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802 Views
實驗室生物性危害. 生物簡介 傳播途徑與健康危害 生物安全等級 實驗室操作技術 安全設備 實驗室設計 動物實驗. 生物. 動物 : 具運動性 無光合作用. 植物 : 不具運動性 行光合作用. 微生物 : 運動性 ?? 光合作用 ??. 微生物. 病毒 (VIRUS) 細菌 (BACTERIA) 真菌 (FUNGI) 藻類 (ALGAE) 原生動物 (PROTOZOA). 病毒 (Virus). 20-300 nm (1 nm=10 -9 m) 濾過性 無完整細胞結構 核酸 + 蛋白質外殼 絕對寄生.
E N D
實驗室生物性危害 • 生物簡介 • 傳播途徑與健康危害 • 生物安全等級 • 實驗室操作技術 • 安全設備 • 實驗室設計 • 動物實驗
生物 動物: 具運動性 無光合作用 植物: 不具運動性 行光合作用 微生物: 運動性?? 光合作用??
微生物 • 病毒(VIRUS) • 細菌(BACTERIA) • 真菌(FUNGI) • 藻類(ALGAE) • 原生動物(PROTOZOA)
病毒(Virus) • 20-300 nm (1 nm=10-9 m) • 濾過性 • 無完整細胞結構 • 核酸 + 蛋白質外殼 • 絕對寄生
細菌(Bacteria) • 細胞結構 • 0.5-1um x 2-5 um (1 um = 10-6 m) • 獨立自主
細菌型態 – 桿菌與螺旋菌 桿菌 螺旋菌
真菌(Fungi) • 似植物體 • 缺乏葉綠素 • 本身酵素分解有機物 • 包括:黴菌 (mold)、酵母菌(yeast) 與蕈類(mushrooms) • 多細胞或單細胞結構
節肢動物 • 疾病傳播方式:叮咬或吸入排泄物 • 常以哺乳類動物為宿主(如:鼠)
高等植物 花粉熱
高等動物 • 實驗動物 • 鼠兔貓狗猴等 • 動物咬傷 • 皮屑 • 人畜共同傳染病 • 節肢動物
生物性危害(Biohazards) • 植物、動物、微生物或是其產物 • 可影響人類健康或是造成不舒適具潛在風險 • 生物性危害: • 感染 • 過敏 • 中毒
生物性危害 • 感染(Infection):生物體在人體內繁殖生長所致(如:流行性感冒、痲疹、肺結核) • 過敏(Allergy):生物體以過敏原角色經重覆暴露致使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如:過敏性肺炎、氣喘、過敏性鼻炎) • 中毒(Toxicity):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細菌內毒素、細菌外毒素、真菌毒素)所致(如:發燒、發冷、肺功能受損)
傳播方式 實驗室中: • 血液體液-傷口 • 空氣-離心、氣懸、攪拌、實驗動物噴嚏 • 動物咬傷與接觸
入門須知 • 接觸的生物、產物、附著物 • 潛在危害 • 暴露的可能途徑 • 正確操作方式 • 預防措施
實驗室危害研究 • 1974丹麥Shinhoj:實驗室人員肝炎發生率為一般人7倍 • 1974英國Harrington&Shainnon :肺結核為一般人5倍 • 二次傳染:傳染至其他親人或朋友等 • 1973&1978英國 -- 3人感染天花
生物安全等級 • 考量因素:人體健康危害、傳播能力、控制措施、治療方法 • 其他:環境與社會衝擊、政治考量 • 現有分類:美國 、歐盟、世界衛生組織、其他國家(如:加拿大與澳洲) • 等級低 危害低
美國生物安全等級 •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CDC)93-8395 • 第一級:一般操作下無 (最低) 危害者 • 第二級:實驗室中意外感染時具有中等程度健康危害者,如:influenza virus
美國生物安全等級(續) • 第三級:臨床診斷教學研究生產等單位使用本土或外來物質時,可造成嚴重或致命疾病者,如:Hantaan virus • 第四級:具有極度危險並可造成大流行者,如:Ebola virus
生物危害管理 • 防範措施:降低或避免實驗室工作人員、其他人員與外面環境之暴露 • 初級防範措施: • 避免工作人員及實驗環境的暴露 • 二級防範措施: • 保護實驗室外的環境 (含社區環境)
生物危害管理方法 • 實驗室操作程序 • 安全設備:操作櫃、密閉式容器、個人防護具 • 實驗室設計 10% 硬體設計與設備 90% 操作 實驗室安全
實驗室操作程序 •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所有生物等級 •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 • 第二級至第四級 • 高等級涵蓋低等級 • 人員訓練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 實驗進行中的門禁管制 • 避免污染實驗產品 • 非該實驗室人員的暴露 • 避免生物物質外洩 實驗進行中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 洗手 • 接觸具感染性物質、脫掉手套後、離開實驗室前 • 使用具殺菌效果之洗手乳液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 禁止飲食、抽煙、處理隱形眼鏡、化妝 • 可以喝水嗎? NO • 一般常識 • 最易違反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 消毒工作檯面 • 每天至少一次 • 發生生物物質洩漏或噴濺後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禁止以口吸取液體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減少噴濺及氣霧的產生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耐用、防漏密閉、可滅菌之容器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高溫高壓滅菌處理所有培養物、儲存物及其他具感染廢棄物 15 pounds 121 C 30 min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續) • 以防穿刺、防洩漏、可密封的容器運送尖銳物品與檢體
嚴格門禁:特殊訓練人員進出 標示:警告標誌、負責人姓名電話、進出特殊要求 工作人員免疫接種與定期檢驗 特殊危險物安全手則 定期訓練、意外通報 無關動物管制 小心操作尖銳物品 不脫針、不折斷針頭、不回套、單手回套、防穿刺洩漏的收集筒 不徒手處理破碎玻璃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二級)
隨時關閉實驗室門 確認工作人員熟悉標準操作程序與相關設施 須在生物安全操作櫃中處理感染性物質,並宜使用抗污紙墊 所有可能遭感染物品(含:實驗衣)均須經消毒後才丟棄、使用或送洗 不可有與工作無關之動植物存在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三級)
特殊門禁:上鎖、多人管制、進出時間、登記、緊急應變措施特殊門禁:上鎖、多人管制、進出時間、登記、緊急應變措施 必須經由更衣室(更換所有衣物、手套、鞋)及淋浴室才得進出實驗區域、緊急應變措施 物品運送:雙門設備(如:高溫高壓消毒器) 自實驗室或生物安全操作櫃中移出具活性第四級物質時:放入兩層密閉防破裂容器中再經消毒處理 (如:消毒槽浸泡)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四級)
除須保持活性生物外,其他物質移出前均須高溫高壓滅菌或消毒除須保持活性生物外,其他物質移出前均須高溫高壓滅菌或消毒 不得有不相關的動植物與衣物 完善通報系統:意外、相關疾病與醫療處理、檢疫、隔離等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四級)(續)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 • 避免暴露於處理微生物過程中所產生的噴濺或氣懸物質 • 依是否具人員保護、產品保護、以及完全隔離等分為 I、II、III級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續) • 物理性阻隔 • 金屬或玻璃板 • 固定式手套 • 空氣阻隔 • 空氣過濾系統 • 紫外線滅菌燈
I 級: 未過濾向內氣流(75ft/min) 人員保護 手套或無手套設計 操作物未受保護 離心器等之置放 多被 II 級取代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續)
II 級: 過濾內向氣流(75ft/min) 人員與操作物保護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續) IIA/B3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續) • II 級: • 分為Type A、 B1 、 B2 、 B3(循環氣流與排出氣流比例、最小表面風速)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續) • II 級應用: • 生物安全等級第二級:氣霧或噴濺、高濃度 • 生物安全等級第三級 • 生物安全等級第四級+連身正壓工作服 IIB2
III級: 完全氣密式 內在負壓 手套操作 高效率濾材雙層過濾排出物 人員、外界環境與操作物的最高保護 生物安全等級第三、四級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續)
密閉式容器 如:安全離心器 (防止離心時氣霧的外洩) 個人防護設備 實驗衣物、安全眼鏡、呼吸防護具、手套、面具、鞋 其他安全設備
安全設備(第一級) • 無須特殊防護設備 • 建議穿著實驗衣,以免污染外出服 • 皮膚受傷或出疹時,須戴手套 • 預期噴濺時,使用安全眼鏡或面罩
II 級生物安全操作櫃使用情形: 可能產生氣霧或噴濺的操作步驟,如:離心、研磨、攪拌、劇烈搖盪或混合、超音波震盪、開啟內外壓差大之感染源容器 使用高濃度或大量感染源 穿著實驗衣,不可穿至其他非實驗區域,工作單位清洗或丟棄 接觸感染源時須戴手套,建議穿戴雙層手套,且不得穿離實驗室 操作櫃外有噴濺可能時,須保護臉部 安全設備(第二級)
必須使用手套,並穿著實驗衣 (同第二級要求) 使用 II 或 III 級生物安全操作櫃 在操作櫃外作業時,務必使用個人防護設備 (如:特殊防護衣物、呼吸防護具、手套、面具) 與物理性防護設備 (如:安全離心器) 安全設備(第三級)
所有活動必須在: III級生物安全操作櫃 II級生物安全操作櫃,並穿戴連身式具支持生命系統通風設備之正壓工作服 例外,如: 設施內已完全消毒 未使用第四級生物 安全設備(第四級) 更衣室內更換實驗衣物,離開更衣室前除去個人防護設備
目的: 保護實驗室內與實驗室外的工作人員 不慎外洩病源時不會導致社區民眾或動物的感染 設計: 將實驗室與其他公用場所分開 消毒設備,如:高溫高壓滅菌鍋 洗手設備 定向氣流通風系統 淨化空氣處理系統 氣閘式入口設計 警示區出入控制 獨棟實驗室 實驗室設計
實驗動物 • 以動物替代人類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 • 鼠、兔、猴、猩猩等 • 實驗動物房:動物培育、管理 • 實驗室的延伸 • 傳染:生成的氣霧、皮膚黏膜接觸、動物咬傷、動物抓傷、實驗後組織或器官切片處理、屍體處理
實驗動物房的設計原則 • 向內開啟的自動門 • 易於清洗建材與動線規劃 (無死角) • 乾淨/污染緩衝區:減少交互感染 • 非必要不設地板排水口 • 排水口下U型管放置消毒劑 • 專用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