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97 Views
第十八章 铜、锌副族. ( ds 区, I B 、 II B 族). 周期 I B II B 四 Cu Zn 五 Ag Cd 六 Au Hg. § 18-1 铜族元素. 1-1 通性.
E N D
第十八章 铜、锌副族 (ds区,I B、II B族) 周期 I B II B 四 Cu Zn 五 Ag Cd 六 Au Hg
§18-1 铜族元素 1-1 通性 铜族元素虽能形成与碱金属相同的+1氧化态的化合物,但它们却很少相似。碱金属在周期表中是最活泼的金属,尤其是铯、而铜族金属是不活泼的,且由Cu→Ag→Au活泼性递减。金是很惰性的金属。 铜族元素电势图/V
铜族与碱金属元素性质不同的内在原因在于它们电子构型的不同。铜族元素次外层比碱金属多10个d电子。由于d电子屏蔽核电荷的作用较小,致使铜族元素的有效核电荷比相应的碱金属元素增大,核对价电子吸引力增强,第一电离能增大,活泼性比碱金属差。铜族与碱金属元素性质不同的内在原因在于它们电子构型的不同。铜族元素次外层比碱金属多10个d电子。由于d电子屏蔽核电荷的作用较小,致使铜族元素的有效核电荷比相应的碱金属元素增大,核对价电子吸引力增强,第一电离能增大,活泼性比碱金属差。 铜的第二、第三电离势较银低得很多。这是由于铜族元素的(n—1)d轨道刚填满,刚填满的■能级还不稳定,与ns轨道能极差小。因此,d电子参与成键,能形成大于族数的+2、+3氧化态化合物。它的多变价体现了过渡元素的特性。
1-2 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铜、银、金的色泽十分有特征,铜呈浅粉色,银呈白色,金显黄色,因此借它们称呼颜色,如紫铜色、古铜色、银白色,金黄色等。 铜、银、金很柔软,有极好的延展性及可塑性,金尤其如此。1g金可以辗压成只有230个原子厚的约1m2的薄片,拉成直径仅20μm长达165m的金线,并且它们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居第一位,铜仅次于银。大量的铜应用于电气工业及冶金工业上,在电工器材的制造上几乎用去一半以上的铜。铜易与其它金属形成合金,铜合金,如青铜(80%Cu、15%Sn、5%Zn)质坚硬,易铸。黄铜(60%Cu、40%Zn)广泛用作仪器零件。白铜(50~70%Cu、18~20%Ni、13~15%Zn)用作刀具等。
化学性质 三种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都在氢之下,它们不溶于稀盐酸及稀硫酸中。但当有空气或配位剂存在时,铜能溶于稀酸和浓盐酸: 2Cu+2H2SO4+O2→2CuSO4+2H2O 2Cu+8HCl(浓)→2H3[CuCl4]+H2↑ 铜在常温下不与干燥空气中的氧化合,加热时能产生黑色的氧化铜。银、金在加热时也不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在潮湿的空气中放久后铜的表面会慢慢生成一层铜绿 2Cu+O2+H2O+CO2→Cu(OH)→Cu(OH)2·CuCO3 银、金则不发生这个反应。铜、银能和H2S、S反应: 4Ag+2H2S+O2→2Ag2S+2H2O 金则不能。 铜与银很容易溶解在硝酸或热的浓硫酸中,而金只能溶于王水中。这时,硝酸作为氧化剂,盐酸作为配位剂: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3Ag+4HNO3→3AgNO3+NO+2H2O Au+4HCl+HNO3→HAuCl4+NO+2H2O
1-3 铜族元素的存在和冶炼 (1)铜的存在和冶炼 铜族、锌族元素均为亲硫元素,除Au外,主要以硫化物存在地壳中。此外,还有碳酸盐、氧化物、氯化物矿等。我国江西有较大的铜矿。 (2)银、金的存在和冶炼
1-4 铜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铜能形成多种氧化态的化合物 主要为Cu(Ⅰ)、Cu(Ⅱ)化合物,Cu(Ⅱ)最为稳定。最近还发现Cu(0)、Cu(Ⅲ)、Cu(Ⅳ)不很稳定的化合物。Cu(Ⅲ)化合物在生物化学上有重要作用。以下主要讨论Cu(Ⅰ)、Cu(Ⅱ)的化合物。
(1)氧化数为+1的化合物 (a)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Cu和Ag都能生成M2O型的氧化物和MOH型的不稳定 的氢氧化物 (b)硝酸银 AgNO3是可溶的银盐,也是制备其它Ag(Ⅰ)盐的原料。 工业上是将Ag和HNO3作用制得 Ag+2HNO3(浓)—→AgNO3+NO2+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c)卤化物 • (i)CuX(CuCl,CuBr,CuI) • (ii)AgX • 硫化物(Cu2S,Ag2S) (e) 配合物 Cu(NH3)2+ + O2(g) + 2H2O + 8NH3 = 4Cu(NH3) 42++ 2OH- 无色空气深蓝 显强还原性(可除去O2) (f) Ag+离子的氧化性 “银镜反应”: 2Ag(NH3)2+ + C6H12O6 + H2O = Ag↓+ C6H12O7 + 2NH3 + 2NH4+
(2)氧化数为+2的化合物 (a)氢氧化铜和氧化铜 Cu2+←— Cu(OH)2——→ Cu(OH)42- Cu2++2OH-→Cu(OH)2↓ Cu(OH)2显两性,既溶于酸,又溶于过量浓碱生成蓝色[Cu(OH)4]2-。 Cu(OH)2+2NaOH—→Na2[Cu(OH)4] 由于Cu(OH)2的酸性较弱及溶度积较小(Ksp=2.6×10-19),故需和较浓的强碱溶液反应才能溶解。 Cu(OH)42- + C6H12O6 = CuOH + H2O + C6H12O7 ↓ Cu2O↓(红色)+ H2O
(b)氯化铜(II) CuCl2是最重要的卤化铜(Ⅱ)。为黄棕色固体。经X射线研究证明,CuCl2是共价化合物,其晶体结构是由CuCl4单元通过氯原子桥接(Cu-Cl=230pm)无限长链组成 (a)CuCl2的晶体结构 (b)链的结构 (c)Cu在CuCl2中的环境 图7-2 无水CuCl2的结构
(c)硫酸铜 蓝色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5H2O,俗称胆矾或蓝矾,为三斜晶体。 CuSO4·5H2O中4个H2O分子为配位水,存在于平面四边形的角上。两个 CuSO4·5H2O当加热时,逐步失去水: (d)硫化铜 (e)配合物
(f)Cu2+的氧化性、 Cu2+和Cu+的相互转化 当我们考察Cu(Ⅰ)和Cu(Ⅱ)大多数化合物时(表7—8)会发现:Cu(Ⅰ)化合物大都是难溶物或配合物。Cu(Ⅰ)的可溶单盐即Cu+(ag)离子,极不稳定,然而Cu(Ⅱ)与Cu(Ⅰ)不同。许多Cu(Ⅱ)盐都是可溶的,能以Cu2+(aq)离子存在。为什么Cu(Ⅰ)不能以Cu+(aq)离子存在呢? 这是因为Cu(Ⅰ)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发生歧化反应。存在下列平衡: 2Cu+(aq) Cu(s)+Cu2+(aq)(1) Cu(Ⅰ)和Cu(Ⅱ)相对稳定性由电势图看:
(g)铜化合物的催化作用和生物活性 铜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一般认为在生物体中铜的配合物为Cu(Ⅰ)(3d10)和Cu(Ⅱ)(3d9)两种状态。与此相反,Cu(Ⅲ)为3d8,它与Ni(Ⅱ)为等电子体,仅在NaCuO2、KCuO2结晶中稳定存在,溶于水时马上分解,得不到稳定的水溶液,因此Cu(Ⅲ)是不稳定的反应中间体。最近的研究指出,铜(Ⅲ)有重要的生物作用,Margerum在研究Cu(Ⅱ)—肽(氨基酸缩合物,含肽键—CONH—)配合物的自动氧化中,曾发现并证实了在水溶液中有稳定的Cu(Ⅲ)—肽配合物生成。因此设想有Cu(Ⅲ)→Cu(Ⅰ)含2电子还原途径。 (3)氧化数是+3的化合物 1-5 IB族元素和I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
§18-2 锌族元素 2-1 通性(见教材P840-843) 锌(Zinc)、镉(Cadmium)、汞(Mercury) 2-2 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锌、镉、汞主要表现为比铜族元素及过渡元素低得多的熔点和沸点。这是与它们的原子化焓相一致,体现了它们弱的M—M金属键。 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有流动性,且在273K~473K之间体积膨胀系数很均匀,又不湿润玻璃,故用来制造温度计。汞的密度很大(13.55g.cm-3),蒸气压又低,故用于制造压力计,还可用作高压汞灯和日光灯等。 汞能溶解许多金属(如钠、钾、银、金、锌、镉、锡、铅、铊等)而形成汞齐(Amalgam)。它们或是简单化合物(如AgHg),或是溶液(如少量锡溶于汞),或是两者的混合物。若溶解于汞中的金属含量不高时,所得汞齐常呈液态或糊状。Na—Hg齐有反应平稳的特点,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还原剂,与银、锡或铜形成的汞齐作牙齿的填补材料。此外在冶金工业中利用汞和金形成汞齐的性质来提炼这些贵金属。铊汞齐(8.5%铊)在213K才凝固,可做低温温度计。 室温下的Hg蒸气几乎全是单原子分子,除稀有气体外,在常温下,Hg是唯一的能以单原子分子稳定存在的元素。
化学性质 锌族元素不如碱土金属活泼,活泼性也是由Zn→Cd→Hg依次递减。 锌和镉的标准电极电位在氢之上,它们能溶解在稀的盐酸和硫酸中。锌容易溶解,镉较慢,而汞的标准电极电位在氢的下面,不能溶解在稀的盐酸及硫酸中,只能溶解在硝酸中。 锌族元素的特征氧化态为+2,它们的d层电子饱满(d10),d电子的能量较低,有很高的稳定性,与铜族元素不同,目前尚未发现它们能稳定存在的变价化合物[汞(Ⅰ)例外],因此可以认为它是非过渡元素。但锌族元素能形成配合物,镉、汞有强的配位能力,尤其是汞能形成许多稳定的配合物,有相当多的过渡元素特性。 2-3 锌、汞的存在和冶炼
2-4 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数为+2的化合物 (a)氢氧化物和氧化物 Zn(OH)2是两性化合物,因而可溶于过量的强碱中形成四羟基锌酸盐[Zn(OH)4]2- Zn(OH)2+2OH-—→[Zn(OH)4]2- 与Zn(OH)2不同,Cd(OH)2的酸性特别弱,不易溶于强碱中(只缓慢溶于热、浓的强碱中)。Hg(OH)2极不稳定,当汞盐与碱反应,析出的不是Hg(OH)2,而是黄色的HgO。因Hg(OH)2立即分解 Hg2++2OH-→HgO↓+H2O Ag2O显弱碱性,不溶于碱。Zn(OH)2和Cd(OH)2比Hg(OH)2稳定,只在加热时脱去水,变为ZnO、CdO。
汞的卤化物除氟化物外均为共价型,HgCl2为典型的共价分子。在HgCl2水溶液中几乎99%为HgCl2分子,其解离常数很小:HgCl2 HgCl+Cl- K1=3.2×10-7HgCl+ Hg2++Cl- K2=1.8×10-7这是因为Hg2+的有效核电荷较Zn2+、Cd2+高,离子极化力强,使键型发生变化,ZnCl2、CdCl2为离子键,HgCl2为共价键。 (b)卤化物
(c)硫化物 Zn、Cd、Hg的硫化物颜色由Zn至Hg依次加深(白色、黄色、黑色),它们的溶解度依次降低。根据它们溶度积的差别,控制溶液的pH值,可将Zn、Cd分离。 HgS是溶解度最小的金属硫化物,只能溶于王水 3HgS+12HCl+2HNO3—→3H2[HgCl4]+3S↓+2NO↑+4H2O 还可溶于浓Na2S溶液中,生成二硫合汞酸钠: HgS+Na2S(浓溶液)—→Na2[HgS2]
(d)配合物 在锌族元素中,M2+离子都能形成配合物,而Hg(Ⅱ)的配位能力最强,它能与许多配体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Zn2++4CN-—→[Zn(CN)4]2- K稳=1.0×1016 Cd2++4CN-→[Cd(CN)4]2- K稳=1.3×1018 Hg2++4CN-→[Hg(CN)4]2- K稳=3.3×1041 由于Hg2+的极化力强,极易与大的可极化的配体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例如,与氮配体能形成较稳定配合物,与硫配体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氧配体,而卤配合物的稳定性:Cl-<Br-<I-。 Hg2++4Cl-→[HgCl4]2- K稳=1.6×1015 Hg2++4I-—→[HgI4]2- K稳=7.2×1021
(2)氧化数为+1的化合物 Hg(Ⅰ)—Hg(Ⅱ)的相互转化 亚汞离子和亚铜离子一佯在溶液中发生歧化,但歧化反应的可逆性较大,
在Hg22+溶液中加入强碱,就生成由Hg和HgO组成的黑色沉淀。若加入S2-离子将得到Hg和非常难溶的HgS混合物。氰化亚汞并不存在,因为Hg(CN)2虽可溶,但电离度很弱,在过量CN-离子存在下生成[Hg(CN)4]2-离子。它们的反应如下:Hg(CN)2+2CN-→[Hg(CN)4]2-用氨水与Hg2Cl2反应,由于Hg2+离子同NH3生成了比Hg2Cl2溶解度更小的氨基化合物HgNH2Cl,使Hg2Cl2发生歧化反应:Hg2Cl2+2NH3→HgNH2Cl↓+Hg↓NH4Cl在Hg22+溶液中加入强碱,就生成由Hg和HgO组成的黑色沉淀。若加入S2-离子将得到Hg和非常难溶的HgS混合物。氰化亚汞并不存在,因为Hg(CN)2虽可溶,但电离度很弱,在过量CN-离子存在下生成[Hg(CN)4]2-离子。它们的反应如下:Hg(CN)2+2CN-→[Hg(CN)4]2-用氨水与Hg2Cl2反应,由于Hg2+离子同NH3生成了比Hg2Cl2溶解度更小的氨基化合物HgNH2Cl,使Hg2Cl2发生歧化反应:Hg2Cl2+2NH3→HgNH2Cl↓+Hg↓NH4Cl 2-5 IIB族元素和II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