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和评价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和评价. 一、最大肌肉力量. 等长肌力 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对抗阻力的静力性活动。 等张肌力 指肌肉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一种表现形式。 等速肌力 由关节运动速度恒定外加负荷阻力成顺应性变化的动态运动概念和动态肌力评价方法。. 一、肌肉耐力. 等长肌肉耐力 是静力性工作活动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关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其重要作用。 等张肌力耐力 一般以 1RM 负荷重量的百分比为标准,让受试者重复完成规定的练习。 等速肌力耐力 一般以每秒 180 度以上的关节运动角速度进行快等速测试。. 肌肉耐力.

mabl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和评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和评价 一、最大肌肉力量 等长肌力 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对抗阻力的静力性活动。 • 等张肌力 指肌肉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一种表现形式。 • 等速肌力 由关节运动速度恒定外加负荷阻力成顺应性变化的动态运动概念和动态肌力评价方法。

  2. 一、肌肉耐力 等长肌肉耐力 是静力性工作活动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关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其重要作用。 • 等张肌力耐力 一般以1RM负荷重量的百分比为标准,让受试者重复完成规定的练习。 • 等速肌力耐力 一般以每秒180度以上的关节运动角速度进行快等速测试。

  3. 肌肉耐力 • 概念: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 • 分类: 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划分: 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划分: 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划分: 按运动的性质划分: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静力耐力 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 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4.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视频欣赏 •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 关键因素:充分的氧供应及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能力

  5.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 实验证明: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6.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 • 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和神经过程的稳定性↑,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 ②各肌群(主动肌、对抗肌、协调肌)之间的配合更趋完善; ③内脏器官的活动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相适应。 • 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7. 4.能量供应特点 • 系统的耐力训练: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 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从而节省糖原的利用。

  8. 小结: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 1.最大摄氧能力 •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 4.能量供应特点

  9. (二)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 1.训练方法 • 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及高原训练法等 2.训练要素 (1)运动强度 • 美国Cooper:心率应达150次/分 • 荷兰的Karvonen提出适宜强度的公式为: 安静心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60%,训练水平较高者可乘以70%,训练水平较低者可乘以50%。 • 个体乳酸阈(ILAT)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 (2)运动持续时间:最低限度时间为5分钟。

  10.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 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视频欣赏

  11.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12. 2.缓冲乳酸的能力 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 • 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提高。如短跑和短泳运动员对静脉血CO2含量增多的耐受力比长跑和长泳运动员增强,这也是短跑和短泳运动员对长期无氧训练产生的适应。

  13. (二)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 • 1.间歇训练法 • 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 • 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间一般应长于30秒,以1-2分钟为宜。 • 2.缺氧训练 • 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 缺氧训练不仅可以在高原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且在平原特定环境条件下模拟高原训练,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训练效果,如利用低氧口咀、低氧面罩、低氧屋等等。

  14.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