狂人之细布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及指控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南朝《高僧传(初集)》)(注释:绩师:纺织师加意:特别用心地织恨:不满意,嫌)
3 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 (1)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2)阅读《第一次真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①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②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4.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4.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2)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中,诸葛亮的事迹、传说很多,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3)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有关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第二,要追求"妙在这一问"的设计境界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1.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2.适应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3.应生动、巧妙、有趣,适于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课堂学习情绪。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的重要作用:1.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3)《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的重要作用:1.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3)《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2)《回延安》: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3)《雨说》:雨说了些什么话?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3.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1)《孔乙己》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2)《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4.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1)《皇帝的新装》:复述故事,说一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2)《威尼斯商人》:组织一次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3)《陌上桑》: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4)《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4.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1)《皇帝的新装》:复述故事,说一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2)《威尼斯商人》:组织一次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3)《陌上桑》: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4)《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5.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1)《故乡》: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你能勾画出文中表现"我"的心情变化脉络的语句吗?(2)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按揭示对方错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试用表格将它们表现出来。(3)《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5.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1)《故乡》: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你能勾画出文中表现"我"的心情变化脉络的语句吗?(2)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按揭示对方错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试用表格将它们表现出来。(3)《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6.有利于激发、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1)《麦琪的礼物》:试从时间、主人公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可信吗?(2)《安塞腰鼓》:本文大量用排比,包括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加以说明,并说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6.有利于激发、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1)《麦琪的礼物》:试从时间、主人公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可信吗?(2)《安塞腰鼓》:本文大量用排比,包括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加以说明,并说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主问题"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致有如下规律: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主问题"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致有如下规律: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如《风筝》的提问设计:1.课文初读阶段: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弟弟。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弟弟"与"我"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每位同学要争取与别人说的不同。如《风筝》的提问设计:1.课文初读阶段: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弟弟。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弟弟"与"我"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每位同学要争取与别人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