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70 Views
關於 《 異域 》 作者問題的歷史分析. 崇文國中 洪國智. 目次. 前言 作者「鄧克保」 作者「柏楊」 虛擬的作者鄧克保與 《 異域 》 暢通出版 結論. 前言. 一九九九年香港 《 亞洲週刊 》 票選「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 《 異域 》 排名 三十五 ,從報導文學的「 記實 」到小說的「 虛擬 」,可論述空間極大。
E N D
關於《異域》作者問題的歷史分析 崇文國中 洪國智
目次 • 前言 • 作者「鄧克保」 • 作者「柏楊」 • 虛擬的作者鄧克保與《異域》暢通出版 • 結論
前言 • 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票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異域》排名三十五,從報導文學的「記實」到小說的「虛擬」,可論述空間極大。 文建會柏楊全集數位化知識庫 :〈《異域》提要〉,網址: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4/BY_Collect/b9000b2/b201/cca220003-li-wpkbbyb9000b201toc-0000-u.html,上網日期:2011年2月4日。
遠流版柏楊精選集26《異域》書背的簡介 「如今世人皆已知鄧克保是柏楊的化名,他以第一人稱「我」敘述,像是自傳體,但柏楊並未參與其事,而是一種「代言」,不過發表及初版的當時,人們都信其為親身經歷者的報告……。 」 柏楊,《異域》,台北:遠流,2000。
作者問題 • 「鄧克保」這個「作者」名字是怎麼來的?從幾次改版過程可知作者「鄧克保」又持用了多久? • 柏楊為何要以虛擬的作者「鄧克保」當作第一人稱的故事主人翁?
作家、作品與社會 • 一本書的成功、流傳,和再風行,或一個作家名譽和身價的記錄,主要都是社會現象(頁160) • 作家不僅受社會影響,他也影響社會(頁162) 韋克勒、華倫著,王夢鷗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6.11再版
兩個探究《異域》作者正名的途徑 • 柏楊怎麼規劃和作品《異域》的關係 • 柏楊影響社會,社會也會影響他
《異域》版本流變 • 《異域》原以「血戰異域十一年」連載於民國五十年的《自立晚報》,署名「鄧克保」 • 其後由平原出版社出版,易名「異域」(一九六一),流傳極廣, • 一九七七年柏楊重校該書由星光出版社再版,十一年後另有躍昇文化公司版本。 • 近期是精選集與全集皆為遠流版
作者「鄧克保」:〈血戰異域十一年〉創作歷程作者「鄧克保」:〈血戰異域十一年〉創作歷程 • 根據柏楊回憶錄的記述,寫異域時的柏楊在《自立晚報》上班,時間是早上十點到下午一點,其他的時間用來讀書與撰文 • 血戰異域十一年只寫了前六年,剩下後五年當時沒能繼續寫出。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 《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1996,頁248。
創作歷程 • 柏楊於回憶錄中透露,故事來源是《自立晚報》一位駐板橋記者馬俊良每天訪問一、二位從泰國北部撤退到台灣的孤軍,他把資料交給柏楊,再由柏楊撰寫成稿。 • 由於柏楊寫的方式很特殊,走在刀鋒邊緣,引起國防部給報社施壓,當時連柏楊在「戰幹團」的同學憲兵司令部政戰主任蕭政之都到報社將他帶到憲兵司令部,警告他寫異域寫到麻煩大了,沒辦法查封報紙,「但可以查封你」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 《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1996,頁247。
柏楊被約談警告後的反應 • 他被嚇到了,他說自己「十分心悸」,由於推估自己處境孤獨,感覺自己沒辦法跟「龐大的國家機器對抗」,故決定停筆。(247) • 或許這也是報紙連載時原先要以文字敘述血戰個十一年,卻只能以六年告終的背後原因?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 《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1996,頁247。
葉明勳的作者提示 • 依照當時自立晚報社社長葉明勳的說法,那是當初有個什麼報紙駐曼谷記者李華明傳回來的報導資料,主角也是「原作者」的鄧克保乃「身歷其境」的人。 • 據葉明勳轉呈面世的李明華信函中的記載,這個「原作者」的名字「鄧克保」也非作者原名,有所謂:「這是一個假名,是一個戰死在他身畔的亡友的名字,而他自己的名字,他自己也不願意公開……。」 柏楊,《異域》,台北:遠流,2000,頁7-8。
作者名字來源曝光 • 「鄧克保」是柏楊讀小學時同班女同學的名字。 • 「四十年後,我在台北《自立晚報》連載報導文學《異域》時,就用鄧克保做筆名,並成為小說中以及電影中男主角的名字。這本書使我和鄧克保一直結合在一起……。」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 《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1996,頁50。
作者名字來源曝光 • 選出華語小說100強而《異域》名列第35強的《亞洲週刊》曾就異域發表經驗訪問過柏楊( 2004年5月9日 ),柏楊自陳那個虛擬的作者名字「鄧克保」,是他小學女同學的名字,蕭政之要調查作者「鄧克保」,柏楊坦誠是他自己,之後被帶到憲兵司令部晤談。 亞洲週刊:〈專訪﹕《異域》作者柏楊一支健筆見證孤軍血淚 〉, 網址: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349781931/19ae3.cfm,上網日期:2011年2月4日。
信有其人 • 《自立晚報》在刊出〈血戰異域十一年〉之後,接到不少電話與讀者來函,「均經本報轉寄」,「尤以文中涉及的× × × 先生曾派人來社,並要求調查鄧先生地址和身份,本報曾建議其來函更正,或提出資料,以便出書時更正,但× 先生均未採納,仍在報上刊登啟事……。」 柏楊,《異域》,台北:遠流,2000,頁129。
傳說中三位一體的作家? • 1978年5月2日高雄《台灣新聞報》李震洲〈評「活該他吃酪漿」〉指出: 「誰能相信嬉笑怒罵的柏楊先生,就是「曠野」「莎羅冷」「扎掙」「怒航」的作者郭衣洞先生?誰又能相信寫起小說來感人肺腑的郭衣洞先生就是因「異域」一書而享大名的鄧克保先生?」 李震洲〈評「活該他吃酪漿」〉,梁上元編,《柏楊和我》,台北:星光,1979,頁348。
作者「柏楊」 • 林雙不( 1983年3月4日台中《自由日報》 ): 鄧克保是郭衣洞的化名,郭先生筆名柏楊,河南人,今年六十二歲,著作等身,文名滿天下,愛心罩家國。當然,書中的「我」並不是他,而是他整理「我」的資料,寫成了這本銷售超過百萬冊的報導文學傑作。 林雙不,〈談〔異域〕〉,柏楊65編委會主編,《柏楊65 — 一個早起的鳥兒》,台北:星光、時報、學英、歐語、遠流,1984,頁456。
柏楊在美國坦承是《異域》作者 • 1984年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所作報告: 一九六一年(二十五年前),我在台北《自立晚報》,一連三個月,為這一支流亡孤軍,報導他們的生存與搏鬥的血淚遭遇,並於連載完畢後出書,定名為《異域》。也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第一個從事報導文學作家的頭銜。 文建會柏楊全集數位化知識庫 :〈報導文學與我〉,網址: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4/BY_Collect/b9000b1/b126/cca220003-li-wpkbbyb9000b1260022-0497-u.xml,上網日期:2011年2月6日。
柏楊在台灣自陳是《異域》作者 • 柏楊說﹙1987年﹚: 「而我的〈異域〉,在我寫作時,還沒有去過泰國。但我對戰爭和苦難的感受較深。記得我在寫孩子死去的情節時,我的小女兒佳佳還很小,我晚上寫稿,她就睡在旁邊,我一邊看著她一邊寫,寫著、寫著,不禁淚流滿面。」 柏楊,〈就事論事‧真話假說〉,時代話題編輯委員會編,《從〈藍與黑〉到〈暗夜〉》,台北:久大,1987,頁92。
正式公開柏楊即作者鄧克保 • 《異域》最開始的出版是由柏楊自己的出版公司平原出版社所出版,作者仍沿用在自立晚報時的名稱「鄧克保」。 •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往後星光出版的《異域》還是鄧克保著,但是後來星光出版社將所有柏楊作品交給躍昇出版社出版後,才由躍昇的負責人林蔚穎藉著「出版緣起」的說明,正式公開「鄧克保」即「柏楊」。 林蔚穎,〈出版緣起〉,柏楊,《異域》,台北:躍昇,1990,三版。
正式公開柏楊即作者鄧克保 • 林蔚穎說:「很少有人知道,柏楊就是郭衣洞,郭衣洞就是柏楊,在小說和雜文領域中,雖然不時出現相同的熱情,但人們卻難以把二人合而為一。而另一部奇書「異域」的作者鄧克保,更使人難以置信竟是柏楊和郭衣洞的另一個筆名。」 林蔚穎,〈出版緣起〉,柏楊,《異域》,台北:躍昇,1990,三版。
虛擬的作者鄧克保與《異域》暢通出版 • 林蔚穎公開這筆名秘辛是1988年10月的事,台灣社會剛解除戒嚴,透露鄧克保即柏楊,等於暗示,《異域》掛名在鄧克保這個泰北流浪反共孤軍的虛擬作者下存在數十年、暢銷了數十年,這中間原作者柏楊坐了近十年的政治牢(九年又26天),柏楊的監禁遭遇卻無礙於異域在台灣的風行。
成為出版史上的暢銷書 • 《異域》何時成為銷售熱門的書籍,有說當年在平原出版社時代異域這書還是銷路平平,直到轉由星光出版了,「才洛陽紙貴,蔚為奇蹟。」 微雲,〈平原出版社〉,柏楊65編委會主編,《柏楊65 — 一個早起的鳥兒》,台北:星光、時報、學英、歐語、遠流,1984,頁415。
成為出版史上的暢銷書 • 據台灣文學研究者應鳳凰的探究,自立晚報曾於民國五十年八月出版第一版,保留「血戰異域十一年」這名稱,銷路平平,後來由柏揚自己的平原出版社出版,民國五十三年元月再版,更名「異域」,此後即不斷再版,連柏楊入獄服刑了,這書還是暢銷不墜,甚至到了星光版還是銷路驚人。 應鳳凰,〈柏楊與平原出版社〉,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6,頁221。
普及與影響 • 《重返異域》執筆者汪詠黛在〈揭開異域孤軍的神秘面紗〉一文中指出,以她個人的閱讀經驗與書籍觀察論,《異域》據傳是銷售超過二百萬本的暢銷書,也是有一年大學聯考作文,考生寫出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的最高票選書。 • 閱讀體會方面,汪女士認為,讀的時候還年少,知道這是本描寫一支從大陸撤退到泰緬邊區的孤軍「悲慘故事」,內心受到很大衝擊。 柏楊策劃,汪詠黛執筆,《重返異域》,台北:時報文化,2007,頁10。
考生筆下出現最多次的書 • 1977年的 4月1日,他在美國的關切之下,獲釋返抵台北,監禁加軟禁,總共9年又26天。到台北後接獲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聘書。 • 該年7月份,大學聯考作文題目「一本書的啟示」,考生筆下出現最多次的書,據報紙刊載第一名乃《異域》,隔天報紙改登名列第一的是蔣經國著作《風雨中的寧靜》,《異域》第二。 遠流實用歷史館編,《這個人‧這個島:柏楊人權感恩之旅》,台北:人權教育基金會,2005 ,頁215。
監察院《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內均無提到《異域》監察院《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內均無提到《異域》 • 從當年給柏楊入罪的文本檢查背景看來,在監察院所作重新調查柏楊叛亂案的報告內,當年舉列將柏楊入罪的資料,完全未提《異域》與柏楊之間的作品與作者關係 。 行政院研考會編,《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7。
1977年回返台北的柏楊與《異域》重刊 • 1977年柏楊結束監禁生涯返回台北,仍強調「離開異域到台灣」來的作者「鄧克保」校稿即將重印的《異域》。可見,面對政治壓力,柏楊還是有所顧忌。 • 回溯當年的寫作情境,有關當局的警告曾讓他的血戰異域十一年只寫了六年即停止。 • 那可見,白色恐怖的噤聲年代,國家機器對人民的鎮壓是讓柏楊以虛擬人物「鄧克保」代言出場的重要原因。 柏楊,《異域》,台北:遠流,2000,頁190-191。
虛擬的反共戰士鄧克保 • 文本生產總有背景,《異域》在反共的時代出版。導致「鄧克保」被設計成為反共大業繼續戰鬥、為同胞生存而留在當地持續奮鬥。 • 反共至上的時代,作者身在台灣要處理一個跟現實政治有關的主題,二元對峙、選邊站的冷戰環境裡,「鄧克保」因此成為反共急先鋒。
虛構的 • 柏楊的《異域》中塑造的「鄧克保」角色,於結局中出現所謂的為了自由與獨立而戰故不願意回台灣。 • 從遷移來台的小民角度看待當初這群「孤軍」在緬甸的生存與生活。國史館人員在忠貞新村訪談記錄提及,類似「鄧克保」這種慷慨悲歌的「壯士胸懷」,有所失真,因為沒注意到人性問題。 張世瑛、葉健青主訪,《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頁25-26。
事實的 • 一般人更常考慮的是個人的安全與出路。回到歷史現場,大部分的人是根本不想回台灣,台灣在哪裡?留在緬甸隨時可以回故鄉,去了台灣反而不踏實?而且彷彿中共隨時都可能解放台灣, • 很難想像要非撤到台灣不可。當時有撤退到台灣的,還以為是去台灣「受個訓」就回來。 • 反共、愛國大背景掩蓋過真實狀況 張世瑛、葉健青主訪,《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頁25-26。
作者「鄧克保」與《異域》傳播不受阻 • 學者侯坤宏、王正華在論述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的言論控制時提出,柏楊因大力水手事件為當局所忌被捕實有前因,其中尤以柏楊在《自立晚報》寫專欄「倚夢閒話」,對現況表達諸多不滿。之後又有虛實掩映的異域血戰報導,讓主管言論管制者關心、提出警告。 • 那可見自立晚報期間,柏楊的表現,讓當局非常難堪。但是,柏楊的「異域」寫作又是在主流的反共框架下進行。 侯坤宏、王正華,〈文字言論媒體控制:台灣白色恐怖重大政治案件〉,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307-310。
反共作家 • 許多人都對於有反共作家之稱的柏楊先生,竟然會由於思想問題,而有十年牢獄之災這件事,感到驚訝。(1981年7月17日洛杉磯《南華時報》) 顏槐成,〈從柏楊的作品談起〉,陳麗貞編著,《柏楊.美國.醬缸》,台北:四季,1982年4月,頁47。
柏楊從反共文學起步 • 根本看來柏楊的反共文學作品,跟同時代人的反共作品不大一樣,充滿批判性,而且常常與主導文化不符。 (頁149-150) • 往後柏楊寫回憶錄,對於過去曾寫過反共文學作品一事,似乎盡可能避談。(頁164) 應鳳凰, 〈「文學柏楊」與五、六0年代台灣主導文化〉,李瑞騰主編, 《柏楊文學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 2003年12月,頁149-150。
柏楊與反共小說 • 有些人認為反共小說不是藝術只是宣傳,所以很多大作家從不寫反共的東西,以免影響清譽也免浪費時間,但我認為反共小說照樣是一種藝術,不但感動現代人,且可因其技巧及含義而流芳百世……。 • 所以真正有力的反共小說,不是把共匪描寫成青面獠牙的那一類,也不是全篇口號標語的那一類,而是娛樂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是最高的那一種。 柏楊,〈柏楊獄中答辯書之五:給台灣省警備司令部軍事法庭的答辯書〉,孫觀漢編,《柏楊的冤獄》,台北:敦理,1988年8月,頁129-130。
反共文學與《異域》 • 王德威寫過一篇替反共文學挖出新探索視角的文章〈一種逝去的文學? : 反共小說新論〉,文中特意提到柏楊的《異域》,認為明明是反共文學卻因為寫出那種孤絕情境而不「八股」地成為反共文學在台灣的異路經典。 王德威:〈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析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頁149。
《異域》衍生作品《金三角.邊區.荒城》 • 張大春把往後柏楊實地採踏所作的1981年出版報導文學作品《金三角.邊區.荒城》和「以報導之名」而文本近似小說的《異域》作比較。然未點名《異域》作者是柏楊。(1982) • 張大春認為,《異域》有著一貫的民族主義精神情操,《金三角.邊區.荒城》則只有無可奈何國家意識的吟偶,是更細緻的角人道主義情懷滲透其間。 張大春,〈泰北滄桑的歷史見證– 談〔金三角‧邊區‧荒城〕〉,柏楊65編委會主編,《柏楊65 — 一個早起的鳥兒》,台北:星光、時報、學英、歐語、遠流,1984,頁438。
結論 柏楊說: 我一直在講真話,寫真話。也許我的觀點不一定對,那不要緊,最要緊的是發乎「真」和「誠」。你也知道,我從不奢談什麼「主義」,我只是關心被迫害者的命運,因為那也是我的命運……。 零匡,〈柏楊答問—原載一九七九.十一月.四日. 吉隆坡﹝南洋日報﹞〉,柏楊65編委會主編,《柏楊65 — 一個早起的鳥兒》,台北:星光、時報、學英、歐語、遠流,1984,頁158。
作品存在多年的背景分析 • 作者柏楊的創作關懷與官方得以讓書籍出版所存在的差異 (柏楊關心的是受迫者的命運,官方卻注意反共內涵) • 《異域》是反共作品 (吻合當時政權的反共需求) • 《異域》有民族主義色彩 (足以激發人們的愛國心) • 《異域》反共又孤絕的情境貼近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國際政治處境
作者名字表態的變化時機 • 《異域》在台灣以作者鄧克保之名,長銷多年 • 《異域》在柏楊因思想入罪後仍持續出版,普及暢銷並成為大學聯考考生最有啟示的書 • 柏楊結束監禁生涯之後仍不願明白表態自己即《異域》作者 • 一九八十年代之後,尤其在發表 報導文學作品《金三角.邊區.荒城》後才正式表態自己即《異域》作者 • 解嚴後藉由躍昇版的柏楊集正式公開《異域》作者即柏楊
從鄧克保到柏楊的正名之路 • 反共戰士鄧克保是掩護作品順利公開出版的方法 • 解嚴後,言論管控鬆綁,柏楊才得以將《異域》作者在台灣公開正名為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