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k likes | 1.64k Views
鱼类病害与科学用药.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高级畜牧师 贾滔. 鱼类病害学. 鱼类病害学 是研究经济鱼类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是一门 理论性 和 实践性 都很强的学科! 理论是总结实践得来,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鱼病的定义. 鱼病,就是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使其新陈代谢 失调,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扰乱鱼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鱼类疾病的发病原因. 一、 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一)生物因素 1 、传染类生物
E N D
鱼类病害与科学用药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高级畜牧师 贾滔
鱼类病害学 • 鱼类病害学是研究经济鱼类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 理论是总结实践得来,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鱼病的定义 鱼病,就是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使其新陈代谢 失调,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扰乱鱼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鱼类疾病的发病原因 • 一、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 (一)生物因素 1、传染类生物 • 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 • 此类疾病的特点: • 发病速度快、来势猛、死亡率高 • 如:淡水鱼类爆发性流行病(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打印病、赤皮病、鲤春病毒病及鳃霉病、肤霉病等。
2、侵袭类生物 • 也称“寄生虫”,主要指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 • 此类疾病的特点: • 直接死亡率低,易引起继发感染;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对鱼苗威胁大。 • 如:孢子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绦虫病、中华鳋、锚头鳋病等。
3、敌害生物 • 凶猛鱼类、鸥鸟、水蛇等直接吞噬鱼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伤害幼鱼;青苔、水网藻等危害鱼苗。 • (二)理化因素 • 1、水温 • 鱼类对温度的要求分为广温型和狭温型。 • 如:鲤、鲫、鳊、草鱼等可以在2—30摄氏度的水体中正常生活;罗非鱼、淡水白鲳在水温低于12度就会死亡;
水温变化的影响: • 水温变化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鱼类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渗透压、酶)的改变。 • 水温变化对水体的影响主要是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有机物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生长。 • 水温变化对病原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水温增高能够使病原微生物活力增强。
2、溶解氧 • 常见鱼类所需溶氧范围 • 品种 适宜范围 开始浮头 窒息死亡 • 白 鲢 5.5~8 1.75 0.6 • 团头鲂 5.5~8 1.7 0.6 • 草 鱼 5~8 1.6 0.5 • 鳙 鱼 4~8 1.55 0.4 • 鲤 鱼 5~8 1.5 0.3 • 鲫 鱼 4~5 1.0 0.1 mg/L • 轻度缺氧引起生长变慢,饲料系数提高;长期亚缺氧引起烂腮病;溶 • 氧过高会引起气泡病。
造成溶氧缺乏的因素: • 养殖密度过大 • 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硫化氢、氨态氮) • 浮游动物过量 • 浮游植物不足 • 高温
3、酸碱度(PH值) • 淡水养殖PH值应保持在6.5-9.0之间,最佳生长值是7.5-8.2间。 • PH值对水质的影响: • 1 、过高或过低的PH值(大于8.5或小于6.5时)均会使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硝化细菌的分解作用受阻,有机物不易分解。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 • 2、PH值高于8时,大量的离子铵转化为有毒的分子氨。 PH值低于6时,水中90%的硫化物以硫化氢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总之,过高过低的PH值均会增加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 3、PH值决定着一些藻类的繁殖生长,反过来藻类的繁殖也影响着水体的PH值变化。
PH值对鱼类的直接影响: • 酸性水中( PH值低于6.5)可使鱼虾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性缺氧,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出现鱼浮头。 • PH值过高则直接腐蚀鳃组织,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造成大批死亡。 • 当pH值低于5.5时,鱼对传染疾病特别敏感,极易得病。 • PH值低于5或超过9.5均会直接引起鱼类死亡。
4、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 • Na、Ca、K、Me、Fe、Al等常见元素及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阴离子是鱼类生活、生长必需的成份。汞、锌、铬等元素,当其微量时能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超过一定限度会引起中毒反应。 • 影响鱼类生长的有毒化合物: • 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
氨的毒性机理:当水环境的氨氮增加时,大多数鱼类氨的排出量减少,因而血液和组织中 氨的浓度升高·,这样对动物的细胞、器官和系统的生理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 • 亚硝酸盐的毒性机理:亚硝酸盐的毒性主要是影响氧的运输、以及损坏器官组织。血液中亚硝酸态氮的增加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三价铁血红蛋白则没有运输氧的能力。 亚硝酸盐还可引起小血管平滑肌松驰而导致血液淤积。 硫化氢的毒性机理:硫化氢与血红素中l价铁化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另外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它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对其他水生生物也是如此,因此鱼池中是不允许有硫化氢存在的。
。 • 氨态氮对鱼类的影响: • 水环境中氨态氮浓度 的增加造成鱼类排氨困难,鱼类可能首先减少或者停止摄食以减少代谢氨的产生。 • 水环境中高浓度的氨增加了鱼类对水的渗透性,从而降低体内的离子浓度。淡水生物是高渗透压的,排尿量增加会超过肾脏的吸着能力,而引起氯化钠、葡萄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耗。 • 氮能严重损害鱼的鳃组织,降低鳃血液吸收和输送氧的能力。由于血液的PH较低,增加了氧的消耗,破坏了红细胞和造血器官。 • 氨的致死、半致死浓度可引起各种鱼类的肾、肝、脾、甲状腺和血液组织变化,鱼类长期生活在含氨的环境中,可引起死亡。
典型案例: 某县水产养殖场,5月中旬,用氨水清塘,7天毒性消失后,放养鲢鱼苗。此时水呈绿色,鲢鱼生长正常,天气阴。到第5天气转晴,气温升高,到下午,鲢鱼苗全部死亡。死鱼苗的嘴均张大,池水浓,呈墨绿色。请分析鱼苗死亡原因?
(三)人为因素 • 1、放养密度不恰当 • 2、混养比例不恰当 • 3、饲养管理不恰当 • 4、技术操作不细致
二、内在因素 • (一)品种差异 • 不同的品种对同一种病原具有差异化的免疫能力。 • 例如:打印病只会发生在细鳞鱼和无鳞鱼身上;白鲢不易感染细菌性肠炎,鳃上大量寄生鳃隐鞭虫而不会发病;但草鱼、青鱼恰恰相反,极易感染肠炎,有少量鳃隐鞭虫就会发病。 • (二)个体差异 • 同一池塘的同种同龄鱼中有的患病死亡,有的根本未发病,明显体现出免疫能力的个体差异。 • 因此,鱼类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条件等也能影响鱼类对病原的敏感性。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A 病因 机体 环境 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表现为健康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B 病因 机体 环境 病因作用增强,平衡失调。表现为引起疾病。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C 病因 机体 环境 机体抵抗力下降、动物易感性增强、平衡失调。 表现为引起疾病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D 病因 机体 环境 环境变化,支点偏移,加重了病因的作用,平衡失调。 表现为疾病发生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E 病因 机体 环境 环境变化,支点偏移,影起机体抗病力下降,平衡失调。 表现为疾病发生
环境、机体、病因 • 三者中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会打破平衡,导致 • 疾病发生,健康受损。
鱼类病害的科学预防 • 环境--改善(放养密度、品种结构、生物群落、 理化因子) • 机体--加强(品种改良、饲料营养) • 病因--控制(科学用药、合理治疗)
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 过于追求产量和效益 • 盲目提高放养密度,一味追求生长速度,不考虑水源、电力等条件。 • 饲料蛋白过高或虚高(次蛋白太多) • 迎合养殖户不科学的市场要求,在鱼粉疯涨的情况下难以保持配方和原料的合理、稳定。 • 环境污染 • 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养殖环境的自身污染和养殖大环境的污染。(新塘旺三年是严重的连作障碍) • 过度滥用药物 • 水产养殖产品的药物滥用,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养殖户过度追求药物效果,使一些无良商贩投其所好,医表不治本,销售毒副作用大的产品,破坏水体环境,伤害鱼体免疫系统,造成潜在的巨大威胁。
各种问题的相关关系 养殖密度增加 蛋白投入增加 养殖环境退化 养殖环境污染 应激 用药 次蛋白 高蛋白 病害 加重 蛋白缺乏 药物残留 效益降低
解决途径 养殖密度增加 控制养殖密度 减少蛋白投入 蛋白投入增加 降低环境污染 养殖环境退化 养殖环境修复 养殖环境污染 健康 应激 用药 少病 科学用药 优质蛋白 次蛋白 低蛋白 高蛋白 病害 加重 蛋白缺乏 药物残留 效益降低 提高效益 安全食品
解决途径 控制养殖密度 减少蛋白投入 降低环境污染 养殖环境修复 环境碳氮平衡 健康 少用药 少病 优质蛋白 低蛋白 提高效益 安全食品 科学用药
水体环境的调控 • 养鱼先养水 好水养好鱼 • 自然水体有合理的动态生态系统,具备自净能力 • 养殖水体由于经济生物的投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亟需干预调整,以使水体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 人为建立的动态生态系统更易遭到破坏
池塘水体生态系统 不同颜色的圆形代表水体中氮、磷、碳等多种营养元素以及其它各种溶解气体。
浮游生物 原生动物 微生物 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 鱼类
决定池塘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因素 饲料 补充剂 光照 CO2 H2O 光合作用 鱼虾 排泄物 微生物 CH2O O2 粪便 土壤
养殖环境水质判断 • 养殖水体中,水色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如富含钙、铁、镁盐的水呈黄绿色,富含腐殖质的水呈褐色,泥沙多的水呈土黄色。 • 在精养鱼池中,其水中主要以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占绝对优势,当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池水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而且它们既是滤食性鱼类的直接饵料,也是池水溶氧的主要生产者。
水质的判断方法 1、看水色: 可将池塘水色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黄褐色(茶色)的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褐中带绿等); 另一类是以绿色水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绿中带褐等)。 这两类水均为良好水质。但相比之下,黄褐色的水质优于绿色水。
2.看是否有水华 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就反映了该种植物所适应的生态类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加以水华中的浮游植物种类单一,水华的颜色和形态容易判别。
3.看下风处油膜 某些藻类不易形成水华或受天气、风力影响,水华不易观察。可根据下风处油膜多少、油膜颜色和形状来判断水质优劣。一般肥水池下风油膜多,粘性发泡,有日变化。 油膜中除包含大量有机碎屑外,主要的指标生物是壳虫藻(年幼藻体呈绿色,老化藻体呈褐色或黑色)。如遇铁锈色油膜(血红眼虫藻)、粉绿色油膜(扁裸藻)等均为瘦水型水质。
4.看水色变化 优良的水质有月变化和日变化。 表示水中趋光性的藻类大量繁殖,它们都有运动胞器,能主动行动。这些藻类大多容易被滤食性鱼类所消化。它们的日变化比不能主动行动的藻类大得多。 由于它们容易被滤食性鱼类消化,因此这些藻类群体的“寿命”就比不易消化的藻类短得多,反映在水色上就出现月变化,表示是“活水”。
优良的水色 • 棕色、红棕色、茶色 • 黄绿色水 • 淡绿色、翠绿色水 • 浓绿色水
棕色、红棕色、茶色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指藻、等边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圆筛藻等,这些藻类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生活在这种水色的养殖对象活力强,体色光洁,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速度快,是养殖各种经济水产动物的最佳水色。但此类水色持久性较差,一般保持10~15天就会逐渐转成黄绿色。(使用含符合生物生长规律的氮磷比和其它活性营养因子的制剂产品可以培育出此种水色)棕色、红棕色、茶色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指藻、等边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圆筛藻等,这些藻类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生活在这种水色的养殖对象活力强,体色光洁,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速度快,是养殖各种经济水产动物的最佳水色。但此类水色持久性较差,一般保持10~15天就会逐渐转成黄绿色。(使用含符合生物生长规律的氮磷比和其它活性营养因子的制剂产品可以培育出此种水色)
棕色、 红棕色、 茶色水体 : 以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圆筛藻为主
黄绿色水此为硅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黄绿色水兼备了硅藻和绿藻水的优势,水色稳定,营养丰富。(使用有益藻冻干粉搭配适宜其生长的专性营养因子或者含适宜藻细胞吸收的氨基酸类制剂产品可培育出此种水色)黄绿色水此为硅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黄绿色水兼备了硅藻和绿藻水的优势,水色稳定,营养丰富。(使用有益藻冻干粉搭配适宜其生长的专性营养因子或者含适宜藻细胞吸收的氨基酸类制剂产品可培育出此种水色) • 淡绿色、翠绿色水 该色水质嫩绿、清爽,透明度在30cm左右。肥度适中,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如扁藻、小球藻、巴夫藻、衣藻等。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净化水质,是养殖各种经济动物较好的水色。一般绿藻水相相对稳定。(使用含有利于单胞藻吸收的氨基酸类和适宜植物生长的氮、磷等其他活性营养元素的制剂,同时辅以控制水体氨氮含量的制剂,可培育出此种水色)
翠绿色、淡绿色水体:以扁藻、小球藻、衣藻、巴夫藻等有益绿藻、金藻为主翠绿色、淡绿色水体:以扁藻、小球藻、衣藻、巴夫藻等有益绿藻、金藻为主
浓绿色水这种水色看上去很浓,透明度较低。一般是老池塘较易出现这种水色。水中的藻类以扁藻为主,而且水中的浮游动物丰富。水质较肥,保持时间较长,一般不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浓绿色水这种水色看上去很浓,透明度较低。一般是老池塘较易出现这种水色。水中的藻类以扁藻为主,而且水中的浮游动物丰富。水质较肥,保持时间较长,一般不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浓绿色水体 : 以扁藻为主
不良或危险水色 • 蓝绿色、灰绿色水 • 绛红色、黑褐色水 • 白浊色或乳白色 • 泥浊水 • 澄清水
蓝绿色、灰绿色水水中蓝绿藻或者微囊藻大量繁殖,水质浓浊,透明度在10cm左右。能清楚地看见水体中有颗粒状结团的藻类,晚上和早上沉于水底,太阳出来就上升至水体中上层。这种情况在土塘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养殖对象在这种水体中还可以持续存活一段时间,一旦天气骤变,水质就会急剧恶化,造成蓝绿藻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很可能造成养殖对象的大规模死亡。蓝绿色、灰绿色水水中蓝绿藻或者微囊藻大量繁殖,水质浓浊,透明度在10cm左右。能清楚地看见水体中有颗粒状结团的藻类,晚上和早上沉于水底,太阳出来就上升至水体中上层。这种情况在土塘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养殖对象在这种水体中还可以持续存活一段时间,一旦天气骤变,水质就会急剧恶化,造成蓝绿藻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很可能造成养殖对象的大规模死亡。
蓝绿色、灰绿色水体:以微囊藻等有害蓝藻为主蓝绿色、灰绿色水体:以微囊藻等有害蓝藻为主
解决方案: • 使用杀藻剂杀灭部分蓝藻,每日泼洒的面积不能超过池塘面积的1/3,并且要注意增氧。 • 使用水质调节剂和解毒剂,解除毒素对鱼类的危害和降低水体的氨氮。 • 全池泼洒专性促生长因子“绿源生”,配合有益藻种,促进有益单胞藻的生长,抑制蓝藻的生长。 • 待池中蓝藻数量减少,水体透明度变大后,全池泼洒微生态制剂产品,同时施用肥水产品。
绛红色、黑褐色水 一般在高位池碱度较高的区域出现,由水中大量的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造成的。主要含鞭毛藻、裸甲藻等。这种水色主要是前期水色太浓,长期投料过量或投喂劣质饲料,造成水体中的有机质过多,为原生动物的繁殖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有益藻类的死亡失去优势种群,有害藻类成为藻相中的主体,决定水色的显相。而有害藻类能分泌出某些毒素造成养殖对象的长期慢性中毒直至死亡。这种水质浓、浊、死,增氧机打起来的水花成黑红色,水黏滑,并有腥臭味,水面因增氧机打起的泡沫基本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