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38 Views
尿素中氮的测定.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碱式滴定管的有关操作; 了解试样测定前的消化(酸解)方法; 了解在强酸存在下测定弱酸的方法: 指示剂的正确选择; 强酸的除去; 弱酸的强化。. 实验原理. 讨论 简述测定尿素中氮含量的方法? 消化:用浓硫酸将尿素中的氮转化为 NH 4 + ; CO(NH 2 ) 2 + 2H 2 SO 4 = (NH 4 ) 2 SO 4 + CO 2 + SO 3 或 CO(NH 2 ) 2 + H 2 SO 4 + H 2 O = (NH 4 ) 2 SO 4 + CO 2 ↑. 实验原理.
E N D
实验目的 • 熟练掌握碱式滴定管的有关操作; • 了解试样测定前的消化(酸解)方法; • 了解在强酸存在下测定弱酸的方法: • 指示剂的正确选择; • 强酸的除去; • 弱酸的强化。
实验原理 • 讨论 简述测定尿素中氮含量的方法? • 消化:用浓硫酸将尿素中的氮转化为NH4+; CO(NH2)2+2H2SO4= (NH4)2SO4+CO2+SO3 或 CO(NH2)2+H2SO4+H2O =(NH4)2SO4+CO2↑
实验原理 • 中和多余的强酸:甲基红为指示剂,用NaOH中和多余的强酸; • 弱酸NH4+的强化:甲醛将NH4+转化为质子化六次甲基四胺: 4NH4++6HCHO = (CH2)6N4H++3H++6H2O • 滴定: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标准液滴定,溶液由纯黄变为金黄色即为终点。
实验原理 尿素是有机碱,为什么不能用酸直接滴定? • 尿素的Kb=1.3×10-14,而能直接准确滴定的酸碱必须满足cK≥10-8的条件。 为什么要中和多余的强酸?为什么用甲基红,而不是酚酞作指示剂?
实验原理 • 若不中和,多余的强酸与滴定液NaOH作用,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避免中和NH4+。 NH4+是酸,为什么要强化? • NH4+的Ka=5.6×10-10,强化后的(CH2)6N4H+的Ka=7.1×10-6。
实验原理 解释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红→金黄→纯黄→金黄 ⑴ ⑵ • 甲基红变色pH范围: ————— 颜色变化: 红 黄 ———— 黄 • 酚酞变色pH范围:————— 颜色变化: 无 ———— 无 红
实验原理 • 第一个金黄是甲基红的变化,第二个金黄是甲基红的黄与酚酞的微红的混合色,这是终点。 计算N%的公式。 • 请同学们拟出。 <注意:滴定反应中H+与OH-的摩尔比。>
实验步骤 1.称量、消化 • 讨论 为什么用干的烧杯,小表面皿,量筒? • 因为溶样酸是浓硫酸,稀释不利于酸解。 说明消化反应完全的标志。 • 大火加热后,当冒出浓白雾后又变稀时,再加热1~2分钟,反应完成。
实验步骤 为什么要放在通风橱中冷却? • 消化过程中有SO3产生。 • 注意事项 • 消化时,不放玻棒,不打开表面皿,可用烧杯夹夹住轻轻摇动几次;调节灯的火焰,尽量无黄火;
实验原理 • 酸解消化过程中人不离开,要仔细观察,及时调节火焰的大小; • 大火时,注意加热的火焰要接触杯底(必要时可以垫木块),大火加热才会出现液面上方变清。
实验步骤 2.定容 • 讨论 为什么要冷却后再冲洗表面皿和杯壁? • 烧杯中尚有浓硫酸。若不冷却,用冷蒸馏水冲洗时,溶液会溅出,既使样品损失,又有危险。 怎样才能定量转移溶液到容量瓶?
实验步骤 • 在转移过程中不能有溶液的损失,为此: • 转移时,顺着玻棒加入,玻棒的顶端靠近瓶颈内壁; • 待溶液流完后,将烧杯轻轻上提,同时直立,使附着在玻棒和烧杯之间的1滴溶液收回到烧杯; • 烧杯壁、玻棒洗3次,每次的洗涤液按上法定量转移。
实验步骤 • 注意事项 • 加水至容量瓶的2/3时,记住直立旋摇容量瓶,初步混合溶液。慢慢加水至近标线1cm,等1~2分钟,用滴管伸入瓶颈,稍向瓶壁倾斜,小心滴加蒸馏水,直至弯月面的最低点与标线相切,不可超过标线; • 混匀溶液时,不用大拇指顶塞子;用指尖拖住瓶底,不能一把抓,反复倒转使溶液混匀。
实验步骤 3.移液、中和多余的强酸 • 讨论 中和所用的碱量是否要准确,要不要记录?为什么? • 要准确,否则结果不准;不要记录,氮含量的计算公式与此体积数无关。
实验步骤 • 注意事项 • 移液操作规范:移液量准确,同时移液三份; • 先用2mol·L-1,后用滴定管中的0.1mol·L-1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要直接滴入溶液,不可滴在杯壁或玻棒上(为什么); • 若不慎中和过量,可用稀H2SO4返滴至微红,再用0.1mol·L-1NaOH调至纯黄,10秒后为金黄; • 三份试样可同时中和好。
实验步骤 4.中性甲醛溶液的获得,NH4+的强化 • 讨论 市售甲醛溶液为什么要用0.1mol·L-1NaOH中和至中性? • 市售甲醛中含有少量甲酸。 加入NaOH的量要不要准确?要不要记录? • 要准确,否则结果不准;不记录(为什么)。
实验步骤 • 注意事项 • 取三份样品液所需的甲醛量(稍多1~2ml),一次中和; • 小心中和,不可过量。中和时做到滴入1滴或半滴后出现微红色(稳定30秒)为准确。因在甲醛溶液中,若NaOH过量了,依然是微红色; • 试样中加入甲醛后,充分搅拌混匀,并放置5分钟,使反应完成。
实验步骤 5.滴定 • 讨论 怎样识别是第一次出现的金黄,还是终点时的金黄? • 滴定时,见到一段时间的纯黄后出现金黄色可判断为终点;此外,可读下滴定管读数,再加1滴或半滴NaOH液,若出现金黄或纯黄则是第一次的金黄,若金黄中橙色成份增加,则前面是终点的金黄色。
实验步骤 • 注意事项 • 不要忘了补加酚酞指示剂; • 正确掌握挤压乳胶管的方法,使能自如做到加1滴或半滴,末端不出现气泡; • 金黄色终点判断正确。
基本操作 • 复习: • 移液管的使用; • 容量瓶的使用; • 碱式滴定管的使用。 • 观看录像: • 尿素中氮的测定;
基本操作 • 或教师示教(边做边讲边提问): • 酸解过程; • 表面皿及杯壁的吹洗; • 样品液转移到容量瓶的操作,稀释至刻度,摇匀; • 由学生示范吸管移液的全过程; • 过量硫酸的中和; • 甲醛的中和; • 样品液滴至终点。
教学安排 • 洗净的称量瓶进烘箱后,讨论、讲解实验; • 先称量、酸解,冷却时准备碱式滴定管; • 同时移取25.00ml试液三份,中和多余的强酸; • 实验间隙中称量EDTA,放在1000ml烧杯中,加水配制0.02 mol· L-1EDTA溶液800ml,在试剂瓶中保存。
实验后讨论 • 小结、解疑、分析实验误差。
下次实验 •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水硬度的测定; • 预习内容: • 实验教材P139~141,配位滴定法; • P150~152,8.1、8.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