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台灣古蹟遺產點

台灣古蹟遺產點. 金門 位於大陸廈門灣口,與大陸相距僅兩千公尺的金門,自唐宋以來就是大陸移民到台灣的第一站。民國三十八年台海對峙,直到民國八十一年動員戡亂時期結束,金門因籠罩在砲火威脅與軍事管制下,而保留下一百六十多座完整優美的姓氏聚落與宗祠,宗族力量的凝聚至今不變,成為台灣第一座以人文史蹟與戰役紀念為主題的國家公園。

maddox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古蹟遺產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古蹟遺產點

  2. 金門 位於大陸廈門灣口,與大陸相距僅兩千公尺的金門,自唐宋以來就是大陸移民到台灣的第一站。民國三十八年台海對峙,直到民國八十一年動員戡亂時期結束,金門因籠罩在砲火威脅與軍事管制下,而保留下一百六十多座完整優美的姓氏聚落與宗祠,宗族力量的凝聚至今不變,成為台灣第一座以人文史蹟與戰役紀念為主題的國家公園。 因位於台海最前線,長期戰備需要使得金門島上佈滿各種軍事防禦設施。除地面可見者之外,地下四通八達蛛網般的大小坑道,更是舉世少見的戰爭遺址。昔日坑道的指揮所-金門第一高峰太武山下花崗岩鑿出高十一公尺、寬十八公尺、長五十公尺的擎天廳、戰備水井、及儲藏室,工事之奇偉,更勝於地上。 幾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讓金門在國際間聲名大噪。戰役中帶來數量驚人的砲彈被金門人拿來冶煉菜刀,也成為金門深具戰地特色的製品。戰地風光加上整齊巷道內精雕細琢與華麗彩繪的姓氏聚落,都成為金門令人難忘的景象。 近年戰火煙硝漸去,戰地成為觀光勝地,近年更因兩岸三通議題成為焦點,從對峙的金湯堡壘到溝通的橋樑,戰地金門的歷史地位更顯重要。 (資料來源: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3. 花蓮太魯閣峽谷 「花蓮太魯閣峽谷」可說是最具登錄世界遺產資格的台灣地景,早在七○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尚未訂定「世界遺產保護公約」時,「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嘗試將太魯閣峽谷列入轄下的世界「自然保護區」名錄。「世界遺產保護公約」締結後,太魯閣也是台灣唯一做好規劃送審的景點。太魯閣幾近垂直陡峭的U形峽谷是世界最大的大理岩峽谷,深達一千公尺的峽谷是大動作的地殼上升作用與河流旺盛下切作用,兩相配合造就出渾然雄偉的峽谷奇景,令人嘆為觀止,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具有絕妙的自然景色,具有美學或稀有的自然現象地區」。在環太平洋地區,只有台灣與喜馬拉雅山同是板塊相互擠壓所謂的「摺曲作用」造成,但相較於具有六、七萬年的喜馬拉雅山古老造山運動區,太魯閣擁有世界地質史最年輕的造山運動證據。每年來往於太魯閣的各國地理、地質學者與地景保育人士,視其為探究地質演化史的「地質天堂」。   (資料來源:花蓮縣文化局) 

  4. 大屯山地熱景觀 二百八十萬年前大屯山原只是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的丘陵地,火山活動後堆積出陽明山等二十幾座優美的圓錐狀火山,並留下無數溫泉、地熱、噴氣孔,為台灣全島溫泉密度最高的地區。大屯山火山活動雖在三十五萬年前停止,因為地質年輕餘熱猶存,加上山上雨水豐沛,又有石英砂岩構成良好的儲水槽,形成絕佳的溫床。當熱水受到壓力,沿著斷層上湧衝出地表,即形成溫泉露頭。這一帶十幾處泉源,也成為當地溫泉文化發展的資源。除了豐富的泉脈,當地底溫度過高,熱水被蒸發成水氣噴出,或是地層開口高於地下水層,只能讓蒸氣冒出,即形成大屯山另一個火山景觀─噴氣口。新北投到金山之間十八公里的狹長地帶,就呈現寸草不生,終日煙霧迷漫,噴氣口嘶嘶作響,充斥大量酸性火山氣體的獨特景象。此外,小油坑地區的火山岩因結構較鬆軟,經大雨或地震衝擊,即沿著山坡河溝崩落;加上硫氣熱液泡軟周邊岩石形成地底一個個冒著氣泡的「灰泥洞」,都是大屯山地區特殊的火山地貌。   (資料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5. 澎湖玄武岩保留區 距今一千七百至八百萬年前,在台灣海峽南邊無數次的火山活動中,造就出壯麗的澎湖群島。相較於塵雲高聳入天的劇烈火山爆發,澎湖火山岩漿以洪水般之姿由裂隙湧出,在海中堆疊成數十公尺的平緩台地,稱為「方山」。當岩漿流動停止,熔岩流開始靜止冷卻,頂部和底部產生多角狀的收縮裂,形成緊臨的一根根六角形垂直石柱,柱狀節的山壁正是澎湖玄武岩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羅列於海洋中的玄武岩島嶼,有如海上一串打散的黑珍珠,是大地生命的印記,也是海鳥的中繼站,更是人類珍貴的遺產。玄武岩在世界地球史火山活動中並非稀罕,世界知名的地點有美國的「哥倫比亞河高原」、印度西北部的「德干高原」、及中國大陸的「峨嵋山」等,但像澎湖島嶼羅列於大海上的玄武岩卻是難見的景觀。為了保護澎湖玄武岩的珍貴地質與無數往來的候鳥,農委會在民國八十二年將群島東南邊人煙稀少的多座島嶼列為「玄武岩自然保護區」,也成為台灣閃亮珍貴的世界遺產。 (資料來源:澎湖縣文化局) 

  6. 阿里山森林鐵道 阿里山的雲海、日出、神木與鐵道,向來是馳名國際的觀光景點。阿里山鐵道更與印度攀登喜馬拉雅山的大吉嶺鐵道、秘魯穿越安地斯山的中央鐵道,並稱世界三大登山鐵道。十九世紀末日本人發現阿里山參天的古木群,在西元一九○六年開始興建阿里山鐵道,好將巨木運出林場。由於山勢陡峭施工困難,日本人以螺旋狀方式環繞獨立山三圈,再以8字形繞出。當火車一圈圈盤旋而上時,忽明忽暗間穿越山洞,不知不覺火車已爬升三百公尺,從熱帶駛進海拔八百公尺的暖帶。隨後因山勢陡峭沒有多餘空間可供火車迴旋爬升,鐵道便以「之」字型曲折來回爬山。阿里山聞名於世的獨立山螺旋狀鐵道與四次「之」字型鐵道,展現出二十世紀初人類科技的巧思。火車從舊北門站開出,一路由海拔三十公尺攀登至2216公尺高的阿里山,全程經過五十個隧道,七十七座橋樑,全長71.34公里,從平原越過高山,一路領略熱帶、暖帶及溫帶三種不同氣候的自然景觀。伐木時代已結束,民國八十七年因雷火豪雨侵襲而傾倒的阿里山神木,依然伴隨著今天載客用的觀光列車,探尋阿里山的不朽傳奇。 (資料來源:嘉義縣文化局)

  7. 舊山線鐵道 全長約二十三公里的舊山線鐵路建於日據時代(1908),是台灣西部縱貫線最後完工、工程最艱鉅的路段。一路經過八座隧道、三道橋樑,加上山巒景色風光無限,擁有台灣鐵路最彎、最陡、最高火車站、最長鐵橋等多項台灣第一,俗諺以「山線風光甲縱貫,斷橋之美甲山線」來形容它。火車穿過山線第一個隧道後即到達台灣鐵路最高點的勝興車站,建於1912年的木造小車站,屋簷下仍掛有日本人趨吉避兇的米字八卦圖,還有一座最高點的紀念碑。穿過二號隧道不久即到達擁有「台灣鐵路橋樑極品」之稱的魚籐坪鐵橋,這座曾是台灣最高的鐵路橋,在1935年中州大地震中毀損,留下今天著名的龍騰斷橋遺蹟。這條擁有無數美景、橋樑、隧道的山線鐵道,其中最陡的部份於民國八十七被截彎取直的「新山線」取代,「舊山線」從此功成身退。由三義站經勝興、泰安到后里總長15.9公里的舊山線,雖然再也聽不到火車的鳴笛聲,卻承載著台灣從清末、日據到光復以來的政經發展、社群生活的記憶。它的價值不僅在於有形的鐵道建築設施,更在於它與周邊地形山勢、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特質。  (資料來源:苗栗縣文化局) 

  8. 卑南文化遺址 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人類學者就在今天台東市附近發現成排的石柱群,民國六十九年南迴鐵路動工,在今天台東新站位置挖出大量留有遺骨的石棺群與精美陪葬物,經過科學碳十四的檢定,發現是一個距今兩千到五千年左右的遺址。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葬群─卑南遺址,也是台灣世界遺產推薦名單中唯一的考古遺址。據學者估計,卑南遺址的總面積至少有八十多公頃,精華地段三十公頃左右,近十年間搶救開挖的一萬多平方公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他部份仍埋藏在今天的文化公園地下,豐富地呈現新石器人類的生活面貌。出土文物告訴人們這裡曾是一個繁榮聚落,卑南人溯溪到中央山脈上游開採板岩,並以溪水運送到聚落加工;他們到海岸山脈搬取地質較軟的火山凝灰岩,鑿成大石臼;到花蓮豐田取得玉材磨製成精緻的飾品,在在說明這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出土的巨大石柱林及超過兩千具的石板棺,卑南遺址不僅是台灣史前文化重要的一節,也提供整個南島語系重多線索,仍待國際間共同來找出答案。 (資料來源:台東縣政府文化局) 

  9. 蘭嶼 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方約七十公里海上的蘭嶼,居住了四千人自稱為達悟族(Tao)的原住民,與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族,是台灣原住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族。位於熱帶海洋氣候之下,因天氣炎熱,又位於颱風要衝,發展出背山面海的聚落,在海岸平緩坡地建造半穴居的住屋。洄游性的飛魚是上天賜予達悟人的重要食物來源,全年祭儀也多配合捕撈飛魚的活動進行,每年的達悟族曆二月至五月(陽曆六、七月至八、九月間)是島上飛魚季展開與補撈的季節,春夏間的「飛魚祭」也已成為世人熟知的蘭嶼傳統。由此發展出的獨特曆法和生活方式、建築、造船、及器具等,都展現出特有的藝術風格。達悟族拼船造型獨特,裝飾華麗,展現了達悟人的藝術天份。新船下水亦為蘭嶼漁撈文化中重要的儀式。與大自然共生營造舒適人性生活的達悟族,擁有豐富的海洋原住民文化故事,大小蘭嶼島更擁有多樣性的火山地景,展現人文與自然世界遺產的面貌。  (資料來源:台東縣政府文化局)

  10. 淡水紅毛城建築群 十六世紀西方海權帝國船隊向世界各地擴張版圖,位於中國大陸、日本、朝鮮與南洋群島之間航道咽喉的台灣,也成為荷蘭人、西班牙人數度進入拓墾之地。清咸豐八年(1858年),滿清政府在英法聯軍之役後簽訂「天津條約」,開放滬尾(淡水)及安平為對外通商港口。官方領事、洋行商人、及傳教士也隨之紛紛進入。從淡水捷運站到滬尾砲台短短一公里內,即擁有十六處古蹟:沿海第一線是經商的海關、洋行,之後山坡上有守衛的紅毛城、辦公的英國領事館、總稅務司官署宿舍、及馬偕故居等,最後面則是淡江中學、牛津理學堂及女學堂等教育中心,呈現出殖民時期不同勢力的分佈。短暫停留的商人多集中在領事館附近尋求庇護,建築則完全移植西方莊園文化;深耕的傳教士則將醫院與教堂蓋在靠近漢人的街上,建築也融入本土建築的語彙,反應出兩者的不同心態。來自加拿大娶了平埔族婦女為妻的馬階博士,傳教期間所建的一系列學堂建築成功地融合西方與台灣的風格,留給在地深遠的影響。環視整個淡水的歷史古蹟,記錄海權時代西方國家在東方的活動,也說明台灣海島的重要地位。  (資料來源:台北縣文化局) 

  11. 十三層遺址 黃金傳奇   金瓜石位於台灣的東北角,隸屬台北縣瑞芳鎮管轄,東西坐擁無耳茶壺山、基隆山,出海口是景觀特殊的陰陽海。金瓜石原是一片人煙罕至的荒山,因本山山形酷似一顆南瓜,閩南語是「金瓜」,露頭火成岩中含金礦,因而得名。早在清朝初期就有人知道金瓜石附近產有金礦,清光緒十八年(1893)在此設金砂局。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台灣割讓予日本,仿傚清朝設砂金署。金九地區本屬一家,日本人為便於管理,以基隆山南北線為界將其劃分為二,西部為瑞芳礦區,東部為金瓜石礦區。金瓜石初期只生產黃金,發現硫砷銅礦後轉變為金銅礦,金瓜石更呈興盛。光復後由「台灣金銅礦物局」接手管理,至民國四十四年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簡稱台金),民國七十六年台金公司關閉後,除禮樂煉銅廠及部份房舍轉給台電公司外,大部份礦權及廠房則轉給台糖公司管理。隨著台金公司的關閉,金九地區的繁華歲月也隨之褪盡鉛華。黃金雙城沒有沉寂太久,在台灣新瑞電影導演先後定格於此,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王童的「無言的山丘」、及吳念真的「多桑」,天成的美景及濃郁的懷舊情懷,再次讓沒落的小鎮成為新興熱門旅遊點。大自然地質教室金瓜石膺選為台灣十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源於該地特殊的地質礦床及其人文歷史的景觀。金瓜石地區有個漫長複雜的地質活動過程,礦床由大小七十餘個礦體所組成,大可分為金礦礦脈、金銅礦礦筒、及金包三種,礦石種類豐富,可說是一座大自然的地質教室。礦體歷經近一世紀的經營,地下坑道縱橫交錯長度達六百餘公里,部 份坑道並達海平面132公尺之下。百年來的採金史蹟遍佈金瓜石聚落及周圍礦區,可說是一座開放式的礦業發展博物館。許多採金時期的建物、廢礦坑、坑道、器具與紀念碑,紀錄了上世紀前半葉的東亞經濟活動和殖民歷史。民國九十年「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正式成立,為金九地區資源整合與發展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位於「本山五坑」口,原台金礦場辦公室址建造中的「黃金博物館」,都為未來黃金城之旅規劃了美好的藍圖。在「世界遺產」概念的引領下,讓我們「重返黃金城」,發現金瓜石聚落豐富的自然與人文遺產。 位於濱海公路濂洞灣上方,昔為台金公司的選礦場,依山而建的十三層製鍊場,礦工和居民習稱之為「十三層」。宛如另一座荒廢的「龐貝古城」,壯闊蒼涼的十三層遺址,見證了昔日黃金城鼎沸的礦產事業,期盼重生復甦的契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