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斯大林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斯大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苏联至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分别是列宁(1917年12-1922年4月)、斯大林(1922年4月-1953年3月)、马林科夫(1953年3月-1955年2月)、赫鲁晓夫(1953年9月-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982-11月)、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984年2月)、契尔年科(1984年2月-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1985年5月-1991年12月)、叶利钦(1991年12月-2000年1月)、普京(2000年1月-2010)苏联至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分别是列宁(1917年12-1922年4月)、斯大林(1922年4月-1953年3月)、马林科夫(1953年3月-1955年2月)、赫鲁晓夫(1953年9月-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982-11月)、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984年2月)、契尔年科(1984年2月-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1985年5月-1991年12月)、叶利钦(1991年12月-2000年1月)、普京(2000年1月-2010)

  2.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戈尔巴 乔夫 勃列日 涅夫

  3.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末 代 沙 皇 全 家 照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苏维埃俄国 (苏俄) 沙皇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4.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考点清单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复习策略 1、把握一条基本线索——苏俄(联)经济体制的调整,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2、把握有关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影响。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等概念。 3、注意运用比较法对比分析重要事件。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苏联的三次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6.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独联体 苏联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列宁 斯大林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

  7. 温故知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经济探索 斯大林体制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8. 阅读课本130页资料卡片,评价《布列斯特和约》阅读课本130页资料卡片,评价《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内容选摘: 1、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拉托维亚的一部分领土,红军撤离爱沙尼亚、芬兰和乌克兰。 2、俄国支付给德国等国30亿卢布的战争赔款。 从内容上看:这项和约对俄国是苛刻的:俄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支付了巨额的赔款。 从结果上看:苏俄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9. 考点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点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这些材料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严峻的形势? ①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②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叛乱③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1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 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 4、目的 5.评价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2. 思维拓展:全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理论上的错误: ①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 ②它具有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和物质利益平均主义的特点,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采用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3. 实践上的后果: ①余粮收集制;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的过死,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一边; ③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了正常供应。 ④经济上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造成了工业生产的严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4.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 四年一战;三年内战;1921年天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经济恶化 (1)经济危机 (2)政治危机 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实施 (1)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内容及特点:

  1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各有何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各有何不同? 政策 内容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缓和了矛盾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有利于市场经济 的发展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 积极性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

  16. 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17. 3、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4、评价 (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2)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政权; (3)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8. 1921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摘自《苏联兴亡史》 【设问】 (1)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①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改善人民的生活; ③农民开始不满余粮征集制; ④阶级敌人挑起事端,企图颠覆苏维埃政府。

  19. 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议 (3) 1921年列宁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抗议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 (4) 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0. 小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①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②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叛乱直接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本原因) 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固定的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①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②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收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③找到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使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1.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苏俄: 中国: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效果: 改革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1)都从农村改革入手: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所有制的多样化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放开商品市场,允许私人办企业;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也鼓励私人办企业, • 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效果,但列宁逝世后,即被高度集中的体制所取代;               • 我国在邓小平之后仍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

  22.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建立 ⑴时间:1922年12月30日 ⑵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 ⑶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2、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23.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①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 2、过程: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 3、结果:(1)1937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 4、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 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24. ⑸对工业化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 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 许多产品无人问津;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 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5.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自学) • 1、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大林的决策 • 2、决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 3、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 4、特点: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 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6. 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5) 评 价 ③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④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7.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工业化之路 (二)农业化之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评论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利:①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而且培养大批专家。 弊: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④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⑤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28.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斯大林模式概念: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形成原因 ⑴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⑵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⑶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4、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 ①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缺乏群众监督。 ②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思想:个人崇拜,文化专制,严厉控制思想舆论,行政手段干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29.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个人高度集权

  30. 5.作用及评价: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功绩: 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经济方面 弊端: 思想文化: 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和思想文化的繁荣

  31. 评价: 1、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2、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32. 初期探索和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 建立社会主义 的经济基础 巩固苏维埃政权 世界工业强国

  33. 考点三: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把苏联搞“死”了 赫鲁晓夫 把苏联搞“乱”了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搞“垮”了

  34.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阅读课本141页第一 二段,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 背景: 内容:

  35.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阅读课本141页第一 二段,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扩大自主权 背景: 农业: 削减农业税 内容: 垦荒和种植玉米 经济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

  36.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阅读课本125页第一 二段,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结果和评价呢? 背景: 内容: 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积极 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7.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38.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39.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①没有结合国情 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⑤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直接原因)

  40.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成效与问题: 取得一些成果。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41.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失败?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4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异: 同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目的: 内容: 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结果: 失败的主要原因: 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斯大林模式。

  43.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1985-1991) 1.阅读课本143-144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 政治生活僵化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对华关系: 发展速度下降 背景: 民族矛盾 关系紧张,急需缓和 经济: “加速战略”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内容: 1)改变指导思想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政治: 2)改变党的地位 ——实行多党制

  44.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1985-1991) 1.阅读课本143-144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关系: 政局不稳 连年滑坡 极度混乱 民族分裂运动

  45.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阅读课本143-144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结果呢?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 八一九事件 ----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明斯克协定>> ----独联体成立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46.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1985-1991) 1.阅读课本143-144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结果呢?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内部 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47.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1985-1991) 1.阅读课本143-144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结果呢?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4.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48.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阅读课本143-144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结果呢?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4.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