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媒介與社會

媒介與社會. (年輕族群 網路 優先). 仰賴媒介提供 資訊 和 娛樂 高頻率 、 長時間 接受媒介訊息 電視媒體 ( 新聞 ) 是主要的資訊來源. 最常接觸的 大眾媒介 電視 、 報紙 、 雜誌 、 廣播 、 網路. 有線電視頻道類型收視分析. 資料來源E - ICP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 新聞為較常收看的電視頻道. 新聞. 新聞報導的是這個社會、世界發生的事 因不是憑空捏造,就像一面鏡子所以忠實反映 所要報導的事件 新聞要素 ( 五W-H )

mabl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媒介與社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媒介與社會 (年輕族群網路優先) 仰賴媒介提供資訊和娛樂 高頻率、長時間接受媒介訊息 電視媒體 (新聞) 是主要的資訊來源 最常接觸的大眾媒介 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網路

  2. 有線電視頻道類型收視分析 • 資料來源E-ICP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 • 新聞為較常收看的電視頻道

  3. 新聞 新聞報導的是這個社會、世界發生的事 因不是憑空捏造,就像一面鏡子所以忠實反映 所要報導的事件 • 新聞要素(五W-H) when、where、who(當事者/仲裁與旁觀者)、What、why、how (about)…and so what  完整描繪新聞事件的重要細節

  4. 重要性、趣味性、爭議性 • 每天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整形案例,但卻只有其中少數  幾個特殊的案例被報導出來,新聞記者往往選擇較特別  的選擇性報導(影視名人),並非全面性的。 

  5. 新聞是被【製作】【重組】出來的 • 文字、照片、影片、聲音、圖表、模擬動畫 訊息產生的過程就是將這些要素重組轉化成 符號、訊號  →排版→印刷→發行 文字 照片

  6. 模擬動畫 圖表 • 資料來源 壹蘋果網路

  7. 製作 在新聞影片內加入: 配樂、音效、慢動作畫面、漫畫式的設計對白 例如:抗議的場面,用近距離或特寫鏡頭,填滿畫面    配上收錄的人聲和晃動的攝影機,感覺激烈    相反的,鏡頭若是遠遠的拍,看起來就叫平靜    這些電視後製的花招,視覺感觀效果十足    卻影響了觀眾的感受,偏離對事件本身的理解

  8. 新聞是主觀的(subjective) 每個人對不同的新聞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具自主意識、個人偏好、價值觀不同 解讀新聞的角度也不同 例如:追星族很注意偶像戀愛新聞充滿好奇 有些人卻視為娛樂圈行銷手段,純為 炒作新聞的手法而已

  9. 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 事件本身真相,不被報導的社會真實 並不表示不存在 • 媒介真實(media reality) 媒體呈現的事件情境,媒介在反映社會真相時 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社會真實 • 主觀真實(subjective reality) 個人對於事件的主觀認知

  10. 【選擇】【製作】角度看新聞-建構概念 記者在呈現/描繪社會真實經歷: 得知消息 發掘事件 判斷新聞價值 決定採訪對象 進行線索查證 寫稿撰述 擬定標題 (建構 或 再現)

  11. 框架理論(frame theory) 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心理模式, 對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闡釋依賴特定框架; 對於特定議題,不同人有不同的詮釋框架 (主觀) , 新聞媒體則是各種框架出現的場域,彼此競爭,爭取各方的認同 新聞框架的存在 使事實的全體和背景 簡單化

  12. 中層次: 數個環節構成 【主要事件】內容、人物、動作、情節 【先前事件、歷史】前因 【結果、影響】後果 【歸因】因果推論 【評估】贊成反對的態度 淡水老店遭控「抹布擦包子」 過程全都錄 遊客批「噁心」店家否認 淡水鎮老街的淡水可口魚丸店遭讀者投訴 店員撿掉在地上的包子擦拭後再販售。《壹週刊》

  13. 【主要事件】 淡水老店遭控「抹布擦包子」 【先前事件、歷史】 店員將掉在地上的包子撿起來,用水洗 及抹布擦拭過後,再放入蒸籠裡販售 【結果、影響】 過程全都錄 遊客批「噁心」店家否認 【歸因】 魚丸店老闆娘坦承,有將掉在地上的子 用布擦一擦,但否認有重新拿出來賣 她說:「我們這邊有員工要拿回去。」 並發誓絕對沒有拿來再賣。

  14. 低層次 具體的文字(或符號)組合與選用 用字、遣詞、語法結構寫作風格 例如:與醫院相關的新聞 就以當紅的【白色巨塔】一詞比喻醫院 小結: 框架提供人們或媒體機構…對社會上的 人、事、物主觀的思考架構,是了解 外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也可能是刻板印象 意識形態(偏見)的主要來源

  15. 善用「小報」創意 開展「大報」新局…陳順孝善用「小報」創意 開展「大報」新局…陳順孝 小報化的意涵 認識報紙與新聞媒體 小報(tabloid)是指篇幅為大型報紙一半的小開本報紙 指 報紙關注點從嚴肅到通俗,從大政(硬性新聞 …政治/經濟/法律 環保 教育/健康…高涉入)到 瑣事(生活 社會 民生消費) 從理性到感性的演化過程 具體的作法:煽情的筆調、斗大的標題、大篇幅的照片 圖像化的編排、鮮豔的彩色印刷來吸引讀者

  16. 自由時報 中國時報 聯合報 全面彩色印刷、降價抗敵新聞加量又加腥、照片圖表增多又增大

  17. 在英國,素以最具「廣泛視野」自豪、發行量卻連年下降的獨立報,出版大小兩個版本,大版本服務傳統讀者,小版本企圖爭取年輕讀者。結果發行量激增35%。在英國,素以最具「廣泛視野」自豪、發行量卻連年下降的獨立報,出版大小兩個版本,大版本服務傳統讀者,小版本企圖爭取年輕讀者。結果發行量激增35%。 兩個月後泰晤士報跟進,增出小開本報紙

  18. 小報化的層次 英國學者史巴克(Sparks)將報刊從激情到嚴肅分為五類: 超市小報:渲染一些煽色腥的資訊       如:美國閣樓雜誌 2.新聞小報:強調醜聞、體育、娛樂 如:英國太陽報、鏡報

  19. 3.雅俗報紙:強調視覺設計,大比重的醜聞、體育、娛樂          如: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4.半嚴肅報紙:注重硬性新聞,逐漸增加軟性新聞    如:泰晤士報、衛報 5.嚴肅報紙:重視政經新聞、結構性變遷       不登任何震撼照片 如:華爾街日報 雅俗報紙和半嚴肅報紙 善用近似小報作法

  20. 一、內容的強化 台灣大報面對蘋果日報的衝擊,改版的重點: • 擴增影視娛樂版面  2.加強財經版面 • 3.強化地方新聞 4.增加社會新聞的比重 內容強化後的缺點: • 過度偏重娛樂  • 社會新聞等 小報化題材 • 編寫方法日趨煽情 • 「抓狂黑猩猩 嚼爛3歲娃手指」 • 「史溫克被蝗蟲纏身 看來痛苦其實很爽」 • 未將新聞的正確完整列為革新重點

  21. 二、版面的革新 版面設計革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 強化導覽-蘋果和自由分版 A、B、C、D、E、F落 • 強化圖像編輯-放大照片、增加資訊圖表 • 彩色版面增加-自由時報跟進 蘋果

  22. 三、互動的傳播 發行方面 : 結合印刷媒體、廣電媒體、網路媒體和通訊科技,更容易接受新聞訊息 互動方面: 1.讓記者擁有自己的網誌,發表內幕消息、漏網新聞、 透露工作動態,增加與讀者的互動 2.開闢民眾網誌專區,把所知、關心的事情報導出來 ,增加讀者參與感、也豐富報紙內容

  23. 結語 • 報紙作為大眾媒體,必須用讀者所能接受的方式報導新聞 • 調整的中心思想應該在於「如何服務新世代讀者」,而不是「如何小報化」 • 適度學習小報新聞活潑化、版面生動化的創意作法,避免過度煽情、八卦、瑣碎

  24. 新聞價值 八個常用的判斷標準: 1.影響性:影響的人越多 價值越高 2.顯著性:主角越有名 價值越高 3.異常性:事情越奇特 價值越高 4.衝突性:衝突越大 價值越高 5.時效性:報導越快 價值越高 6.接近性:事發地點越近、關係越親 價值越高 7.實用性:越是實用 價值越高 8.人情趣味:越能彰顯人性 價值越高 一則新聞可能具有一項或數項因素,具備越多要素的新聞價值越高

  25. 三.新聞強調真實性,卻常有錯誤和偏差 新聞報導首重正確,實際上卻常出錯 • 客觀錯誤:如寫錯人名、地名、時間 • 主觀錯誤:如遺漏要點、以偏蓋全、誇大渲染 除了真假分明的事件外,新聞報導中還存在真實發生的假事件(pseudo-event) 假事件是指:「經過設計而刻意製造出來的新聞;如不經過設計,則可能不會發生的事件」

  26. 廟會 影像與意涵 宗教傳播

  27. 四.新聞強調客觀,卻反應老闆的立場 以老闆為核心的媒體組織,必須反應老闆的立場和利害關係,使得媒體的內容難以客觀 五.新聞強調精確,卻埋藏記者的暗碼 選擇用模糊的筆法、迂迴的手段來暗示老闆和黑道的壓力而不便寫明真相,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 暗碼型 • 否認型 • 互補型 • 誘敵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