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607 Views
第二章 教育技术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2.1 研究课题的选择.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研究选题的意义与原则. 研究课题: 即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选题: 即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一)意义 1、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2、研究课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水平和价值。 3、研究课题影响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选题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E N D
2.1 研究课题的选择 •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研究选题的意义与原则 • 研究课题:即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 研究选题:即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 (一)意义 • 1、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 2、研究课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水平和价值。 • 3、研究课题影响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选题原则 • 1、需要性原则 • 2、创造性原则 • 3、科学性原则 • 4、针对性原则 • 5、可行性原则
二、研究课题的类型与来源 • (一)类型 • 1、理论性课题:主要包括那些以研究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影响因素间的本质联系,探索新的领域等为基本任务的课题。 • 2、应用性课题:主要包括那些为基础理论寻找各种实际应用的可能性途径的课题,是以改造或直接改变教育现象和过程为主要目的。
(二)课题来源 • 1、社会发展需要 • 2、经验向理论转化的需要 • 3、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需要 • 4、研究过程中的偶然发现 • 5、理论自身发展 • 6、其它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 • 7、导师指定
三、研究选题的过程 • 1、初步选出研究课题 • 2、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历史、现状、必要性、可行性、方法 • 3、将选题具体化: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 • 4、撰写选题报告:即对课题的目的、意义、现有研究进展状况、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对象、范围、技术、方法、进度安排、人员分工和经费使用等进行说明和论证。 • 5、征求意见,修改确定
四、研究课题的陈述 • (一)陈述的形式 • 1、叙述式:如“A与B……” • “关于某某的研究” • 2、问题式
(二)陈述的要求 • 总要求:明确、具体 • 1、应指明研究的关键因素(即变量),以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 • 2、应具有可答性 • 3、要客观
课堂讨论 • 讨论以下几个课题的选择与陈述的恰当性: • 浅议教育技术 • 媒体使用行为与学习效率 • 中日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较研究 • 21世纪全球教育技术新走向 • 关于教育技术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研究变量的类型 (一)研究变量 1、常量:指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2、变量:即研究变量,指一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体现出不同价值的特征或条件,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或测量的可以变化的诸因素。 按性质分为分类变量(类别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四种。
(二)研究变量的分类(按作用) • 1、自变量(X) • (1)定义: 自变量,即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作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 (2)特征:其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其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操纵控制; 其变化是受计划安排、呈系统性变化的 • (3)自变数:自变量的一系列的变化值,即取值 • (4)自变量水平数:自变量可变化的值的个数 • 多为分类变量和等级变量。
2、因变量 • (1)定义: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需要观测的变化因素。 • (2)特征: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 • 有待观察或测量; • 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 (3)因变数:因变量的取值 • 多为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3、干扰变量 • 除自变量外,另外一些引起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使得研究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释,称为干扰变量。主观、客观因素均有 • 4、另外的变量 • (1)有机变量:表示研究中个体先天特征的变量。不能随机分配。有时可以作为自变量加以控制,此时成为控制变量。 • (2)控制变量:不起主要作用的次要自变量,其效果可由研究者控制。
二、操作性定义 • 1、定义:操作性定义,简称操作定义,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变量的描述。 • 2、作用 • (1)使抽象的变量定义具体化、可操作化; • (2)可使研究重复,提高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 • (3)帮助建立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 • 3、要求:具体、可操作(可观测)
三、教育技术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 (一)自变量的类型 1、媒体刺激条件 2、教师对媒体的操作行为 3、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 4、研究对象的团体特征 5、教学环境状态 6、教学组织状态
(二)因变量的类型 1、即时行为反应 2、个体状态变化 3、群体状态变化 4、态度倾向等级 5、学习行为变化
一、定义与特征 • (一)定义 • 研究假设:简称假设,是对问题的答案、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 • 判断其是否正确,叫检验假设,其结果不是支持假设就是否定假设。 • 科学研究,就是验证假设的过程。
(二)特征 1、具有推测的性质 2、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3、是人们认识并接近客观事实的方式
(三)假设的种类与形式 • 1、种类 • (1)实质性假设(即研究假设) • (2)统计假设 包括零假设 • 另外,任何一个假设都有一个选择性假设(即备择假设) • 2、形式 • (1)定向假设 定量研究中多采用 • (2)非定向假设 定性研究中多采用
二、研究假设的陈述 • (一)陈述要求 • 1、要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 2、要有科学依据 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 • 3、应是可检验的 • 4、应简洁明了
(一)假设的基本成分 • 1、研究课题的限制性条件(C) • 2、研究的自变量(A) • 3、研究的因变量(B)
(二)假设的表述方式 • 1、存在式表述(描述型假设): • “在C的条件下,A具有B的性质” • 2、条件式表述: • “在C的条件下,如果有A,则有B” • 3、差异式表述: • “在C的条件下,A和B之间存在差异” • 4、函数式表述: • “在C的条件下,随着A的改变,B将作某某方式的变化” • 举例:教材第30-31页
三、假设的来源 • 1、直接从问题的陈述中产生 • 2、从研究文献中产生 • 3、从实地研究的事例中产生 • 4、从资料的搜集中产生 • 四、假设的提出方法 • 1、演绎法:从现有理论推导得出 • 2、归纳法:从大量同类现象中概括得出
作业与思考题: 1、教材第45页“练习与思考” 2、选择一个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课题,写出课题名称、研究变量、操作性定义和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