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1.91k Views
第十二課 定 法. 韓 非. 郭書毓老師製作. 作者 1 刑名法術 刑名 ,也作 「 形名 」 。即名與實。申不害主張 循名責實 ,故稱其學說為 「 刑名之學 」 ,省稱 「 刑名 」 。 法術,法令和權術 。法家所強調的兩樣統治法寶。. 2 李斯 戰國時楚上蔡人。生年不可考,卒於秦二世二年 ( 西元 208 年 ) 。曾依趙高之計,發布假詔書,賜死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擁立 始皇的幼子胡亥。後趙高擅政,誣其謀反,腰斬於市,並夷三族。. 3 荀子重禮,韓非用法 「 禮 」 指 一切 有形無形的 社會規範 , 「 法 」 指 有形的法令 。
E N D
第十二課定 法 韓 非 郭書毓老師製作
作者 1刑名法術 刑名,也作「形名」。即名與實。申不害主張循名責實,故稱其學說為「刑名之學」,省稱「刑名」。法術,法令和權術。法家所強調的兩樣統治法寶。
2李斯 戰國時楚上蔡人。生年不可考,卒於秦二世二年(西元208年)。曾依趙高之計,發布假詔書,賜死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擁立 始皇的幼子胡亥。後趙高擅政,誣其謀反,腰斬於市,並夷三族。
3荀子重禮,韓非用法 「禮」指一切有形無形的社會規範,「法」指有形的法令。 從禮到法,等於從倫理學、社會學的領域縮小成政治學的領域;不只範圍縮小,本質也轉變。
4全從君王的觀點立論 這又從政治學的領域窄化成統治術。只站在君王觀點,全不顧及人民。這是法家政治思想與儒家政治思想根本上的差異;也是韓非思想最偏頗、最受人攻擊的地方。 5文氣森嚴 指文章組織嚴密,邏輯清楚。
生平簡介 1《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貴族子弟 )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 歸(歸宿,引申為宗旨) 本於黃老。」 圖片來源: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legco/l_h.htm
生平簡介 2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 ,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 非。 3非見韓之削弱,數(ㄕㄨㄛˋ屢 次,多次)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 用。
4悲廉直(廉潔正直的人)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成功和失敗)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4悲廉直(廉潔正直的人)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成功和失敗)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5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 與之遊(結交,交往),死不恨(遺憾)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5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 與之遊(結交,交往),死不恨(遺憾)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秦因(想得到韓非)急攻韓。 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 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 李斯 像 圖片來源: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70611/1/ggi.html
6李斯、姚賈害(嫉妒)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吞併)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加以罪名,依法處死他)。」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6李斯、姚賈害(嫉妒)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吞併)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加以罪名,依法處死他)。」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7李斯使人遺(ㄨㄟˋ贈送)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當面剖白) ,不得見。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法家淺介 誕生背景 代表人物及思想 管仲、子產、李悝、吳起 商鞅、申不害、慎到 韓非思想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 1商鞅重「法」——即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須遵守的 2申不害重「術」——即權術,是君王控制駕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 3慎到重「勢」——勢就是權勢,包括地位和權力,是君臨臣民的客觀條件 4韓非集大成——主張尚法、用術、任勢三者兼行
法家誕生的歷史背景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劇烈變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動搖,禮治的經濟基礎和血緣親屬基礎遭到嚴重削弱,因此造成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2要建立一種新的統治秩序,只有尋求另一種途徑,於是主張「建法立制,富國強人」的法家應運而生。2要建立一種新的統治秩序,只有尋求另一種途徑,於是主張「建法立制,富國強人」的法家應運而生。 3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主要淵源於春秋時期的改革家,以及儒、墨、道三家之思想。 文字來源: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283
春秋時期的改革家:管仲 1《史記‧管晏列傳》:「管夷吾者,穎上人也。……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民之情,莫不欲生惡死,莫不欲利惡害……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好利惡害」的人性論2民之情,莫不欲生惡死,莫不欲利惡害……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3「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法律的作用是規範人民 4著有《管子》
春秋時期的改革家:子產 1《史記‧鄭世家》:「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 人仁愛人,事君忠厚。孔子嘗過鄭,與子產如兄弟云。及聞子產死,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也!』→ 圖片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6/4/29/n1302571.htm
2鑄刑書:子產將刑法條文鑄於鼎上以示眾,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2鑄刑書:子產將刑法條文鑄於鼎上以示眾,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3《左傳》子產論政寬猛:「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習之,則多死;故寬難。」 圖片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6/4/29/n1302571.htm
戰國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ㄎㄨㄟ 1又名李克 2任魏文侯相,提倡「盡地力之教」,主張發展農業生產,創「平糴(ㄉㄧˊ)」法,兼顧農人與市民的利益。 3收集當時諸國刑律,編成《法經》六篇,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
戰國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吳起 1先後事晉、魏,最後相楚,善帶兵。先在魏國進行兵制改革﹐後又在楚國進行政治改革:「明法審會,損不急之官」,「使封君之子孫三世 而收爵」,打破舊貴族的世祿制,強迫舊貴族徙邊墾荒,獎勵戰鬥之士。 2《吳子》與《孫子》齊名,並稱「孫吳兵法」,頗受歷代軍事家、政治家的重視。
戰國中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 1衞國國君的後裔,稱衛鞅;公孫姓,稱公孫鞅;後封於商,故又稱商鞅。→ 圖片來源 http://news.nen.com.cn/72343497125920768/20061026/2048332.shtml
2在秦國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度、實行郡縣制、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農戰、連坐法…… 3徙木立信 4作法自斃 5車裂之刑 6《商君書》
戰國中期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 法家重術派代表人物 1《史記》:「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彊,無侵韓者。」→ 圖片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6.htm
2「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君主應以獨視、獨聽、獨斷的手段來實行統治2「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君主應以獨視、獨聽、獨斷的手段來實行統治 3著有《申子》 圖片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6.htm
戰國中期法家代表人物:慎到 法家重勢派代表人物 1主張君主應該「握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 2「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 3「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 4著有《慎子》 圖片來源:http://www.sxgov.cn/whsx%5Csjmj%5Cxqsq/20627.shtml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 1商鞅重「法」——即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須遵守的 2申不害重「術」——即權術,是君王控制駕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 3慎到重「勢」——勢就是權勢,包括地位和權力,是君臨臣民的客觀條件 4韓非集大成——主張尚法、用術、任勢三者兼行
集法家大成之一:尚法 1法就是官方公佈的規則律令,主要以賞罰來控制:「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 2法是客觀的:「設之於官,命之於百姓。」「事過於法則行,不遇於法則止。」 3法是公平的:「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集法家大成之二:用法 1術是君主駕馭百官的權術,以防止官員徇私侵權:「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權,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2若君王「無術以御之,集勞,猶不免亂。」 3無為術:「君無見甚所欲。」 4刑名術:「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 5何察術:「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
集法家大成之三:任勢 1勢,就是權力,稱權勢,又稱勢位,又勢重,又威勢 2〈難勢〉:「夫勢者,非能使賢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己也。賢者用之,則天下冶;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 3「善任勢者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 4「賢人而詘於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冶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
韓非之哲學思想 1黑暗的人性觀受荀子影響,認為人性本惡,並無仁義可言。更不用教之以禮,只有以嚴刑峻法禁止人民違規 2變化的歷史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法後王」 3重國的價值觀「生而亂,不如死而治」,法的價值,遠超越人民的生命,護法的目的在於富國 4致強的國家觀國家的一切高於社會的一切,積極提倡富國之法:鼓勵耕戰與獎勵軍勇。與之相反的國家害蟲,應極力禁止
集其他各家之大成 韓非子思想可說是當時法家理論、荀派儒家理論、老子道家理論之集大成: • 以「法治主義」為中堅 • 向主張「治之經,禮與刑」的荀子請教,並明治國以賢之理,可見其儒心之內藏 • 向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學習,倡君主無為,以避臣下猜測以窺心 ※批評者論之:韓非的學說處處是偷來的,諸子百家的大叛徒
韓非學說的缺點 1法源?韓非並未明言交代法是由誰制定的 2君主是否受法的約束?韓非雖也說君主要「抱法處勢」,但又說「法者,……此人臣之所師也。」 3人性究竟是善是惡?韓非主要的理論根據乃在於貪婪自私的人性,而人性論見仁見智,不足據以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4法治是保障人民或統治者?韓非著書原是希望挽救韓國政權,因此法律淪為專制獨裁的利器,與現代民主法治精神不同
法家代表人物總覽 管仲相齊,諸侯霸首。 子產執鄭,刑鼎置度。 李克明法,《法經》啟鞅。 吳子楚棄,兵法無伸。 商君尚法,變法秦強。 申子用術,刑名國治。 慎子任勢,蛟蛇乘雲。 韓非集成,歷代奉經。 法術之士,車裂酒毒。 孤憤之士,莫終善歟? 文字來源: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legco/l_h.htm#l-h2
對於法家之評論 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1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2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二、《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 1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司法之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2《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嚴明刑罰,整飭法治)。」此其所長也。 3及刻者(苛刻的人)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使厚者變薄)。
法家對於後世歷史的影響 1繼秦王朝法家政治結束後,西漢的黃老之學、儒家思想,以及三國初年的曹魏的名法之治、宋初王安石變法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2儒家思想雖經漢武帝定於一尊,法家思想仍是政治的骨幹,儒、法並用,一向是統治不可或缺的兩手 3法家的致命過失是只知道用嚴刑峻法來統治人民,而不懂得仁政德治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韓非的散文 1以政論文為主:長於說理,邏輯嚴密 2鋒芒銳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具有高度的總結性和尖銳的批判性 3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有長篇評論、短篇雜文、駁難式的史論、綱目體的經說,以及問答體、書信體、提綱體等等 4〈五蠹〉、〈說難〉、〈孤憤〉等長篇評論,是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先秦散文中議論文發展的最高階段
韓非的寓言 1韓非可說是第一個系統地收集、整理、創作寓言,並將它們分門別類編輯起來的人 2〈內外儲說〉、〈說林〉可說是中國最早的寓言集,編排方式極具系統:政論題目→論題觀點→一連串故事 3不僅對於後世寓言有重要影響,其中對法治精神的宣揚、人性的剖析、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與描繪等,亦值得後人重視 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幾乎等於讀了一部法家思想輯要。
韓非寓言的寫作方法 • 直敘性之寓言:直敘故事,事理昭然─曾子殺彘 • 況喻性之寓言:以此況彼,理在喻中─郢書燕說 • 說理性之寓言:故事淺近,奧理蘊焉─踞轅而歌 • 諷刺性之寓言:譏諷愚行,反映現實─鄭人買履 • 警世性之寓言:揭舉通病,至理警人─吳起吮疽 • 誡俗性之寓言:薄俗荼民,誡人深慎─桓公服紫
《韓非子》佳句 •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 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 一人奮死,可以對十 •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 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 慈母有敗子,嚴家無格虜
三人成虎 危如累卵 守株待兔 汗馬功勞 老馬識途 自相矛盾 色衰愛弛 郢書燕說 買櫝還珠 路不拾遺 優柔寡斷 濫竽充數 買履信度 曾子殺彘 目不見睫 吹毛求疵 《韓非子》成語
韓非寓言舉隅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樹椿),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翻土的農具)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1以「守株待兔」譏笑主張「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而不思前進的保守主義者 2讀者可以從中得到不要墨守成規、死囿於老經驗等教訓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座席),至之市而忘操(持;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毋(不要)自信也。」(〈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座席),至之市而忘操(持;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毋(不要)自信也。」(〈外儲說左上〉) 1以「鄭人買履」針砭重名而不重實,頑固保守而不知變通的人 2給迷信書本、崇拜教條者以辛辣的嘲諷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對老人的通稱)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說難〉)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對老人的通稱)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說難〉) • 以「智子疑鄰」的寓言說明向君主進言必須審時度勢、權衡彼此的利害關係
楚人有鬻(賣;售)楯與矛者,譽(稱讚;讚美)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難一〉)楚人有鬻(賣;售)楯與矛者,譽(稱讚;讚美)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難一〉) 1以「自相矛盾」批判儒家儒家所推崇的堯舜。同時以法治的效率對比,駁斥儒家所採行的治術 2「矛盾」一詞,今天還在普遍使用,並把它作為方法論的基本範疇
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迷路)。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說林〉)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迷路)。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說林〉) 1以「老馬識途」喻有經驗者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事情做好。 2諷刺時人不懂得以自己的愚心去學習聖人的智慧。
課文 1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說明君王駕馭群臣的基本原則。 2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由此可知「術」是人主用來對付群 臣的。
3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 說明用法治民的基本原則。 4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 政府對人民施加賞罰,均應以法令 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