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55 Views
從 CSL 到 CFL 情境的教學探討 -- 中原應華系學生的印尼實習反思. 一、前言 : 待突破的瓶頸 二、進入陌生的教學情境 三、 CFL 和 CSL 的教學差異 四、反思 CFL 環境中的實習. 一、前言 : 待突破的瓶頸. 華語文教學是全球性的新興事業,然就近期法展觀之,「全球華語熱」並未反映在來臺學習華語的人數上,加之金融海嘯的衝擊,自費赴兩岸學習華語的長期生人數呈現了下降的趨勢。 若「把教師送出去教學」是此專業畢業生獲得穩定工作的新路,接踵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為這些明日教師儲備在台灣以外地區教華語的知識、能力,這是學生本身的挑戰,也是培育單位的難題。.
E N D
從CSL到CFL情境的教學探討--中原應華系學生的印尼實習反思從CSL到CFL情境的教學探討--中原應華系學生的印尼實習反思 一、前言:待突破的瓶頸 二、進入陌生的教學情境 三、CFL和CSL的教學差異 四、反思CFL環境中的實習
一、前言:待突破的瓶頸 • 華語文教學是全球性的新興事業,然就近期法展觀之,「全球華語熱」並未反映在來臺學習華語的人數上,加之金融海嘯的衝擊,自費赴兩岸學習華語的長期生人數呈現了下降的趨勢。 • 若「把教師送出去教學」是此專業畢業生獲得穩定工作的新路,接踵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為這些明日教師儲備在台灣以外地區教華語的知識、能力,這是學生本身的挑戰,也是培育單位的難題。
一、前言:待突破的瓶頸 • 「華語做為外語教學」(CFL)情境,是指學生學習的標的語並非該社會普遍使用的語言,學生離開了教室,就不易獲得以標的語溝通的機會,如:在美國、印尼學中文。 • 而所謂的「華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CSL)的情境,是指課堂中所使用的標的語,即為學生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的 語言,如外籍人士在台灣、大陸學中文。兩者雖都是學習新語言,但是在文化環境、教學資源、語言輸入量、學習動機各方面都存在差異。
一、前言:待突破的瓶頸 • 如何在已有的CSL經驗的基礎上,增加CFL教學的培訓能力,是我們須正視的第二個瓶頸。讓實習教師跨出國門教華語,除了考驗師培單位能否得到相應的資源外,也同時考驗了培育單位在理論研究之外的教學實踐、執行能力。
二、進入陌生的教學情境 (一)生活適應 ● 教師的體能、精神狀態、適應力,都會影響教學成敗。在規畫實習活動時,雙方學校討論的多是課程內容與教學需求,甚少論及衣、食、住、行等細節。 (二)語言限制 ● 在CFL的教學情境中,由於學生的母語相同,教師會多採用當地語言來輔助教學、管理課堂,學生也習慣以母語做為中文課堂的教學媒介語。外地來的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當地語言,因此雞同鴨講的教學困境,往往在第一天就出現了。
二、進入陌生的教學情境 (三)資源不足 不但多媒體難以派上用場,連講義都不易影印,故教學大多僅能以原始方式為之。 (四)班級經營 海外實習最有價值的,是能體驗在臺灣無法獲得的真實教學情境。 (五)教學變數 同班學生的程度仍有差異。
二、進入陌生的教學情境 (六)教學方法 ● 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然而教師採用何種方法,除了與教學環境、學生特性、教材內容有關外,也受制於教師本身的專業訓練。 ● 實習腳蹤寫著「學生說出的通常是語序錯誤、詞不達意的破碎句子,然而老師卻習以為常」,事實上它也反映了生長於CFL與CSL不同地區的教師,其運用標的語、對標的語錯誤反應的差距。
二、進入陌生的教學情境 (七)語言輸入 但在CFL環境中,學習者獲得標的語輸入的機會通常僅限於課堂,其來源是教師與教材,量少、單一且難以運用於課堂以外。再加上課時有限,標的語輸入量很難與CSL情境相提並論。 (八)缺乏教材 教材是各地區發展華語文教學的共同問題,教材的品質亦會影響教學的效率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CFL和CSL的教學差異 (一)語言環境 在CSL環境中的學習者,離開課堂後,仍處在標的語的環境中,因此須藉由有限的標的語聽、說、讀、寫技能,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如:看路標、電視、報紙、廣告、聽廣播、待人接物、與陌生人互動等等,在在都提供了學習者大量的真實語料,而此互動又多在自然的情境中進行,與母語習得的過程相似,使其第二語言知識漸由「學習」(learning)轉向「習得」(acquisition)。反觀在CFL的環境中,出了課堂,學生便回歸其母語環境,即使CFL教師善用課堂的每一分鐘,其標的語的輸入量仍有限,為此CFL的教師須絞盡腦汁設計、營造課後語言互動的環境。
三、CFL和CSL的教學差異 (二)文化環境 ●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密不可分。CSL環境中的學習者,能隨時節的更換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豐富的文化訊息,從而鞏固其語言能力。 ● 反觀CFL情境中的教師,為讓學習者將文化與語言產生連結,於年節前夕刻意在學校裡、課堂上營造相應的氣氛。
三、CFL和CSL的教學差異 (三)學習動機 根據Robert和Lambert(1972)的區分,學外語的動機大致可分為兩類:工具型(Instrumental)、融合型(Integrative)。前者是指學習者學外語時,將該語言視為一種工具,其目的是為了獲取資訊、表達自己,並能藉此語言優勢獲得高分以及升學、工作等機會。在此前提下,學習者須能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和定量的常用辭彙,CFL地區的學習者其動機多屬此類。而後者是指學習外語的動機是為了溶入當地社會,例如:理解當地人的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在特定的情境下合宜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自如地運用標的語,因此對語言學習的要求、期待就不僅止於基本的語言結構和定量的常用辭彙。
三、CFL和CSL的教學差異 (四)教學媒介語 ● 除了受制於語言誓約(LanguagePledge)(牧之筠,2008)的學校,無論處於哪個學習階段,CFL的學習者,在學校裡仍是以自己的母語做為學習媒介,華語僅是特定課堂的學習標的。而CSL學習者,無論在課內、課外,所有的學習、互動都得靠中文。
四、反思CFL環境中的實習 • 第一,認清語言環境。就環境而言,CSL情境中的教師,可藉由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讓學生跟母語者頻繁互動,有效地將第二語言學習由教室延伸至整個社會。 • 第二,應對進退合宜。在實習的學校裡,穿著、待人接物都要盡量順應當地社會、學校的文化,而每個地方對教師服裝的尺度、言論開放程度、教學細節的要求均不相同,不能以臺灣做為唯一的標準。
四、反思CFL環境中的實習 • 第三,尊重當地教師。不瞭解當地教師的操作習慣時,要虛心求教。即便對自己的教學法充滿信心,也不宜驟然推翻其他老師行之有年的教學方式。 • 第四,學習當地語言。最影響海外生活、工作的,是使用當地語言的能力。
四、反思CFL環境中的實習 • 第五,整理專業知識。在臺灣,少有大學生做師資培訓,但是在印尼、泰北等地區實習的大學生就有類似的經驗,當地教師渴望從外地來的實習老師身上獲得第二語言教學法、教學活動設計、課堂經營管理等知識。 • 第六,在工作中反思。反思可釐清並彌補理論與實踐的斷線,藉由錄音、錄影觀察自己的教學,並從同儕討論、閱讀、書寫日誌中監測、評估,進而改善教學,教師的專業就能在練習與反思的往復循環中獲得成長(Wallace,1991)。
四、反思CFL環境中的實習 • 實習可以加速專業的成長。教然後知不足,當實習者再回學校時,不僅視野變寬廣,對課業的態度也更積極。 • 實習亦對師培機構帶來衝擊,當實習生返校,帶回了職場的訊息、需要與教學難題時,師培單位是否有能力提供改善策略?是否會因實際的需要而調整師培課程?師培單位教師的專業,能否游刃於職場與學院間,為學生彌補理論與實踐的差距?
四、反思CFL環境中的實習 因著社會、教育型態的轉變,幫學生順力投入職場已是評估大學教師工作的一個指標,而海外實習正是一塊有潛力且值得開發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