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微創治大腸癌縮復元期

微創治大腸癌縮復元期. 近年大腸癌已爬升至本港癌症殺手的第二位,根據統計數字,自 2007 年起,每年的新增個案均逾四千宗。過去二十年,大腸癌症的發病率上升超過一倍,並有持續增長,甚至年輕化的趨勢。傳統開腹式手術復元時間長,改以微創方式治療大腸癌,因傷口較細復原期短,現已漸成治療早期腸癌的主流方向。. 早發瘜肉 切除免癌變

mag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微創治大腸癌縮復元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微創治大腸癌縮復元期

  2. 近年大腸癌已爬升至本港癌症殺手的第二位,根據統計數字,自 2007 年起,每年的新增個案均逾四千宗。過去二十年,大腸癌症的發病率上升超過一倍,並有持續增長,甚至年輕化的趨勢。傳統開腹式手術復元時間長,改以微創方式治療大腸癌,因傷口較細復原期短,現已漸成治療早期腸癌的主流方向。

  3. 早發瘜肉 切除免癌變 外科專科醫生司徒志良表示,過往中國人或香港人,大腸癌的病發數字遠較西方為低,但近年其比率已逐漸貼近歐美。大腸癌傳統上多發於六、七十歲長者身上,近年亦有不斷年輕化趨勢。現幾乎每月都接觸到年輕患病個案,甚至有二十多歲的病人,亦因患大腸癌而求診。故即使年輕,也不要忽略大腸癌風險。建議五十歲開始,每五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有助預防大腸癌病發。

  4. 「大腸癌多由腸瘜肉經十多年演變而成。如隨機為千人進行大腸癌檢查,即會發現三至四人有腸癌。如能在腸瘜肉階段將其切除,即可防止其惡化為癌症。而 X 光顯影或其他造影檢查方法,即使發現瘜肉,亦須再次以內窺鏡將其切除。而新式的膠囊內視鏡,由於去到大腸時多已無電,故多只用於檢查小腸。因此,大腸鏡能於發現瘜肉時,即將其切除,為有效防止癌變。」司徒醫生稱。

  5. 新法傷口微 優點有三 在治療大腸癌上,暫時藥物均只可控制病情,延長生存時間,如需根治必須以手術將腫瘤切除。現時大部分非急症的大腸癌病例,多可以微創方式施術。而近年新改良的「單切口微創結腸切除術」,可進一步減低患者接受手術時的痛苦和不便。

  6. 現時的微創手術,是於腹部切開三至五個五毫米至十二毫米的小孔,以置入內窺鏡和手術工具,開出一個五至七厘米的稍大切口,用以取出腫瘤。由於儀器不斷微型化,新式的做法是只於肚臍位置開一切口,用以放入所有的工具,而切除的腫瘤也經由此取出。現時的微創手術,是於腹部切開三至五個五毫米至十二毫米的小孔,以置入內窺鏡和手術工具,開出一個五至七厘米的稍大切口,用以取出腫瘤。由於儀器不斷微型化,新式的做法是只於肚臍位置開一切口,用以放入所有的工具,而切除的腫瘤也經由此取出。

  7. 故新的「單切口微創結腸切除術」,較現行的微創手術更具優勢。包括因皮膚傷口較少,因此可減少手術期間的出血量和傷口受感染的風險。其次由於只有一個切口,故復原時間進一步減少,有助縮短病人住院時間。康復後亦不會有明顯手術疤痕,對患者的自信和社交生活影響較少。但如果手術難度過高,或腫瘤體積過大,則可能未必適合以微創方式施術,或施術時需有較大的創口。故新的「單切口微創結腸切除術」,較現行的微創手術更具優勢。包括因皮膚傷口較少,因此可減少手術期間的出血量和傷口受感染的風險。其次由於只有一個切口,故復原時間進一步減少,有助縮短病人住院時間。康復後亦不會有明顯手術疤痕,對患者的自信和社交生活影響較少。但如果手術難度過高,或腫瘤體積過大,則可能未必適合以微創方式施術,或施術時需有較大的創口。

  8. 四大致癌因素 1. 飲食西化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和紅肉、加工肉類、甜食等,以及缺少膳食纖維,都會令患結直腸疾病風險增加。

  9. 2. 缺乏運動 港人生活繁忙且缺乏運動和休息不足,令細胞更容易出現病變。研究證實運動可加速大腸蠕動,具降大腸癌風險效果。

  10. 3. 年紀老化 當人體逐漸老化,細胞出現變異的機會就會相應增加,加上致癌物質在體內長期堆積,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機會。

  11. 4. 遺傳因素 大約10%大腸癌病人,均有親屬罹患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會有較高的風險患上「家族性多發腹瘤性瘜肉」(FAP)或「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NPCC)。

  12. 高風險應早檢查 如出現以下病徵,即代表大腸癌可能已進入第三至四期,一旦發現應立即求醫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確診。 1. 大便中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可能是腫瘤破損出血或發炎分泌所引起。

  13. 2. 大便習慣改變,常有便秘或腹瀉,或大便體積改變,均可能是腫瘤阻塞所致。 3. 當大腸腫瘤出血嚴重,可形成不同程度的貧血,另外整體的胃口都會變差。 4. 如在無其他原因情況下,六個月內體重下降逾一成,即可能是患大腸癌徵兆。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