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觀光休閒資源調查 - 傳統節慶

觀光休閒資源調查 - 傳統節慶. 班級:觀二甲 組員: 陳嘉慧 1095419015 劉芬伶 1095419022 林佳宜 1095419029 指導老師:徐瓊信 老師. 序言. 中華民族以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而聞名,根據 《 通勝 》 的載錄,一年中最少有 9 個主要節日、 24 個節氣和 140 多個節誕,也就是說,平均兩天就有一個節誕。 節日是人們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移,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可以說離不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也往往反映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mai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觀光休閒資源調查 - 傳統節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觀光休閒資源調查-傳統節慶 班級:觀二甲 組員: 陳嘉慧 1095419015 劉芬伶 1095419022 林佳宜 1095419029 指導老師:徐瓊信 老師

  2. 序言 • 中華民族以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而聞名,根據《通勝》的載錄,一年中最少有9個主要節日、24個節氣和140多個節誕,也就是說,平均兩天就有一個節誕。 • 節日是人們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移,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可以說離不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也往往反映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在澎湖,每年的夏季遊客人滿為患,但是到了冬季,遊客卻直線下滑,原因就在於澎湖的東北季風很強烈。其實在澎湖的冬天之旅可以搭配一趟「宗教民俗之旅」,不論是福醮、清醮、王船祭或是重建入火大典等廟會慶典活動。

  3. 新正 (1/2) • 簡述: • 農曆正月初一俗稱「新正」,過春節又稱「過正」,具有濃厚的節慶氣氛。大年初一有「開正門」習俗,需擇吉時放炮、燒香,開啟大門迎接新年來臨。 • 新年期間必穿著新淨衣鞋,需謹言慎行,以祈新年順遂圓滿。 • 萬一器物摔破,必隨口說「歲歲平安」以破除不祥;掃地時將垃圾掃入廳堂邊,意味財不外流;出外或在家,開口必說「恭喜恭喜」,嚴禁說死、壞、破、敗等不吉話語。 • 年節從正月初一持續到初四,初五俗稱「隔開日」,士農工商各歸其職,商家或工匠於店中貼上「開張大吉」或「開工大吉」紅紙以祈新年開業順利,宏運大展。

  4. 新正 (2/2) • 儀 式: • 正月初一清晨擇吉時,燃放鞭炮後開啟大門。 • 於廳門內之天公爐下方擺設香案桌,桌上擺置香爐、鑒盒、紅燭,左右各置鮮花一對,供上四果、清茶、紅圓、紙錢、保運錢等供品。 • 點燃淨香以驅除邪穢,由家內男性長者燃香,先行敬拜,接續由女性長者,依次由長而幼,家中大小各舉清香三支,敬禱以來年之願望,祈健康、財富、事業等等,祈請天公護佑願成,敬拜後插香入爐。 • 行三跪九叩首禮,前後進茶三次,焚化紙錢,再以茶或酒澆繞紙錢灰一圈,禮成燃放鞭炮。

  5. 元宵節 (1/5) • 又稱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 • 起源: • 農曆正月十三日是上燈的日子,上元燃燈或云沿漢祠太乙自昏至晝故事。 • 梁簡文帝有列燈賦,陳後主有光壁殿遙詠山鐙時,唐明皇開元中,東都設鐙,文宮開成中建鐙,迎三官太后,是則唐以前歲不常設。 • 清太宗時,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門,中元下元御東華門,後罷中下元二節,而初元遊觀之盛,冠于前代。 • 元宵習慣叫「上元」,臺灣叫「上元瞑」,是夜古人多做大粒湯圓,合家共嚐,取意於過年除夕年夜飯的團圓,重溫團圓天倫之樂。

  6. 元宵節 (2/5) • 澎湖的元宵節有別於習俗上的聽香、鑽燈腳、祭東施娘、挽蔥照井水、觀椅仔姑;台灣的放天燈、猜燈謎、炸寒單爺;及客家的傳統-炸炮城。 • 在澎湖,元節期間,重要的是乞龜,接下來將依序介紹澎湖各地的元宵節。 • 馬公市 • 白沙鄉 • 望安鄉

  7. 元宵節-馬公市 (3/5) • 以龜來象徵求乞之物,進而求平安、健康與財富。 • 一般來說,求乞者先向廟方管理人員說明要求乞的供品為何,之後,求乞者先點香向什麼說明弟子姓名、住那裡、求乞目的、明年還願的重量,上香稟報後,手拿筶杯在神明桌前擲杯,如果一正一反的聖杯(有些廟要連續三個聖杯),就可以求得,如沒有,再加心願或改變還願重量,直到聖杯為止。 • 乞得之物,廟方會將龜的方向由內朝外,並在龜身上插香表示此龜被乞走了,而乞得者可以馬上帶回家裡供奉祭祀或放置廟裡,直到元宵活動的最後一晚在帶回。 • 這天,廟宇也會進行平安橋安置,透過小法開鞭洗淨等過程,讓參觀的民眾行走平安橋,並取平安蛋保佑。

  8. 元宵節-白沙鄉 (4/5) • 乞龜儀式一般都在日落黃昏後舉行,各宮廟大多是十五夜開始,唯赤崁村乞龜習俗連續三天。 • 欲乞龜者,在黃昏之後可至各廟宇,看供桌上欲乞之物品,焚香敬告神明,告以明年欲還之數再擲茭,如「弟子某某今乞麵龜五斤,明年原母加心願」亦即乞得後,來年至少需還面龜五斤,再加上心願,心願則可大可小。 • 一般小型的麵龜、雞蛋糕、菸酒、罐頭等,只要出現一陰一陽的聖杯即可插香乞回。大型的米、麵龜或特製之金龜則必須競乞,由獲得最多聖茭者乞得。 • 在廟中乞得吉物之後,來年上元前需記得償還,否則舊帳大名被公佈在廟中牆上,被往來賞燈人取笑「龜上壁」。

  9. 元宵節-望安鄉 (5/5) • 夜晚時,各宮廟會先由小法請壇,乩童降壇後指示有關事宜後,將主神神像請入事先備妥的神轎中,乩童登上神轎,再由村民扛轎遶巡村落的內境,有時候附近的各廟也會彼此探訪。 • 此外,乞龜活動過去在望安宮廟中也有辦理,多採乞「鳳片龜」的傳統方式,近年亦有乞「小金龜」者,但並非每座廟都有辦理。 • 望安東、西安兩村的四座宮廟,則仍保有每年在元宵節辦理三天燈謎活動的傳統,主辦權歸屬猜中「燈猜囊」者,依規定翌年他必須在其所屬的宮廟中舉辦燈謎活動。

  10. 鎮符 (1/2) • 農曆正月廿十日左右 • 簡述: • 澎湖地區凡有聚落,在村郊之界必設有東、南、西、北、中五營,依序約為青、紅、黃、黑、白臉的張、蕭、劉、連、李五位將軍,統領大軍護佑村民,以防止鬼魅邪穢入侵村界,驚擾村民。 • 在澎湖地區各營頭皆插以竹管,竹管上端包裹紅布,書寫各營頭將軍之姓與咒文,謂之「符」,每年初春必行換符安營之儀式,稱之為鎮符。 • 五營中的白臉將軍為最高統帥,也就是腳踏風火輪,俗稱羅車三太子的李那吒。

  11. 鎮符 (2/2) • 儀式: • 元宵過後,各村宮廟主事請神明降壇明示,決定出巡鎮符安營之日。 • 村中大小出動,青年壯丁負責扛抬神轎,婦女與孩童則扛旗敲鑼鼓,繞營頭換置新竹符,淨鞭安營,儀式簡單而隆重。 • 鎮符之後,按每月初一、十五日黃昏於廟口舉行犒軍儀式,以菜湯飯語糧草犒賞五營兵馬以答謝護衛之勞。 • 以許家-鼎灣鎮符為例

  12. 許家-鼎灣鎮符(1/2) • 每年元宵節過後第一個星期天 • 簡述: • 許家村的村廟真靈殿和港元寺在清代與日治時期並沒有小法。每逢村廟的慶典或農曆初一的犒軍儀式,都由鼎灣村的小法來協助,兩村因因而建立聯合「安營鎮符」傳統,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以上。 • 兩村村廟藉由繞境鎮符建立交陪關係,各種大小節慶活動兩村村民均互相支援,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 隊伍出發的順序為鼓樂隊-旗隊-玄天上帝神轎班-觀音媽神轎班-許府真君神轎班則墊後。到達鼎灣作短暫的休息用餐之後,以鼎灣的開帝殿為起點,兩村正式舉行鎮符的儀式。 • 神轎所經過的道路兩旁,各家門口均擺設香案,供奉茶點,燃放鞭炮。繞行鼎彎一周後,再往許家村出發。鎮符的活動,最後抵達終點許家真靈殿。約略下午三時以後,許家村再恭送鼎灣的神轎隊伍返回鼎彎。近年來中西村也加入此一活動。

  13. 許家-鼎灣鎮符(2/2) • 儀式: • 許家-鼎彎聯合繞境鎮符最重要的儀式為經過兩村的五營營頭,由乩童以其鮮血重新安營鎮符,賦予營頭在一年伊始之際新的神力,以抵禦鬼魅的入侵。 • 繞境的隊伍以通過兩村聚落的最外圍為原則,並穿越兩村主要的道路,象徵神明的巡視與保護。 • 隊伍通過鼎彎村開帝殿、永安宮,許家村真靈殿、港元寺時均有「驅轎」的活動。 • 許家村的隊伍到達鼎彎村開帝殿或鼎彎村的隊伍到達許家村真靈殿時,雙方廟宇的鄉佬也手抱眾神列隊於廟埕,恭請對方的鄉佬神明入殿休息。

  14. 祭王 (1/2) • 農曆四月請王 • 簡述: • 澎湖的民間信仰以王爺最為普遍,村落宮廟祭王的活動有十分盛行。其中尤以舊奎壁澳北寮、白坑、湖東、湖西、紅羅、南寮等六村共同舉辦的祭王活動最具特色。 • 因赤崁村的船隊在冬季採集紫菜遇難,受到湖西民眾的搭救而將錠鉤嶼、雞善嶼兩島的紫菜採集權讓與湖西村。北寮、白坑、湖東、湖西四社到錠鉤嶼採取紫菜;紅羅、南寮、菓葉三社到雞善嶼採紫菜。然而,紫菜盛產季節為冬季,冬季氣候不佳,出海作業時有遭遇不測之虞。 • 社民為求平安,因而由南寮發起六村合辦「祭王」活動。活動主辦依序為南寮、北寮、湖東、湖西、紅羅、白坑村週而復始。 • 六村合辦「祭王」由南寮村發起,故稱南寮村為「澳兄」,其餘五村為「澳弟」。祭王活動每三年舉辦一次,然而所費不訾,1991年白坑村舉辦後,有人提議改為六年一次,迄今則未舉辦。

  15. 祭王 (2/2) • 儀式: • 祭王活動由擔任王爺行臺之宮廟選出頭家,來主持祭王活動事宜,該村鄉佬則從旁協助。 • 辦理活動時共分為三組:南寮、北寮一組,湖西、湖東一組,紅羅、白坑一組。 • 祭王包括「請王」、「迎王」、「送王」等儀式,也包括「送菜」供奉王爺兵馬的糧食,繞境祈求社里平安消災等活動。 • 這個跨村的祭王活動,不僅強化各村的友誼與合作關係,也因旅外鄉親返澎參與盛會,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

  16. 清明 (1/2) • 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 • 簡述: • 俗語說「公嬤盡看清明月半」清明是一年中祭拜祖先的第一個節日,也是農業時代重要的節氣之一。 • 節氣行至清明,大地春回,燕鳥回歸,草木生氣盎然,正是踏青祭祖的時節。 • 清明當日並有吃潤餅的習俗,其由來為「寒食節」吃冷飯菜的遺俗,以紀念春秋戰國時代,與晉文公共患難而遭火焚的忠臣介之推。 • 潤餅由白麵燙製而成,外形近似法國的可麗餅。昔時婦女將炒好的高麗菜、紅羅蔔絲、蝦仁、豆芽、蛋絲等菜蔬個別裝盤,並舂杵土豆成碎粉,再拌入細白糖,吃時攤開薄餅,夾入各色菜餚再灑上土豆粉即成。

  17. 清明 (2/2) • 儀式: • 按舊俗,於清明節前十日或清明後十日內,皆可上祖墳培墓祭祖,俗稱「清明十日前十日後」,清明掃墓俗稱「培墓」。 • 當日由家族長輩引領子孫來到先祖墳前,由遠祖至近祖,先男祖而女祖,一一將祖先墳上之雜長草枝拔除,掃淨墳埕,並以石子壓上五色紙於墳頭。 • 淨墳之後點燃香燭,祭以三牲酒禮、五味或七味菜碗、紙錢、果餅等,禮成後全家大小圍在墳埕共食貝蚌,再將空殼堆於墳土,慎終追遠意義源長。

  18. 端午節 (1/2) • 農曆五月五日 • 簡述: • 端午節俗稱「五月節」,俗語說「未食五月粽,破裘毋願放」,意即五月節過後,夏日已臨,東北季風不再吹襲,可將冬季衣物、被襖藏收換季。 • 五月節為春夏節氣之交,百毒熾肆,因而有採擷艾榕、取儲午時水以驅邪避毒的習俗。 • 民間百姓相信這一天在家中門窗插置艾草與榕枝,有破除邪穢的功能,即「插榕人清閒,插艾人輕建」。 • 當日並有食粽習俗,為戰國時代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之遺俗。五月節在本鄉通樑村港口淺水處有放鴨、放雞、丟擲西瓜入港供人拾取習俗,中午過後擅泳男子紛紛躍入海港搶拾,港口笑聲連連極具趣味,但尚未完全恢復為每年之固定習俗活動。

  19. 端午節 (1/2) • 儀式: • 五月節一早,婦女於庭院或郊野尋覓艾草與榕枝,洗淨後以一枝榕與一枝艾結綁成束,於供桌上、廳門、大門與窗口左右,各置淨枝一束。 • 家中有幼童者,以綿線綁結一小枝榕與艾,給孩子佩掛以避除邪穢。 • 當日清晨以粽子、五味或七味菜碗、紙錢等敬拜神明,是為過五月節。

  20. 補運 (1/4) • 農曆六月初六日 • 「補運」是澎湖人歲時生活裡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各村里,逢初一或十五或是不定期的時間,婦女紛紛進廟祈求神明保佑。 • 補運是傳統生活中的習俗,演變至今,一直持續著,代表這項習俗在地方上的重要性。消災解厄的主要意義,讓來年或是運勢得到順利。 • 馬公市城隍廟 • 望安鄉進錢補運

  21. 補運-馬公市 (2/4) • 簡述: • 馬公市城隍廟,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盛大的「補運」,當天,幾乎是全家總動員。黃昏之時,廟裡的供桌上漸漸出現各家戶的供品,一直到凌晨,人潮絡繹不絕。 • 儀式: • 全家或是婦女們一同前往廟裡。 • 只有祭祀,沒有神職人員的相關儀式,祭祀者準備供品來到廟裡,開始進行補運之習俗。準備紅圓、甜糯米、龍眼、雞蛋以及補命錢等來補一年之行運,祈望有一個好運途。 • 最後,在祭祀神明後,將帶殼的供品(龍眼或雞蛋等)撥去,代表來年重新開始或是霉運解除。

  22. 補運-望安鄉 (3/4) • 進錢補運-農曆六月或八月(無固定日期) • 簡述: • 「進錢補運」為望安鄉宮廟不定期舉辦的重大活動之一,其目的在向三界(天庭、地府、水府)「進錢補運」添福壽,並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期男女老幼,藉以消災改厄,懺悔求新。 • 這種活動在望安本島稱為「進香山」,有宮廟單獨辦理者,也有幾座宮廟共同舉行者,均須在天台山上設壇按儀式進行,時間多擇農曆六月或八月中的某一吉日,且未固定期限。 • 至於望安鄉離島如東坪、西坪、花嶼等的宮廟,則稱「進錢補運」,有擇在媽祖生(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或水仙王生(十月初十)前夕舉行者,除花嶼天湖宮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外,其餘也無期限。

  23. 補運-望安鄉 (4/4) • 儀式: • 無論是「進香山」或「進錢補運」,其儀式大同小異,均分為三個階段,即進天庭、進地府、進水府。 • 花嶼天湖宮的儀式簡述如下:先請神、召五營、敕符、收穢、洗淨、貼符令、設天公壇。 • 進天庭-上香、請斗燈、請神、洗淨、拉天橋、恭讀疏文、祭纸、進錢。 • 進地府-稟告神明、祭纸、過地府、請神、恭讀疏文、焚化財帛。 • 進水府-祭纸、恭迎水府祖、過水府、稟告水府祖、恭讀疏文、焚化財帛、送水府祖歸位。

  24. 七夕 (1/2) • 農曆七月七日 • 簡述: • 七夕,為民間傳說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見面的日子,相傳到了這天黃昏,雙方相會時,天空會飄下細雨。 • 織女俗稱七娘媽,為天公之第七女,為天上善巧之仙女,與牛郎婚後因恩愛而廢耕織,後遭天帝逞罰分離,牛郎織女育有子女一對,老一輩的長者咸信七娘媽疼護幼童,為孩童之守護神。 • 每到七夕,凡家中有幼童者,以祭拜七娘媽之盆水面巾淨臉,將會變得聰慧靈巧,面貌佼好,佩掛祭拜過的錢串,孩童得以平安。 • 舊時習俗以食米磨製圓形如小碗口之白色麵粿,祭拜後沾糖漿吃,俗稱「七夕粿」。近年來揉製七夕粿的風俗已日漸式微,但祭拜七娘媽的習俗仍濃厚如昔。

  25. 七夕 (1/2) • 儀式: • 七夕日黃昏,當東方出現星光時,婦女即可在家門口擺置矮桌,以「七夕粿」、胭脂粉餅、四果、香燭紙錢、盆水毛巾以及胭脂花等供奉七娘媽,好讓七娘媽淨臉施粉,飾花裝扮赴會。 • 焚香祭拜後燃燒紙錢,禮成後全家大小以盆水洗臉,並將胭脂粉餅置於窗口或牆上高處。 • 家中如有幼童,即以紅棉繩穿古銅錢,祭拜後再讓孩子佩帶以求庇祐。

  26. 中元節 (1/4) • 農曆七月十五 • 簡述: • 七月俗稱鬼月,民間百姓咸信當月陰間鬼門大開,陰界眾生回返陽世,因此需祭拜俗稱「好兄弟」的孤魂野鬼以求平安。 • 從初一開鬼門,與月尾關鬼門當天,需以菜碗、紙錢祭拜迎送。十五日當天,各地宮廟皆舉行盛大普渡以濟施無主孤魂,源於佛教「盂蘭法會」之施食,充滿著濃厚的人情味。 • 中元俗稱七月半,也是家內祭祖的重要節日,地方上有「公嬤大看清明月半」俗諺流傳,月半即農曆七月半的簡稱,後輩子孫必盡其所能,以美味菜蔬供奉先祖,深具慎終追遠之意。

  27. 中元節 (2/4) • 儀式: • 七月十五日祭祀祖先的時間需於午時以前完成,因此,婦女在上午即下廚烹煮菜餚,備妥燒酒、金銀紙錢,供奉祖先。 • 黃昏之後於自家門口擺妥各色菜餚與菸酒發糕、糖果餅乾等,並奉以盆水面巾供「好兄弟」洗淨,以印有衣鞋帽襪的紙錢供其裝扮。 • 各宮廟亦有普渡習俗,村民以湯飯菜蔬、瓜果糕餅以及大如井圈之發糕,上插五彩三角「招旗」,招請五路的「好兄弟」前來饗宴。 • 以望安鄉為例

  28. 中元節-望安鄉 (3/4) • 簡述: •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各地宮廟均會舉辦「普渡」活動,其目的是為祭祀無人供奉的所謂「孤魂野鬼」,也就是俗稱的「好兄弟」。 • 照本省習俗的說法,農曆七月初一稱為「開鬼門」,七月卅日稱為「關鬼門」。 • 一般世俗傳說,農曆六月卅日午夜以後,冥府的鬼門大開,孤魂就徘徊在陽間,接受人間整整一個月的祭祀,各地寺廟也分別建醮,以祭祀那些孤魂野鬼,漸漸地為了節約,都把一日至三十日接連不斷的祭祀拜,統一在一天辦理。 • 望安鄉宮廟多是在七月十五日舉行普渡,將軍村的宮廟則是在七月十八日下午舉行,這是所謂的「廟普」,以寺廟為主體舉行普渡,也稱為「公普」。

  29. 中元節-望安鄉 (3/4) • 儀式: • 望安鄉宮廟普渡的儀式多有不同者,以水垵村為例,水垵村在七月十五當天,先將觀音佛祖、護法韋馱、五營牌及三十六官將頭請置廟外的壇桌上。 • 下午則先行犒軍,到晚上六時,各家戶帶著普渡供品,擺放在廟前廣場供桌上,再由廟方執事及各家戶分別燒香祭拜眾神及好兄弟,然後小法請壇,乩童降壇押煞,邀集眾神及好兄弟前來用餐。 • 當第三爐香將過,便可燒銀纸、經衣給來自各方的好兄弟,最後則分豬肉給家戶。

  30. 媽祖巡海 (1/2) • 不定期,約在春夏之季 • 簡述: • 媽祖巡海的動機乃受到民國六十九年、七十一年以及七十三年文澳與馬公城隍廟出巡繞境的影響,這兩座廟宇城隍出巡視察保民。 • 因此,當時馬公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國夫靈機一動,既然媽祖是討海人心中的守護神,於是發起天上聖母出巡海域活動,以二天時間繞行馬公、湖西、白沙、西嶼等四十四個港口,是為嘗試性的開始。 • 民國七十九年至八十一年邀請臺灣本島廟宇神明蒞澎參加繞境活動,八十四年繞境範圍擴大,包括望安以及七美兩鄉。八十八年續辦一次。 • 目前為不定期的節慶活動,已經約有四年沒有舉辦,不過,海上巡海的確是一項創舉。

  31. 媽祖巡海 (2/2) • 儀式: • 只要是媽祖海上出巡,澎湖縣漁民爭相要取得出海資格。 • 廟方舉行擲筊,決定那一些船可以跟著出海並載運各廟神明,尤其是媽祖,是各船隻爭先的神明。 • 據說,凡參加海上出巡的船隻,來年都有豐收的漁獲量。

  32. 冬至 (1/4) • 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 簡述: • 冬至為民間宗族家廟祭祖認親的重要節日,俗稱「食祖」、「認親」,藉同姓親族之聚會,讓分支各地的後輩子孫得以相互認識,以凝聚家族的力量。 • 冬至日也是傳統廿四節氣之一,時至冬至,日最短,夜最長,因此有「冬至瞑長三尺」俗諺流傳。 • 冬至日所祭拜之紅白湯圓,俗稱「冬至圓」,吃過冬至圓之後,即增長一歲,有平安過運之意。 又有ㄧ家大小團圓過冬的意思,所以也叫作「團圓子」。

  33. 冬至 (2/4) • 儀式: • 冬至日清晨,以「雞母狗仔」、元寶、庫銀、圓仔、菜繭包、紙錢等供奉家神以祈福佑。 • 「食祖」日期,按各地習俗而定,有的在冬至前一日,有的在冬至日當天,近年來為能讓更多外出遊子回返祭祖,有的改在假日期間舉行。 • 當日上午,同姓之男性族親群聚於家廟內,以酒菜筵席、金銀紙錢祭祖,禮成後於家廟內聚餐。 • 近年來因應社會趨勢發展,少數家廟已開放讓婦女參與「食祖」的聚會。 • 以菓葉許氏祭祖為例

  34. 冬至-菓葉許氏祭祖(3/4) • 簡述: • 澎湖許氏大多明末清初自金門後浦移居澎湖。移居澎湖之初,每年冬至返鄉祭祖。然而,金門、澎湖一海之隔,交通總有不便之處,冬季航行於波濤險惡的台灣海峽十分危險。 • 乾隆二十七年(1762),菓葉許氏家廟落成後,遂成為全澎湖許氏宗親的祭祀中心。參與聯合祭祀金門五十郎公的許氏宗親,幾乎涵蓋當時澎湖各地的許姓。 • 二次戰後初期,參與許氏家廟祭祖的村落尚有湖東、白坑、烏崁、鎖港、山水、許家、北寮各地的許姓宗親,祭拜的豬隻擺滿了中庭,場面十分壯觀。 •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參與菓葉祭祖的許氏宗親越來越少,大多數許姓宗親只在自己的村莊內舉行祭祀開基祖的活動。祭祀活動逐漸的分化,現在只剩許家、北寮兩個村的許姓宗親,每年按往例到菓葉舉行聯合祭祀金門後浦五十郎公的活動。

  35. 冬至-菓葉許氏祭祖(4/4) • 儀式: • 菓葉村許氏宗族冬至的祭祖活動由長房「深井頭」輩分最高的長者主祭,祭祀的過程十分繁複,稱為「祀筵」。 • 大菜、小菜以及各種粿品共二十餘道。每ㄧ道菜都包含茶酒各三巡,大菜配合奏「三通樂」,其餘則奏「鼓吹拜」,前後需歷經三個多小時。 • 祀筵典禮完成後由禮生誦讀祭文,各地宗親陸續參拜,整個活動在家廟外燃放鞭炮,奏三通樂,禮生將祖牌請回祖龕後結束。 • 當天晚上並舉行「吃祖」聚餐,聯絡彼此情誼。

  36. 送神 (1/2) • 農曆十二月廿三日 • 簡述: • 農曆十二月廿四,俗稱送神日,為民間恭送家神回返天庭的日子,白沙鄉則提早在廿三日送神。 • 在民間信仰濃厚的澎湖,送神儀式普遍受到重視。舊時一般家中皆有爐灶,奉祀灶神,送神日需特別供奉麥芽糖,以祈灶神回返天庭奏報美言,今爐灶已普遍為瓦斯爐所替代,祭祀灶神的習俗已日漸式微。 • 普遍家庭所供奉的神明,相傳皆為玉皇大帝派令下凡的,到年終歲末,眾神需回返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來之所見所聞,以供天尊作為賞罰褒貶之依據。送神日,也就是眾神上天述職聚會的日子,家中需灑掃清潔,清除積舊,民間年除舊佈新,也從這天開始。

  37. 送神 (2/2) • 儀式: • 廿三下午,將香爐裡一年來陳積的香枝清除,並以細網篩淨爐內香灰並清拭神案,家中內外灑掃乾淨,去除蜘蛛絲塵,俗稱「掅屯」。 • 午後備三牲酒禮、四果糖餅、紙錢等,並焚燒印有神馬兵將之「甲馬」紙錢,敬送神明回返天庭。 • 送神的時間一般認為越早越好,好讓神明能及時到達天庭述職赴會,即俗諺「送神早,接神晚」。當日午後,鞭炮聲不斷,年節氣氛漸濃。

  38. 辭年 (1/2) • 農曆十二月廿九日或三十日 • 簡述: • 春節前夕,也就是在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按當年十二月份大小,月小拜廿九,月大拜三十,擇吉時於凌晨敬拜天公,答謝天尊一年來的庇祐。 • 儀式舉行之前,需事先將門窗、佛龕、櫥櫃等貼好新年之對聯與吉祥字紙,家中大小依序敬謝天公,禮成後燃放鞭炮。 • 凌晨時分至天亮這段時間,各地炮聲不斷,充滿著濃厚的年節氣氛。當天下午並以三牲酒禮供於神前,謂之「辭年」,意即舊的一年圓滿結束,晚上闔家團圓圍爐吃年夜飯,飯後長輩分發紅包,歡喜迎新年。

  39. 辭年 (2/2) • 儀式: • 拜天公需擇吉時,沐浴淨身後,於廳門內之天公爐下方擺設香案桌,桌上擺置香爐、鑒盒、紅燭,左右各置鮮花一對,供上五牲、茶酒、紅圓、年糕、寸金棗、糕仔粒、糖果餅乾、鮮花四果、紙錢等。 • 點燃淨香以驅除邪穢,進茶,由家內男性長者先行敬拜,接續由女性長者,依次由長而幼,家中大小各舉清香三支,虔誠敬謝天公之庇祐,敬拜後插香入爐,再行三跪九拜禮,前後進茶三次即可焚化紙錢,再以茶或酒澆繞紙錢灰一圈,禮成燃放長串鞭炮。 • 「辭年」儀式以三牲酒禮、龜粿與一碗滿盛之米飯,上插紙花一枝,謂之「隔年飯」供於神前,禮成後燃放鞭炮。

  40. 犒軍(1/2) • 農曆每月初一、十五 • 簡述: • 又稱「犒賞」,澎湖各宮廟於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依例要在廟前舉行「犒軍」。 • 該廟舉行活動前,「小法」要作法事,一定要召請「五營頭」的兵馬來護持,法事完畢,再將「五營頭」的兵馬放出去在各營駐紮,每次召五營兵馬時必須「犒軍」,以表示慰勞各營頭的神兵神將。 • 「犒軍」完畢後,就要「放營」,讓神將神兵回到原駐紮地的各營,繼續保護社里民眾。 • 「犒軍」時,例由「小法」五人及「領令」一人舉行法事。但是望安各宮廟原有的「小法」因多赴外地工作,故只能由一、二位來執行,不過甲頭的村民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日,均會準備菜、湯、飯置於廟前的供桌,以配合「犒軍」。

  41. 犒軍(2/2) • 儀式: • 先於廟埕前設科儀桌,將神兵天將(俗稱五營首、官將頭)擺在桌上左右,另置香爐及供品等,桌下置虎爺、香爐及生三牲,桌前方擺長條椅,其上置十一個碗,左側另置牧草及米糠水(供軍馬飲食之用)。 • 上香後,由「小法」舉行法事,召請五營神兵天將回到案前,俟擲筊確認已召回全部「兵馬」後,便進行「犒軍」,先「喝營」,即命令兵將恪遵規律,再唱「犒軍咒」,犒賞五營兵馬。 • 最後擲筊確認完成犒賞後,便「放營」令神兵神將返回原來的崗位,各司其守。

  42. 結語 • 台灣慶典活動可分為中華傳統節慶、地方民俗慶典與原住民祭典等種類。由宗教活動或習俗所傳承的民俗慶典,極富地方信仰及文化特色。雖然每個節慶的發展歷史有所不同,但大多含有祈福、消災和團圓的寓意,且各項節慶的活動內容五花八門,除了敬神、祭祖儀式之外,大多還加入抬轎、踩高蹺、八家將、車鼓陣、舞龍舞獅等民俗表演,使得節慶活動相當熱鬧精彩。 • 在介紹了這麼多屬於澎湖冬季可吸收遊客的資料後,發現,其實東北季風不算什麼,畢竟當地人還是不畏風雨來慶祝屬於他們的節慶與習俗。 • 澎湖與台灣都有相當多樣化的節慶及民俗活動,除了能讓人感受歡樂熱鬧的氣氛外,更可以了解我們的人文信仰及生活智慧,而成為極受歡迎的一項觀光活動! • 所以除了夏季有所謂的觀光潮,未來的冬季在澎湖也可以推出「宗教民俗之旅」,讓不了解澎湖的人更了解澎湖,也能藉此知道一樣的節慶再澎湖有不一樣的慶祝、祭祀的方法。

  43. 參考資料-網路資源(1/2) • 台灣節慶 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index_c.htm • 節慶活動簡介 http://www.tbroc.gov.tw/lan/Cht/multichoice/multichoice_detail.asp?id=7 • 特殊節慶http://www.phhg.gov.tw/chinese/tour/festival.htm • 走讀台灣-澎湖縣http://info.phhcc.gov.tw/rdtw/rdtw/index.html

  44. 參考資料-書籍(2/2)

  45. 工作分配 • 蒐集資料:劉芬伶、林佳宜 • Key in :陳嘉慧、劉芬伶、林佳宜 • 整理資料:劉芬伶、林佳宜 • 製作PPT:林佳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