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58 Views
自殺風險個案危險評估、危機處理技巧與電話諮詢因應技巧. 江文賢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主任 衛生署安心專線 主任. 課程大綱. 自殺風險評估 危機處理的原則與技巧 危機處理的晤談技巧 Q & A. 自殺風險評估. 自殺風險評估 = 自殺危險因子 + 自殺意念. 自殺危機評估. 自殺評估的 12 大原則 (Granello, 2010) Suicide risk assessment (SRA) of each person is unique SRA is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SRA is an ongoing process
E N D
自殺風險個案危險評估、危機處理技巧與電話諮詢因應技巧自殺風險個案危險評估、危機處理技巧與電話諮詢因應技巧 江文賢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主任 衛生署安心專線 主任
課程大綱 自殺風險評估 危機處理的原則與技巧 危機處理的晤談技巧 Q & A
自殺危機評估 自殺評估的12大原則 (Granello, 2010) • Suicide risk assessment (SRA) of each person is unique • SRA is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 SRA is an ongoing process • SRA rrs on the side of caution • SRA is collaborative • SRA relies on clinical judgment • SRA takes all threats, warning sings, and risk factors seriously • SRA ask the tough questions • SRA is treatment • SRA tries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message • SRA is done in a cultural context • SRA is documented
自殺危險因子 Content on warning signs (Hawgood & De Leo, 2002) 個人情緒、行為或認知(A-B-C)的警訊 • 憂鬱、易怒、悲觀與負向、反社會或衝動行為、自我傷害行為、情緒或行為的突然改變、對多數活動缺乏興趣、對事情冷感、情緒變化很大、睡眠改變(睡更多或睡更少)、體重變重或變輕、沒有活力、感覺很疲憊、自卑、覺得沒有價值、無法專注,難以思考、記憶退化、學校或工作表現變差、常想到死亡或自殺、感到無望、自殺意念、自殺姿態 環境警訊 • 季節、假日或特殊事件 (eg, 生日, 結婚周年等等)、壞消息 (eg, 來電, 信件, 法院判決等等)、冒險行為 (eg, 危險開車)、將自己的物品送人、疏離重要他人或物品 (eg, 寵物, 藝術品等等) Content on risk factors 社區危險因子 • 戰爭、經濟蕭條、失業、取得致命武器的容易性、宗教文化背景、現代化與家庭組織的改變、媒體對自殺的報導、社會或道德上對自殺的信念、離婚率、社會結構改變對精神疾病發生率的影響 其他重要危險因子 • 社會與家庭因子:社經地位、分居或離婚、家庭自殺史、兒童時期的家暴或性侵 • 個人因子:衝動性、其他個人因素、基因因子) • 心理疾病因子:憂鬱症、焦慮症可能在合併憂鬱症下,增加自殺風險、行為偏差、藥物濫用、多重診斷、過去自殺行為 • 生活壓力事件:人際問題、法律問題、多重生活壓力、失業、無家可歸 • 文化、社會與脈絡因素:社會議題、自殺感染、媒體影響、自殺方式的可近性、都市與鄉村在自殺因子上的差異、低教育成就 保護因子 • 社會支持系統 • 正向信念與個人因應技巧
自殺風險評估 (Mann et. al, 2005; MDs)
自殺企圖者 19%-24% of 自殺者有自殺企圖紀錄 10% of 自殺企圖者10年內自殺身亡 約 80% of 自殺企圖者自然死亡 88% 男性自殺者未曾有過自殺企圖紀錄(Maris, 1981)
針對自殺企圖者的過去文獻資料 • 15%的急診病人與自殺議題有關 • 自殺企圖者往後一年的自殺成功率為1%,是一般人口的100倍10%-15%的自殺企圖者最終將會自殺身亡,該數據較一般人的自殺身亡高出38倍之多。 • 非致命性的自殺企圖者往往與人格疾患有關 • 非致命性的自殺企圖者往往是年輕女性,使用較不致命的手段(例如服藥、用毒、割腕),多數的自殺企圖者與人際關係問題有關,常與人格疾患、憂鬱症、焦慮症或藥酒癮有關聯 • 其他國外資料: • 88% 的男人一次就自殺身亡 • 自殺身亡者只有3%的人有過5次以上的自殺企圖,而且多數為女性 • 多次數的自殺企圖者最終自殺身亡者相當少 • 31% of 病人與 24% 一般民眾在一生中曾經有過自殺意念 • 7-12% of 小孩與青少年曾輕有過嚴重的自殺意念 • 自殺企圖者出院後會有在自我傷害的可能,女性更亦在出院後立即出現在自我傷害的可能 (Spirito et al., 1992). • 自殺企圖增加個案對痛的忍受度 (Joiner, 2005)
自殺評估的晤談模式(一) • 我有詢問關於自殺的議題嗎? • 直接? • 開放? • 誠懇? 幾個可以問的方式 • 你現在有想要了結你自己嗎? • 當你說 (模糊訊息) ,你是說你現在想要了結你自己嗎? • 之前二個月,你有想過自殺這件事嗎? • 你曾經自殺過嗎? (了解自殺前中後的脈絡)
危機談判的原則~假設篇 The teeter-totter model Pick Up Coping Skills 壓力 資源 壓力 壓力 Factors 適應良好 不良適應 生理 個人(情緒、行為、認知) 家人 同儕 社區
危機談判的架構~假設篇 The teeter-totter model Pick Up Coping Skills 壓力 資源 壓力 壓力 Factors 適應良好 不良適應 生理 個人(情緒、行為、認知) 家人 同儕 社區
危機處理原則:評估與處置 處理原則: 致命性:危險程度低----------------------危險程度高 評估 處置:處理層級低-------------------------處理層級高 (自行處理-自行就醫-家人協助…他人介入…強制就醫(警消介入))
自殺致命性評估 Risk-Rescue Rating Scale (Weisman & Worden, 1974; 193-213) Risk Factors (A) 危險因子 • 自殺方式 • 意識不清 • 受傷或中毒程度 • 可否恢復 • 需要何種治療處理 Rescue factors (B) 安全因子 • 位置 • 連繫他人 • 被發現的可能性 • 被發現的時間 • 可接近性
危機介入流程 • 督導人員處理程序 • (最好2人以上,1人為主1人為輔,1人負責監聽與決策,1人對外聯繫) • 督導人員與接線人員的危機溝通方式 • 接線人員提供目前自殺狀況(正在自殺狀態單) • 督導人員使用監聽系統進行監聽與提供輔導策略 • 督導人員判斷致命性及不同處理層級的介入 • 督導人員告知接線人員最新處理狀況 • 督導人員後續處理 • 督導人員與外界人士持續了解個案後續處理狀況 • 督導人員與接線人員進行立即性個案研討 • 督導人員將個案轉介中心進行後續追蹤
你要想的事情:跟個案、跟同事、跟外界資源 • 我有在呼吸嗎? 冷靜下來……. • 有人可以幫忙嗎? • 身邊沒人→ 有其他電話可以撥出去嗎 • 自殺通報單上面的過去資訊為何? • 個案有電話顯示嗎? • 室內電話 → 打到桃園客服中心查地址→ 要你傳真… → 打到””各地””勤務中心(考量後果)… • 手機號碼 → 打到110 追蹤個案位置 (多危險有需要嗎? ) • 沒電話 → 打到中華電信查對方電話 (先查以防萬一) • 個案的自殺方式多危險? • 督導(或同事)說什麼或寫什麼? • 跟誰聯繫比較恰當嗎?
建立屬於你單位的SOP(3-ways) • 與個案的談話策略 • 團隊合作 • 誰可以跟你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何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溝通管道為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何與外界資源聯繫(保密原則的考量) • 自殺通報上的過去資料__________________ • 先跟誰聯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供其他單位具體的建議________________ • 後續轉介住院與聯繫____________________
危機處理~談判多於諮商 危機處理不同於一般治療給他魚吃 vs教他釣魚 • 因為個案的生命正處於極度危險的狀態 • 只有極短且立即性的處遇時間 • 目標是以解除個案生命威脅為主要目標 • 往往涉及到與警政系統的合作,強制就醫 • 利用移情與反移情 • 團隊合作
自殺危機談判的目標 • 減低當下自殺致命性 • 增加對話時間直到確定個案安全或他人介入 • 降低不同處理方式的後果衝擊
自殺危機談判的架構~假設篇 The teeter-totter model Pick Up Coping Skills 壓力 資源 壓力 壓力 Factors 適應良好 不良適應 生理 個人(情緒、行為、認知) 家人 同儕 社區
實務篇:危機晤談效能評估準則 • 目前的晤談方式是否可以讓個案離自殺遠一點點? • 目前的晤談方式有什麼危險? • 目前的晤談方式是否可以將個案的自殺危險降低到可以接到的範圍? 強調立即的互動效果
實務篇(Jurich, 2008)Hook-Slam-Juice • 開始 (溫暖、接納、同理 (Carl Rogers’s principles) • “讓他用他的方式與速度說他的故事” 這就是打破惡性循環溝通的第一步驟 • 花時間、花能量 vs 短時間的自殺 • 誰負責 • 百分百確定要自殺?/ 還是可以讓自己多活一段時間/ 團隊合作 • 評估致命性: 一旦個案開始說他們的故事,輔導員必須找機會評估自殺致命性 • 使用”自殺“ 或”殺了你自己“等真實語言來破壞個案對自殺的浪漫幻想 • 運用個案的不確定當作矛盾介入的談判技巧 • 使用”釣魚hook”技巧來面對個案的觀點 • 運用 “此時此刻” • 用個案的語言、譬喻、生命經驗 (多種感官的使用) • 使用”重擊slam” 打破個案的惡性循環 • 減少壓力、增加資源、改變個案知覺 (e.g. 500% vs. 5 倍; the bloodiest story) • 介入後的安全性考量
危機處理:減少痛苦減少自殺可能性 • 減少痛苦就可以減少當下自殺的危險性 • 不要一直面質個案的想法,相反地,同理他的痛苦! • 持續評估致命性 • 收集獲救資料 • 位置 • 可聯絡的人 • 被發現的可能性 • 接近性 • 指導性 • 延長晤談時間 • 黑貓白貓會捉老鼠都是好貓 • 找問題解決的方法 • 運用移情與反移情作用 • 擴大個案認知限制 • 團體合作 • 讓個案有事做 (activity) • 與個案訂定不自殺契約或下次再聯絡的時間 • 住院處理
危機處理:晤談內容 • Mishara等人(2007):合作性問題解決模式對於危機介入的效果更有效益,或者說"指導性"合作的問題解決方式更有效果!! • 江文賢(2008): “不要急著跟案主說「不要自殺」” • 主觀性的心理痛苦(了解痛苦可以減輕痛苦) • 心理痛苦的來源 (關係、家人、精神疾病) • 認知固著、解決方式沒有彈性 • 認知上對自殺具有正向看法 • 自殺可能是解除自己痛苦亦或是與他人溝通的方式(重複性自殺) 另外,從台北市生命線的研究發現 1.個案會主動表達自殺意念 2.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的自殺意念,個案會回應輔導員針對自殺評估的問題 3.面質效果不佳 4.輔導員邀請個案持續晤談,個案不會直接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