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199 Views
新闻敏感记者 --- 范敬宜. 记者简介. 范敬宜( 1931—2010 ), 江苏 省 苏州 市人。为 范仲淹 的 28 世孙,自幼对诗书画都很敏悟。学生时受过当时 文史哲 方面杰出学者的熏陶,师从 吴门 画派的杰出名家 樊伯炎 ,深得吴门真传。 1949 年毕业于 无锡 国学专修学校, 1951 年 毕业于 上海圣约翰大学 中文系。 1978 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精于诗书画,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2010 年 11 月 13 日 13 时 42 分,因病在 北京 医院去世,享年 79 岁。. 。.
E N D
记者简介 • 范敬宜(1931—2010),江苏省苏州市人。为范仲淹的28世孙,自幼对诗书画都很敏悟。学生时受过当时文史哲方面杰出学者的熏陶,师从吴门画派的杰出名家樊伯炎,深得吴门真传。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精于诗书画,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2010年11月13日13时42分,因病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9岁。
。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一次下乡,住在公社的办公室里,这个晚上一点动静也没有,什么事也没发生。可是范敬宜敏感地从“什么事都没发生”的事实背后发现了重大的新闻,写出了新闻名篇:《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 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 范敬宜的新闻敏感
《总编辑手记》 《敬宜笔记》 《敬宜笔记续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 《范敬宜文集》 《敬宜笔记》: 当代“世说新语” 季羡林评价:真实,真切,真诚,真挚。 《范敬宜文集》: 汲取到新闻写作的灵感与养分,体味老一代新闻人近六十年的人生感悟。 范敬宜著作
范敬宜语录---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诲 •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社会责任感是永远不能改变和丢弃的。 • 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 。 • 当代媒体的浮躁是因为缺少文化。因为文化缺失,就只能靠炒、造、搞来“制作”新闻,这已经超出了道德的底线。 • 今天的年轻新闻工作者应该继承哪些传统?最重要的一条是实事求是。 • 人不求全,求全则天下无可用之材;文不求同,求同则天下无可读之章。
文革时期,全家下放到辽西最贫困的农村。“就是在那些年,我才真正沉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了解了中国的国情、民情,特别是中国的农村。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做的新闻工作,就觉得太浅薄了。我这才真正意识到,离基层越近,也就离真理越近。”文革时期,全家下放到辽西最贫困的农村。“就是在那些年,我才真正沉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了解了中国的国情、民情,特别是中国的农村。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做的新闻工作,就觉得太浅薄了。我这才真正意识到,离基层越近,也就离真理越近。” 范敬宜在农村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学会说话” • 他印象很深的一篇人物通讯,一开头就说:“他,在父母面前不是好儿子;在妻子面前不是好丈夫;在儿女面前不是好爸爸;可是,他在工作中确实是万人称赞的好党员、好干部”; • “这种对先进人物的描写,究竟是美化呢,还是丑化呢?”范老反问。 • 作为新闻工作者中的资深前辈,范老经常提醒编辑、记者们要“学会说话”。
范敬宜告诉记者 • 要用心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 实际上,只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好的题材就在你的身边。 • 新闻工作者最大的本领是判断 。
范敬宜的新闻情怀 • 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永诀了他毕生挚爱的新闻纸,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报人生前曾说:“ 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有新闻后辈留言:“您已写入新闻史,今天不需要通稿。”
谢 谢 周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