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770 Views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 张明新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 / 博士 zhmxintop@yahoo.com.cn TEL: 153 2739 4646. 目 录. 新时期的舆情观. 1. 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 2. 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 3. 网络问政作为舆情管理方式. 4. 新时期的舆情观. 理解舆情 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 认识新时期的舆情 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 理解舆情. 舆情是“舆论情况”,是在 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 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 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
E N D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 张明新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博士 zhmxintop@yahoo.com.cn TEL: 153 2739 4646
目 录 新时期的舆情观 1 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 2 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 3 网络问政作为舆情管理方式 4
新时期的舆情观 • 理解舆情 • 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 • 认识新时期的舆情 • 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
理解舆情 舆情是“舆论情况”,是在 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 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 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 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 政治态度。 舆论主体 (公众/利益群体) 舆论本体 (态度/意见) 舆论客体 (社会问题/事件)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是河水中溅起的朵朵浪花,它们奔涌着、跳跃着,惹人眼目。”(喻国明)“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是河水中溅起的朵朵浪花,它们奔涌着、跳跃着,惹人眼目。”(喻国明) 具有公共性、冲突性、反常 性和现实性的事件,更容易 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 引发舆论浪潮。
在全国范围内哪些事情更容易成为舆情事件? 一起网络事件是否 会成为热点,一个 判断标准便是看这 起网络事件在多大 程度上是能触发网 民敏感点因素的叠 加(李未柠)。 “女大学生村官被当街打死” ! 2009-2010年全国522件舆情热点事件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
舆情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 舆情存在周期问题:生命周期和生命力 • 只有表达出来的态度才是舆情:传播需要载体 • 舆情事件必然涉及多个方面:存在沟通的需要 • 舆情是在互动中形成的:相互沟通很关键 • 人对已知的事情会逐渐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 • 人脑只能同时处理少数几件事情:注意力挤占 • 人不能对几件事情给予平等关注:注意力分配 发生 发展 衰退
新时期的舆情观 • 理解舆情 • 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 • 认识新时期的舆情 • 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
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 • 新时期“新”在哪里? • (1)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调整加速:社会整合 • (2)各地社会发展不均,矛盾不同:传播跨地域 • (3)社会传播环境变迁:信息公开、全球化 • (4)教育水平提高、公众意识觉醒:“倒逼机制” • (4)媒体生态变革:公众话语释放、传播形式多样化 • (5)更新的传播技术:群体联通、传播逾越时空界限
新时期舆情工作的挑战在哪里? • 社会危机常态化,舆情频发,防不胜防 • 新媒体:信息互通、全天候检视、全民“围观”场景 • 网友掌握话语表达权,“大众麦克风时代” • 传播形式多样化,无时差传播的实现 • 社会失信、对立和紧张:舆情同情弱者 • 舆情中的联想:由弱者遭遇联想自己、此事联想彼事 发生率增大 传播更快更广 “雪球效应” 社会心理认同 “我们” “你们”
新时期的舆情观 • 理解舆情 • 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 • 认识新时期的舆情 • 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
认识新时期的舆情 • 舆情无小事:新闻执政、民意作为政策考量基础 • 舆情是精神生产力和宝贵社会资源:地区和官员形象 • 舆情是民情的体现:负面舆情是有价值的 • 舆情包括“显”与“隐”的充分:见微知著 • 舆情与媒体关系密切: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 舆情不仅仅是应对:主动、全方面的管理
新时期的舆情观 • 理解舆情 • 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 • 认识新时期的舆情 • 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
政府舆情的构成 三者之间相互渗透 网络舆情逐渐占据核心位置 网络舆情 媒体舆情 社会舆情 三种舆情构成政府舆情
媒体生态转型的年代 全国5亿网民
4亿人网上看新闻 3亿多人用博客 2亿人上微博
2亿多人上社交网站 3亿多人看网络视频 1亿多人手机上微博 结论:当今的新闻是 信息的传播,是分享, 是互动,不是宣传。 不要“刻舟求剑”。
政府舆情的特点 • 内容集中在政府行为不当、官员违法乱纪、政府政策等负面 • 网络上对政府批评多认同少,负面占据主导 • 民众诉求渠道不畅,官民互动不足是政府负面舆情的原因之一 • 本是突发事件,但容易引起对政策、制度或法律的质疑 • 各级政府舆情管理能力不均,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公众 • 政府舆情存在“标”与“本”的问题:传播因素远不包办决一切
33.6%的人表示在网络上发表过批评性言论 • 40.4%的人认为如今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多于正面评论 • 33.0%的人觉得两类评论所占比例“差不多” • 18.0%的人觉得网上“正面评论更多”
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 • 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 • 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 • 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
舆情的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来源 往往是互联网,常见的模式是: 传统 媒体 跟进 网络 爆料 网友 围观 1. 热点 舆情 事件 舆情 事件 网络传统媒体交互
传统 媒体 报道 网友 质疑 讨论 网络 转载 评论 2. 热点 舆情 事件 舆情 事件 网络传统媒体交互
不论哪种模式,共同点是: 1.网上讨论发酵的场所是以下8个: 微博、新闻跟帖、 BBS、博客、 Wiki、搜索引擎、即时通讯、 网络视频,其中以前三者为主; 2.网上聚焦有“马太效应” 3.标签化、戏谑化和妖魔化的表述 更容易引起大范围的传播 4.舆论领袖存在且威力巨大
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 • 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 • 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 • 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
传播者、传播渠道和网络参与 1.年轻人更容易加入讨论,批评多于 认同,负面对于正面 2.网民大范围参与讨论的场所:BBS、 新闻跟帖、微博,参与讨论的过程中, 最初的信息往往被修改,新的内容被 添加,个体意见被传播;谣言生成。 3.网络参与讨论既是舆情发酵的时刻, 也是舆情事态可被控制的空间,良好 的互动可以将事态引向好的方向
传播手段和传播特点 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强化了 传播的效果:文本、图片、 视频、音频等 网友声音“一边倒”常常发 生,“群体极化” 网友常在戏谑中得到心理满 足,但对事关自身的重要公 共事件中能保持理性
聚焦过程 80后女博士被提名县长候选人 凤凰网的报道《湖北江陵县26岁 女常委本科毕业4年升迁4次(图)》 引发57361人参与,877条评论 网易新闻,《湖北荆州称江陵县26 岁女常委提拔符合规定》,有 480 13人参与 天涯杂谈上的《湖北江陵诞生最 牛女县委常委 仅26岁4年升迁4 次》,拥有3047次点击
微博是形成舆情事件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微博是形成舆情事件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黄石“赵美美”国外炫富和 长江大学师生下跪要求取缔 非法钢厂两个事件,分别有 271344 个和245254 个微 博文本涉及
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 • 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 • 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 • 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
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 1. 及时回应,能为管理部门赢得宝 贵的时间,不要让谣言满世界跑, 而是赢得主动权 2. 信息公开是通向消解舆情事件的 最终道路,也是进行坦诚、理性、 全面互动的基础,最初有助于达成 相互间的理解 3. 尽早查清事态的来龙去脉,进行 相关处置,公布处置办法,赢得公 众的理解和信任,并进行后期的形 象修复工作
长江大学师生下跪要求取缔非法钢厂 事件,极易引起舆论炒作,管理部门 在监测到相关信息后,及时进行处置 方法,通报省环保厅,导责成信访局 召集各方负责人进行协调,并责成荆 州区政府立即通知楚航金属制品公司 停产。这些快速、及时、有力的处置 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 • 舆情监测:建立常态性工作机制 • 舆情研判:见微知著、及时预警 • 舆情处置:及时、回应、公开、处理 • 舆情跟踪:密切关注、修复形象
舆情监测:建立常态性工作机制 进行日常性的舆情监测工作,需要: 1.重点监控部分媒体、网站、论坛、微博 2.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关注网友言论 以及各种态度倾向的分布情况 3.进行动态性监测,分析发展态势,是良 性还是负面发展,发展速度如何 4.监测不是删帖,而是密切关注,必要时 随时汇报
哪些媒体或网站是重点 1.报纸:两南、两京、两青、两财 以及湖北省的主要报纸 2.广播电视:中央级的媒体和湖北 主要广播电视 3.新华社和新华网重点监测 4.论坛:天涯、凯迪、猫扑、人民 5.网站:网易、新浪、搜狐、凤凰 6.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报纸、微博和论坛作为重点,同时 要特别注意部分舆论领袖的言论。
不打无准备之仗 常态性进行本地舆情监测和研判工作, 尤其对未来舆情态势进行预测。 1.春节期间的突发事件,交通、用电、 治安、火灾等 2.春节和两会前后的三公问题 3.征地拆迁和生态保护在中西部地区要 特别注意 4.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 出现的舆情问题
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 • 舆情监测:建立常态性工作机制 • 舆情研判:见微知著、及时预警 • 舆情处置:及时、回应、公开、处理 • 舆情跟踪:密切关注、修复形象
舆情研判:见微知著、及时预警 舆情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出于偶然, 以下情况要引起注意: 1.登上重要监测媒体首页或头条 2.单个文本点击或参与超过2000 或在论坛中达到1000 3.论坛或贴吧多处发现类似的信 息且时间上有早有晚
警戒线!! 负面新闻事件中,如果被抽样的 关于此事件的主贴、博文80%以 上的回复与浏览比均在8%以上(即网民在论坛上平均每浏览主贴、博文100次,回复均超过8条),则说明网民对事件关注程度高,相关方需密切关注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 • 舆情监测:建立常态性工作机制 • 舆情研判:见微知著、及时预警 • 舆情处置:及时、回应、公开、处理 • 舆情跟踪:密切关注、修复形象
舆情处置:及时、回应、公开、处理 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后,需要: 1.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必要时表明态度 2.宣布将要进行的措施,特别是进行调 查的程序和方法,但原因到慎讲 3.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但要快报进展, 慎报结论 4.直面网友的疑问而不要回避,最终宣 布口径要完全统一 5.给出最终的处理结果,如实在是相关 部门或人员的责任,不能袒护
面对舆情事件,切记“三要三不要” 1.要心态平和,不要急躁对立 2.要敢于“示弱”,不要“强词 夺理”“争强好胜” 3.要主动“面对”,不要被动接受
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 • 舆情监测:建立常态性工作机制 • 舆情研判:见微知著、及时预警 • 舆情处置:及时、回应、公开、处理 • 舆情跟踪:密切关注、修复形象
舆情跟踪:密切关注、修复形象 舆情消退后,还要继续跟踪,密切 关注,防止次生舆情发生,也要防 止网友将此事与彼事相互联系起来 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 相关部门和当事人形象可能会受到 损害,因此要注意积极进行形象修 复工作,形象修复工作要低调
网络问政作为舆情管理方式 • 网络问政的形式与特点 • 网络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