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30 Views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計劃. 竹 林 深 處 人 家. 黃 蒙 田. 教學設計 李文慧. 1. 引言:吃扁尖筍引起回憶. 2. 回憶從前在竹鄉吃筍的滋味. 3. 竹鄉的景象:. 遠望竹海. 竹林深處人家. 近看竹海 (海底隧道). 竹塢四顧. 4. 找尋「人家」. 5. 身處「人家」. 6. 日後的回憶. 內 容 大 要. 引 言. —— 吃 扁 尖 筍 引 起 回 憶. 一、朋友請吃飯,吃到扁尖筍. 二、扁尖筍是江南特產. 三、引起江南作客的回憶. 回 憶 ——. 在 竹 鄉 吃 筍 的 滋 味. 一、時間.
E N D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計劃 竹 林 深 處 人 家 黃 蒙 田 教學設計 李文慧
1. 引言:吃扁尖筍引起回憶 2. 回憶從前在竹鄉吃筍的滋味 3. 竹鄉的景象: • 遠望竹海 竹林深處人家 • 近看竹海 (海底隧道) • 竹塢四顧 4. 找尋「人家」 5. 身處「人家」 6. 日後的回憶
引 言 ——吃 扁 尖 筍 引 起 回 憶 一、朋友請吃飯,吃到扁尖筍 二、扁尖筍是江南特產 三、引起江南作客的回憶
回 憶—— 在 竹 鄉 吃 筍 的 滋 味 一、時間 春天 / 「明前三天雨後七日」 ( 公曆四月 ) 二、地點 碧螺春的故鄉 ( 江蘇省太湖洞庭山 ) 三、人物 當地朋友招待
四、事情 (1) 吃法特別: 1. 隨手抓來吃 2. 像吃零食 3. 伴以碧螺春 (2) 別有風味: 1. 新鮮 2. 好味 3. 有特色
竹 鄉 景 象 一、遠望竹海 (1) 多: 1. 把一切淹沒——別的植物、房子、小徑 2. 連綿幾個山頭 3. 密得分不請枝、榦、葉
(2) 動: 1. 風吹竹林,湧起暗浪 2. 竹林湧到極遠 (3) 色: 一片嫩青、墨綠 (4) 有氣勢
二、近看竹海 (1) 海底隧道: 1. 竹林把左右、上下都遮蓋 2. 透不進陽光 (2) 機關佈景: 1. 路徑都是一個模樣 2. 路徑錯蹤複雜 3. 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三、竹塢四顧 (1) 所見只是——竹: (2) 竹林遮蓋一切: 1. 大自然——山勢、泥土 2. 山路 3. 人們的勞動痕跡
(3) 給人的感受: 1. 同行的畫家——無法繪畫,因為竹林密得沒有層次 2. 當地的朋友(護林員)——滿意地笑,因為竹材、竹筍豐收
3. 作者—— • 色:綠色世界 • 聲:只有竹葉在微風中的沙沙聲,沒有其他吵音
找 尋 人 家 一、遠見炊煙 二、向山村進發 (1) 路程遙遠: 1. 剛才炊煙似就在不遠之處 2. 現在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還未到 3. 再聽到牲畜叫,見到趕羊孩子,知道山村近了
(2) 踏足村莊: 1. 到處釃筍乾、竹箬—— 2. 竹材—— • 運往外地 • 支援經濟建設
身 在 人 家 一、村民的生活 (1) 與竹子息息相關: 1. 衣—— 斗笠、鞋子 零食、茶、湯、飯 2. 食—— 3. 住—— 房子、傢具、器皿、用具 竹橋 4. 行——
(2) 作者的感受: 1. 這是一種民間工藝 2. 鄉土氣派、青春氣息——令人舒適 3. 竹香處處——和諧、情調 4. 如能吃到「蠶豆鮮筍飯」和「竹葉鍋巴湯」——更有收穫
二、拾竹箬的女孩 (1) 笑回家吃晚飯 (2) 加意栽培,竹筍豐收 (3) 便要加倍忙碌 (4) 作者感到——人與竹子息息相關
總 結 ——日 後 的 回 憶 一、印象深刻 (1) 視覺 : 青綠 (2) 聽覺 : 寧靜 (3) 嗅覺 : 芳香 (4) 想像 : 柔和 二、日久不忘
1. 引言:吃扁尖筍引起回憶 2. 回憶從前在竹鄉吃筍的滋味 3. 竹鄉的景象: • 遠望竹海 竹林深處人家 • 近看竹海 (海底隧道) • 竹塢四顧 4. 找尋「人家」 5. 身處「人家」 6. 日後的回憶
敘 事 手 法 一、第一人稱 二、有詳寫,有略寫 三、有主觀,有客觀 四、憶述法
一、第一人稱 例如: 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筍做的家常菜。……不過卻因此,引起我在江南鄉下作客的回憶。 我心裡想着,寧靜的竹海裏難道沒有人家?…… 1. 比較真實 好處 2. 比較親切
二、有詳寫,有略寫 例如: 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不,從平地開始就全鋪竹,一層又一層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幹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都看不到,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在人家的門口,幾乎全晾新鮮的筍乾,和曬黃色帶斑點的竹箬。竹鄉裏的竹材早就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了,只有這兩樣東西留在鄉裏進行加工。
好處 1. 詳寫:比較真實、印象細緻 2. 略寫:比較概括、印象全面
三、有主觀,有客觀 例如: 因為是在江南竹鄉,又因為新鮮,吃來鹹中略帶甜味,有一股鮮嫩的新筍氣味。這種風味,離開了江南竹鄉,是不能享受得到的。
好處 1. 主觀 : 基於個人感情,立場鮮明,感染力強 2. 客觀: 基於事實,讓讀者自行判斷,有信服力
四、憶述法 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筍做的家菜。……不過卻因此,引起我在江南鄉下作客的回憶。 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 那時正是春天……鄉下到處都晾曬鹽扁尖筍…… 現在 過去 現在
寫 景 手 法 一、不同角度 二、不同感官 三、步移法 四、襯托法
一、不同角度 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不,從平地開始就全鋪竹…… 例如 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着,…… 我們便來到一處較高的竹塢,在這裏可以越過先前路上的竹樹看到更遠、更高。舉目四顧……
好處 1. 對事物多方面描繪,更能突出突徵 2. 給讀者多方面的印象,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不同感官 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 例如 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吵音。 因為是在江南竹鄉,又因為新鮮,吃來鹹中略帶甜味,有一股鮮嫩的新筍氣味。
沏一杯碧螺春,茶裏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事實上這裏連空氣也是充滿了竹的清香。沏一杯碧螺春,茶裏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事實上這裏連空氣也是充滿了竹的清香。 在這樣的人家裏,我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派和青春氣息。 好像立刻就聞到了竹子發散出來的芳香,彷彿感覺到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 ! !
好處 1. 對事物多方面描繪,更能突出突徵 2. 給讀者多方面的印象,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步移法 穿過一處最密的竹海,我們便來到一處較高的竹塢。 我們沿着一條路邊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於是我們便向深藏在竹海裏的山村進發。 我們正要離去,……
好處 1. 循作者的歷程,順次序介紹景物 2. 有利於重現事件的過程 3. 讓讀者了解作者遊歷的經過 4. 增加真實感
四、襯托法 例如 鄉下到處都晾扁尖筍,當地的朋友隨手抓了一把來招待我這個遠方的來客,就像吃糖食餅餌點心那樣,伴着當地剛收成的碧螺春沏的茶來吃…… 我從來沒有這樣吃扁尖筍,明白點說是除了做菜以外不曾嘗試過當作零食來吃。
說是竹鄉,並不是沒有別的植物,不過實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似乎是,那裏除了竹,其他便甚麼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實不是沒有,而是看不到。說是竹鄉,並不是沒有別的植物,不過實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似乎是,那裏除了竹,其他便甚麼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實不是沒有,而是看不到。 此刻陽光猛烈,但是在這裏走過絲毫不感覺到,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裏走過。
好處 1. 將兩種不同的事物安排在一起 2. 兩者形成對照,互相映發 3. 更能突顯二者不同之處,更能突出主體事物的特徵
抒 情 手 法 一、直接抒情 二、間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過去我沒有處於這樣一個竹的世界的經歷,除了民間藝術展覽會的竹器部分以外。在這樣的人家裏,我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派和青春氣息。 這裏的人家流行用泉水和竹葉煎鍋巴湯,那種竹香加上飯焦的氣味實在是你無法想像的美好。還有,新鮮的蠶豆鮮筍飯那種清香,那種鄉土氣息,同樣是你無法想像的。
二、間接抒情 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聞到了竹子發散出來的芳香,彷彿感覺到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好處 1. 直接抒情——較坦率,宜於表達激烈的感情 2. 間接抒情——較委婉,宜於表達平靜的感情
1. 第一人稱 敘事 2. 有詳寫,有略寫 3. 有主觀,有客觀 4. 憶述法 寫作手法 1. 不同角度 寫景 2. 不同感官 3. 步移法 4. 襯托法 1. 直接 抒情 2. 間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