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1.1  企業倫理的定義 1.2  為什麼要探討企業倫理? 1.3  企業倫理的發展延革 1.4  發展一個組織的和全球的倫理文化 1.5  企業倫理的好處. 為何企業倫理受到重視 ?. 能認知到並處理複雜的企業倫理事件的能力,在 21 世紀成為一個有重大意義的優先考量。 表 1-1 反映出美國人對美國企業是愈來愈沒信心。. 表 1-1 美國人對企業不信任. 企業行為是否可被接受 ?. 企業倫理領域探討的是有關某些特定的企業行為是否為可接受的問題。 一位行銷人員在為客戶進行產品說明時,可以省略有關產品的安全性不足的紀錄嗎?

maho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 1.1 企業倫理的定義 • 1.2 為什麼要探討企業倫理? • 1.3 企業倫理的發展延革 • 1.4 發展一個組織的和全球的倫理文化 • 1.5 企業倫理的好處

  2. 為何企業倫理受到重視? • 能認知到並處理複雜的企業倫理事件的能力,在21世紀成為一個有重大意義的優先考量。 表1-1反映出美國人對美國企業是愈來愈沒信心。 表 1-1 美國人對企業不信任

  3. 企業行為是否可被接受? 企業倫理領域探討的是有關某些特定的企業行為是否為可接受的問題。 • 一位行銷人員在為客戶進行產品說明時,可以省略有關產品的安全性不足的紀錄嗎? • 一位會計稽核人員應該向客戶報告所發現不實之處嗎?(這樣做很可能會使公司被客戶解約) • 一家汽車輪胎製造廠商應該為了避免大規模且昂貴的輪胎回收而故意隱瞞安全顧慮嗎? • 上述各種狀況下所採取的行動對策都會被社會大眾判斷為對或錯,道德或不道德。而且不同團體會有判斷上的差異。 • 「企業倫理」天生是具有爭議的。

  4. 倫理的調查 • 根據由Deloitte and Touche對13~18歲年輕人所做另一項調查,當問到是否規矩老實做生意比不規矩老實會更成功時,69%的年輕人表示同意。 • 對高中生所做的調查,62%學生坦承至少考試作弊一次,36%曾從網路上下載文件,23%承認為贏得比賽而作弊,另一項調查顯示許多學生並不定義為了課堂作業抄寫別人的習題答案,或下載音樂或內容是欺騙的行為。

  5. 為什麼要探討企業倫理? • 企業倫理的危機 • 倫理資源中心(Ethics Resource Center)進行了一項國家企業倫理調查(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Survey, NBES),針對約3,000名美國員工蒐集有關主要的倫理的資料,發現在大型組織(員工人數超過500人)中觀察到的不法行為要高於小型組織裡的,而且所觀察到的不法行為在不同的員工職階中也有顯著差異。對不法行為的檢舉/公布,相較於低階管理階層或一般非管理職的員工,大多數是來自高階管理階層。低職階的員工對於所觀察到的不法行為,多少有一種佯裝不知或隔岸觀火的心態。

  6. 企業倫理的危機 • 虐待行為、騷擾、會計詐欺、利益衝突、不良產品、賄賂、員工偷竊等問題都是道德倫理沉淪的證據。 • 例如,Krispy Kreme公司的股票在2000年11月以2對1分割前曾一度達到一股105美金,但到了2006年1月只剩下一股5美金。 • 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也因涉嫌內線交易而被展開調查。

  7. 企業倫理的危機 • HealthSouth公司在被指控膨脹營收25億而接受調查後,11位之前離職員工,包括之前所有的財務長,全部對詐欺控訴俯首認罪。 • 政府機關裡,俄亥俄州的James Traficant被判決在眾議院任職時,收受賄賂而被逐出國會且入獄。一位白宮顧問Irv Lewis “Scooter” Libby,針對5項刑事犯罪被宣告有罪:

  8. 企業倫理的危機 • 研究機構亦有醜聞發生。 • 貝爾實驗室就開除了一位科學家,因為他對超導實驗和分子電子工學實驗的數據造假,以及在學術期刊發表不實數據。 • Hwang Woo-Suk被發現在他有名的幹細胞研究中造假。 • 體育界也免不了有倫理墮落。 • 芝加哥小熊隊好手Sammy Sosa因使用塞軟木的球棒而被迫停止出賽7場,儘管他宣稱這是一個意外。

  9. 企業倫理的危機 • 不論是在科學界、政界或商業界,多數的決策都會被判斷成對的或錯的、倫理的或不倫理的。不論個人的看法為何,不管這樣的判斷正確與否,如果社會對某特定行為的判斷是錯的/不倫理的,判斷的結果是會直接影響組織達成目標的能力。 • 企業倫理包含了導引商業世界中行為的一些原則和標準。一項特定行為是否正確,是否合乎倫理道德,常常是由投資人,員工、顧客、利益團體、法律系統及社會來決定。縱然這些「群體」不一定「對」,但他們的判斷卻會大大影響社會對企業及其行為的接受與否。

  10. 1.2.2 探討企業倫理的理由 1/2 • 企業倫理不只是個人倫理道德的延伸。就只是一個好人或你自認擁有高尚的倫理道德,並不足以使你有能力處理在企業組織中發生的倫理事件。對合法的與合乎倫理道德的決策之間的差異的認知是重要的。 • 一個人的道德操守再高也無法保證在複雜的組織架構下不會違反法律,因為組織裡的文化是分歧的,而每個人的價值必須受到尊重。所以,確保達成一個對組織倫理(亦即,有相當能力以防止不法行為的準則)的集體共識,是非常需要投注心力去追求的。

  11. 探討企業倫理的理由 2/2 • 許多人沒有一點社會經驗就突然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非常複雜的企業環境裡。以前在家庭、教會、學校所學到的價值似乎無法提供任何指引。企業環境與家庭、教會、學校是不大一樣的。許多企業倫理決策是千鈞一髮的。 • 研究企業倫理 • 可以幫助你開始去辨識倫理議題,當它發生時及認知到解決問題的管道。 • 你也會學到更多有關倫理決策訂定流程及提升你組織的倫理行為的方式。 • 透過企業倫理的研究,你可以開始了解如何處理介於你個人的道德價值和你工作的組織的倫理價值之間的衝突。

  12. 企業倫理的定義 1/2 • 倫理一詞曾被定義為「道德的本質與基礎的探究(道德判斷、行為的標準與規範)」或「人類行為的研究與哲學(強調對與錯的決定)」。 • 而一般的決策與倫理決策又有何差異呢? • 首先,差異來自情境的不同,亦即廣為接受的規範不再適用,決策者在一個前所未見的情境下,將面臨權衡價值及做出判斷的責任。 • 第二個差異是有關權重,亦即決策者是如何平衡個人價值與公司常規。所以,價值與判斷在倫理決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13. 企業倫理的定義 2/2 • 企業倫理係指將是非之規範應用於企業營運以及管理行為。 • 企業倫理為企業組織內的工作成員,其行為、決策或行動的正當或錯誤標準 。 • 企業倫理基本上是一種人際或群際間的適當行為規範,表現在企業管理者對待利害關係人的決策準則或管理哲學 。

  14. 企業倫理的意涵1/3 • 企業倫理的核心是「負責的作對的事」。企業倫理明確的規劃出企業經營所遵循的方針原則,據此決定股東、員工、顧客等利害關係人的關係。

  15. 企業倫理的意涵2/3 • 企業倫理則是將倫理判斷標準範圍予以擴充,使其包含社會期望、公平競爭、人際關係的運用、社會責任的意義、顧客至上的程度等。 • 企業倫理是組織中引導決策和行為的指導原則 • 企業倫理是個人倫理道德的延伸,把倫理道德的規範應用在商業情境中

  16. 企業倫理的意涵3/3 • 企業倫理的範圍與議題歸納為社會層面、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等三個層面

  17. 企業必須獲利才能生存。如果是以不法手段獲 利,則企業也將難以長久。企業必須獲利才能生存。如果是以不法手段獲 利,則企業也將難以長久。 1 企業必須在獲利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2 企業倫理的定義 2/2 • 將倫理道德應用到企業時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18.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 企業倫理的價值轉移 • 企業倫理的策略構面

  19. 企業倫理的價值轉移 • 企業擔負「經濟人」的角色(組織重視生產效率利用資源來追求最大利潤)。 • 忽略經濟學上所稱外部性問題 • 社會經濟學派(Socioeconomic view)主張,企業的倫理責任不只是追求利潤而已,社會上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亦應考量在其營運決策之中

  20. 企業倫理的策略構面 • 「全面倫理管理」認為企業應該重新檢測基本價值準則,作業流程、對外關係、領導統御、公司治理與探索未來經營方向 • 倫理驅力(driving power)(分為內部驅力與外部驅力)及預期結果(expected result)(分為積極結果與消極結果)等兩個構面,區分出四種倫理策略構面

  21. 1.3 企業倫理的發展延革 • 企業倫理的發展延革在北美洲可以分為5個不同階段: 1960以前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和在21世紀的持續發展

  22. 1.3.1 1960以前:商業中的倫理 • 1920年代的改革運動。 • 1930年代有了羅斯福總統(Franklin O. Roosevelt)所推行的新政。 • 1950年代,杜魯門總統的公平政策。 • 直到1960年以前,跟企業有關的倫理議通常都是在神學或哲學領域中討論。

  23. 1.3.2 1960年代:商業中社會議題的顯現 1/2 • 1962年甘迺迪總統發表了一個保護消費者權益特別咨文,其中他提到4項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安全的權利、被告知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和被聆聽的權利。這就是有名的消費者權利法案(Consumers’ Bill of Rights)。 • 近代消費者運動一般都認為肇始於1965年Ralph Nader出版的Unsafe at Any Speed。

  24. 1960年代:商業中社會議題的顯現 2/2 • 消費者行動主義者也協助促成幾個消費者保護法案的通過。 • 甘迺迪之後是詹森總統(Lyndon B. Johnson)及其大社會(Great Society)政令,它擴張了國家資本主義,明確告訴企業界美國政府的責任在於對公民提供相當程度的經濟穩定、公平及社會正義。

  25. 1.3.3 1970年代:企業倫理成為新興領域 1/2 • 企業倫理在70年代逐漸發展成一個研究領域。 • 商學院的教授們開始講授和撰文討論企業的社會責任,一個組織負有將對利害關係人的正面衝擊極大化,以及將負面衝擊極小化之義務。 • 尼克森總統(Richard M. Nixon)的水門案件將大眾注意力轉聚於政府倫理的重要性。討論社會責任及商業倫理議題的會議經常舉辦。處理企業倫理爭端的各種中心相繼成立。

  26. 1970年代:企業倫理成為新興領域 2/2 • 卡特總統(Jimmy Carter)嘗試透過個人及管理的努力來支撐政府裡的倫理原則。海外貪污懲處條例就是在他任內通過的,使得美國企業行賄他國政府官員將是違法的。 • 到了1970年代末期,幾個重大倫理爭論點浮出,如賄賂、不實廣告、價格壟斷、產品安全與環境。然而,對於倫理決策訂定流程是如何運作的及辨識其中的影響因素的墨卻很有限。

  27. 1.3.4 1980年代:整合期 1/2 • 在1980年代,商學院及企業界已公認企業倫理是一個研究領域。企業倫理組織擁有上千會員。全國各大專院校共開出500門企業倫理課程,選課學生人數超過4萬人。各種中心提供出版刊物、課程、會議和研討會。 • 在1980年代,國防工業首先發展出國防工業率先(DII)以導引公司如何贊助倫理行為。1986年18家國防工業承包商起草企業倫理和行為的原則。

  28. 1.3.4 1980年代:整合期 2/2 • 1980年代導引進入雷根(Reagan)╱布希(Bush)紀元,伴隨而來的是自律,而不是由政府規範的想法才是符合大眾利益。許多關稅及貿易障礙被移除了,商場規則因為管制較少而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改變。

  29. 1.3.5 1990年代:企業倫理制度化1/2 • 柯林頓總統(Bill Clinton)時代仍繼續支持自律及自由貿易。但是,卻也史無前例地使出政府手腕出面處理與健康有關的社會議題,如未成年抽菸事件。 • 聯邦判決導引(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s for Organizations, FSGO) 1991年11月由國會通過,為1990年代的組織倫理遵從計畫(organizational ethical compliance program)定調。

  30. 1990年代:企業倫理制度化2/2 • FSGO的核心是「胡蘿蔔-棒子」概念:對不法行為採取預防措施,一旦真的發生違法時公司可以避免處罰的麻煩。但單靠機械式的法律邏輯是不足以避開處罰的。公司必須發展企業文化,強制執行倫理守則,竭力防止不法。

  31. 1.3.6 21世紀:企業倫理新焦點 1/2 • 雖然在1990年代企業倫理似乎已經更制度化了,但2000年初的新證據卻顯示出沒有太多的執行長和管理者全力擁抱社會大眾對高道德標準的期待。 • 作為回應,沙賓法案國會在2002年通過,帶來自1934年證交法(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實施以來,對組織管控及會計規範影響最深遠的改變。

  32. 21世紀:企業倫理新焦點 2/2 • 沙賓法案及FSGO已經將發現並處理倫理的與法律的風險的需求制度化了。一家公司的高階管理階層和董事會得為了發現倫理行為所連帶的風險負責。特定產業,必須發現與它們營運有關的獨特的風險,並發展一個倫理計畫以杜絕倫理不法行為在其演變成危機之前。

  33. 企業倫理的演變與發展 • 1960年以前:宗教觀點的倫理 • 1960年代:社會運動的興起 • 1970年代:企業倫理學門的形成 • 1980年代:企業倫理的強化與轉變 • 1990年代:企業倫理的制度化

  34. 我國企業倫理的發展過程 台灣的企業從1970年以後,受到許多內外因素的影響,不得不重視企業倫理,來善盡其企業社會責任以利永續組織。目前企業面臨的議題有: 一、民眾對環境品質的重視 二、民眾對消費者利益的關切 三、民眾希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變強烈 四、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增強 五、社會公益團體不斷茁壯

  35. 1.4 發展一個組織的和全球的倫理文化 1/3 • 目前企業倫理的發展趨勢是將基於法律的重心轉移至以文化或誠信為重點,使得倫理道德成為組織價值的一部分。 • 一個企業文化的倫理成分與員工用來辨認和回應倫理事件的價值、信仰,以及所建立的/強制執行的行為榜樣有關。

  36. 發展一個組織的和全球的倫理文化 2/3 • 一個倫理文化的目標就是要極小化強制執行規範的需求,和極大化有助於在困難或新的情境下道德倫理推論/議論的原則。一個倫理文化創造出願景、對倫理決策的支持,而由高階管理所趨動。 • 紐約證交所規定所有的成員公司一定要有倫理守則。許多公司現在都有倫理長。可以直接向高階經營層或董事會報告。倫理與遵從長協會(Ethics and Compliance Officer Association, ECOA)的會員成長超過1,200人,代表幾乎所有產業,包括了超過62%的《財星》(Fortune)100大的公司,在超過160個國家進行貿易,在在凸顯出這個職位在今日愈來愈受到重視。

  37. 發展一個組織的和全球的倫理文化 3/3 • 全球地,企業界正共同合作努力來建立可接受行為的標準。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不同組織通力合作,以建立目標和要求最低倫理行為的命令,如從歐盟(European Union, EU)、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南錐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of the Southern Cone, MERCOSUR)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到最近的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SA 8000)、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和U.S. Apparel Industry Partnership。有些公司將不支持或不遵守這些的公司列為拒絕往來戶。

  38. 1.5 企業倫理的好處 • 不論是來自企業的研究和案例都顯示,在員工、顧客和一般大眾中間建立起道德倫理聲望的公司終將成功。 圖 1-3 組織倫理在績效的角色

  39. 1.5.1 倫理有助於員工承諾 • 員工承諾來自於員工相信他們的未來與組織的未來是綁在一起的,而願意為組織做出個人犧牲。公司有愈高的意願專注照顧員工,員工也就會有更高的意願為公司賣命。 • 一家公司的倫理氣候如何,員工似乎是很在乎的。根據一項針對員工忠誠度和工作實踐的報告,被員工認為是高度倫理的公司的員工流動率是一般公司的1/6。

  40. 1.5.2 倫理有助於投資人忠誠 • 被員工認為是高度正直、誠信的公司平均3年股東總收益為101%,而被員工認為是低度正直、誠信的公司的平均3年股東總收益卻只有69%。 • 投資人也逐漸了解到一個倫理氣候是效率、生產力及獲利的基石。 • 因為將近50%的投資人會在一年內會出售手中的公司股票,而80%的家庭每年更換投資組合。所以,獲得投資人的信任及信心對於維持一家公司財務穩定度來說是絕對關鍵的。

  41. 1.5.3 倫理有助於顧客滿意 1/2 • 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講,顧客的重複購買及一個相互尊重與合作的長久關係是致勝的祕訣。把焦點擺在顧客滿意,一家公司會深化顧客對公司的依賴,而隨著顧客信心的增長,公司也更了解如何服務顧客使得彼此關係更穩固。 • 如同大家都知道的,一位滿意的顧客會經常回來,但一位不滿意的顧客會轉述他╱她的不愉快經驗而打消其他人上門的念頭。

  42. 倫理有助於顧客滿意 2/2 • 千禧年對23個國家2萬5千名公民所做的調查中發現,差不多60%的人在形成對公司的印象時,首先考慮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品牌名聲或財務因素。

  43. 1.5.4 倫理有助於獲利 1/2 • 許多研究結果都一再證實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之間的正向關係。被判定不當行為的公司的資產╱銷售報酬都較清白的公司低。研究顯示,對銷售報酬的負面影響在被證實有罪後3年才會明顯,而數案併判的傷害將更加嚴重。

  44. 倫理有助於獲利 2/2 • 一項對美國前500大公司所做的研究顯示,承諾倫理行為或強調遵從行為守則的公司財務表現較佳。這些結果提供了強烈的證據,公司對倫理行為的關切逐漸成為朝向高獲利目標的策略規劃一部分。其實倫理不僅只是一個要遵從的計畫,它已成為努力達成競爭優勢的一個管理議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