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502 Views
关于水轮机尾水管的旋涡流动计算与分析 *. 张日葵 毛 峰 吴介之. 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作者:清华大学热能系吴玉林课题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主要内容. 1. 研究背景; 2. 数值计算方法; 3. 尾水管流动分析; 4. 结论。. 1 研究背景. 1.1 巨型水轮机组简介. 发电厂. 转轮. 蜗壳. 尾水管. 水轮机主要参数 ( VGS ) 额定水头 : 85.86 m 最大水头 : 113 m 最小水头 : 71 m 额定流量 : 1000 m 3 /s 额定功率 : 767 MW
E N D
关于水轮机尾水管的旋涡流动计算与分析 * 张日葵 毛 峰 吴介之 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作者:清华大学热能系吴玉林课题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主要内容 • 1.研究背景; • 2.数值计算方法; • 3.尾水管流动分析; • 4.结论。
1 研究背景 • 1.1 巨型水轮机组简介
发电厂 转轮 蜗壳 尾水管 水轮机主要参数(VGS) 额定水头:85.86 m 最大水头:113 m 最小水头:71 m 额定流量:1000 m3/s 额定功率:767 MW 额定转速:71.4 rpm 转轮直径:9.8 m 转轮重量:407 t [1] 哈尔滨大电机厂提供。 三峡左岸电站水轮机组模型 [1]
1.2 巨型混流式水轮机组中主要的水力稳定性问题 (1)高频振动 原因: 导叶后、转轮叶片之间以及叶片后的涡流、导叶数与转轮叶片数不匹配等; 解决措施:导叶修型、增加转轮叶片、重新设计转轮等。 (2)低频振动 原因: 部分负荷工况下,尾水管中存在偏心涡带。 解决措施:转轮出口补压缩空气,增设泄水锥。
尾水管入口 • 1.3 尾水管中的涡带(实验观测) 水轮机试验台(1:20) [2] 尾水管入口的两种流动形态[2]:(1)螺旋型;(2)轴对称。 [2] 由蔡庆东教授拍摄于哈尔滨大电机厂。
2 数值模拟方法 2.1 数值计算模型及主要结构尺寸 单位:米
2.1 尾水管单独计算的两个主要依据 (1)Sick等的研究
适当给定入口边界条件,对尾水管作单独数值计算也可以得到与全流道计算一致的结果。适当给定入口边界条件,对尾水管作单独数值计算也可以得到与全流道计算一致的结果。
全流道数值计算中,对尾水管涡带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作为基本流的尾水管入口速度型。全流道数值计算中,对尾水管涡带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作为基本流的尾水管入口速度型。
2.3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1)商业计算软件,RANS方程,RNG k-ε湍流模式,SIMPLEC算法。 (2)非定常计算。 (3)结构化网格,节点数145万,单元数141万。 (4)边界条件 入口:给定尾水管入口截面速度分布,具体为 Q 涡,并以此区分计算工况; 出口:给定河道出口压力呈线性分布。
(5)计算工况 以Q涡模型定义尾水管入口速度。其无量纲速度型如下:
3 尾水管流动分析 • 3.1 尾水管入口段流动 (1) Case I 尾水管入口段的涡带及测点压力 P1位于轴心,其他4个点分别为壁面测点。 (a)计算时间步:n=289;(b) n=361。
(2) Case II 涡带甩动周期内的四个不同相位 尾水管入口中心及管壁四个测点的压力
3.2 旋涡流动稳定性基础 (1) 局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 AI/CI [3] 时空模式的扰动: 两种不同的局部不稳定: (a) 绝对不稳定 (AI);(b) 对流不稳定(CI)。
(2)Q-涡模型的AI/CI分布[4] [3] 尹协远,孙德军, 旋涡流动稳定性,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4] I. Delbende, J. M. Chomaz, P. Huerre, Absolute/convective instabilities in the Batchelor vortex: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linear impulse response, J. Fluid Mech, 335(1998) 229.
3.3 尾水管入口段旋涡稳定性分析 (1) 时空平均流及Q涡拟合效果 Case I Q涡拟合效果 截面位置:z = -1.124m 尾水管入口段子午面内的流动
Case II Q涡拟合效果 截面位置:z = -1.124m 尾水管入口段子午面内的流动
(2) 尾水管入口段的AI/CI特性曲线 红线: Case I; 绿线: Case II 。
3.4 Case II 中尾水管出口流动 出口流动(法向速度、面内流线) 流量统计
涡带的一个甩动周期内,尾水管中的流动 (a) t = T/4;(b) t=T/2;(c) t=3T/4;(d) t=T。
尾水管弯肘段横截面上的法向涡量、法向速度分布尾水管弯肘段横截面上的法向涡量、法向速度分布 法向 涡量 法向 速度 (a)~(d)对应涡带一个甩动周期内的四个等间距相位
4 总 结 (1) 尾水管入口段流动稳定性 入口段涡带的具体形态及其发展、演化完全由入口截面速度型的AI/CI特性决定。特别地,入口条件没有加任何人为扰动,因此,涡带完全水轮机工况本身所决定,上游扰动如叶道涡流、叶片后的涡脱落等影响很小。
(2) 出口流动偏向与流量分布不均 小流量工况下,涡带甩动会导致弯肘段流动非常复杂,但截面法向涡量、法向速度的分布比较稳定,正是由于其稳定的分布导致出口流动偏向及流量分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