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1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 物理①、物理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 物理①、物理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 2010.7.24. (一)内容结构概况. 一、总的结构. 8. 第 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 功 ; 功率 ; 动能 ; 动能定理 ; 势能 ; 机械能守恒. 新教科书. 原教科书. 2. 第 章 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速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匀变速运动的 v-t 、 x-t 、 x-v 关系;自由落体运动.

ly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 物理①、物理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2010.7.24

  2. (一)内容结构概况

  3. 一、总的结构

  4. 8 第 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 功;功率;动能;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守恒 新教科书 原教科书 2 第 章 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速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匀变速运动的v-t、x-t、x-v关系;自由落体运动 1 第 章 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三章 相互作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3 第 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超重与失重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共点力的平衡;超重与失重 4 第 章 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的平衡;力矩的平衡 5 第五章 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第 章 曲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6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 章 万有引力定律 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第七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 功;功率;动能;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守恒

  5. 二、跟现行教材内容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1.减少了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知识点,其余知识没有大的增、减变化。 2.“动量”的知识放在选修 3-5 模块中 3.章目作了小调整:●运动学放在最前面 ●运动学拆成了两章

  6. (二)物理①教材分析 和教学建议

  7. 一、第一章 、第二章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8. 第二章 机械运动 一、机械运动 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五、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七、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八、自由落体运动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原 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按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把运动学拆成两章 ●强化了关于坐标系的教学 ●从学习位移开始,逐步渗透“矢量”的知识 ●从研究的角度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放慢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步伐(四节课文) ●强化了速度图象的教学(位移图象有所削弱) ●通过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介绍,强化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9. 一、第一章、第二章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对具体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强化坐标系的学习,规范有关矢量问题的解题思路

  10. 设立“坐标与坐标变化量”小标题,介绍计算坐标变化量的关系式:Δx = x2- x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通过定量描述物体位置,介绍直线坐标系。 通过坐标系讲解位移(坐标变化量)。设问:xA=3m,xB=-2m,Δx=?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 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11. 设立“坐标与坐标变化量”小标题,介绍计算坐标变化量的关系式:Δx = x2- x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通过定量描述物体位置,介绍直线坐标系。 通过坐标系讲解位移(坐标变化量)。设问:xA=3m,xB=-2m,Δx=?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解答匀减速运动的例题,根据坐标轴正方向确定v、a 的正负号。 解答匀加速运动的例题,根据坐标轴正方向确定x、a 的正负号。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 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12. 设立“坐标与坐标变化量”小标题,介绍计算坐标变化量的关系式:Δx = x2- x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通过定量描述物体位置,介绍直线坐标系。 通过坐标系讲解位移(坐标变化量)。设问:xA=3m,xB=-2m,Δx=?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解答匀减速运动的例题,根据坐标轴正方向确定v、a 的正负号。 解答匀减速运动问题,根据坐标轴方向确定x、a 、v正负号。 解答匀加速运动的例题,根据坐标轴正方向确定x、a 的正负号。 求以10m/s竖直上抛0.6s、1.6s后物体的位置。根据坐标轴方向确定各矢量的正负。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 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13. 一、第一章、第二章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对具体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强化坐标系的学习,规范有关矢量问题的解题思路 ●逐步渗透,不断加深对矢量的理解

  14. (P13)“时间和位移”:第一次出现矢量。正文中只要求知道矢量有方向(P13)“时间和位移”:第一次出现矢量。正文中只要求知道矢量有方向 (P13)“时间和位移”:让学生以位移为例“思考与讨论”,领悟矢量相加的方法,正文不出现结论,练习题也不作要求。 (P62)“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二力合成的方法,得出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P65)“力的分解”:概括矢量相加法则;总结出矢量的科学定义 (P76)“牛顿第二定律”:例题中灵活处理矢量问题(正交分解) (P66)“说一说”:通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速度变化,深化矢量计算法则 物理②“向心加速度”: “做一做”中求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深化矢量概念。 新教科书关于矢量的教学线索

  15. 一、第一章、第二章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对具体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3.教学(片断)示例

  16. 提出问题 不同重同时 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得一定快? 实验探讨:学生活动 同重不同时 分析:重物体不一定下落快 学生猜想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 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 演示:牛顿管实验 定义: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总结 演示:光电门自动收集数据 演示:计算机绘制s-t 2图像 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规律? 分析图象,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研读各城市重力加速度表 估算3秒内下落的位移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探究性游戏——人的反应时间测定 知识线索 教学活动设计 返回

  17. 《自由落体运动》观摩课 现场实录 “测人的反应时间”教学片断

  18. “测人的反应时间”的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做下落书签的游戏 引入 “人的反应灵敏度” 激发学习积极性,为“反应时间”概念过渡 让学生创造,而不是教师讲授 启发学生:能否设计一个 测量“人的反应时间”的装置? 激发好奇心、求知欲,为下面伏笔 老师用一个“神秘”尺子很快 就测出了两个学生的反应时间 启发学生进行 s - t转换,水到渠成 问:尺子的奥秘是什么? 建议:做一个“人的反应速度跟踪测量”的专题研究课题 引导物理联系生活,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

  19. 二、第三章 相互作用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0. 第一章 力 一、力 二、重力 三、弹力 四、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新 原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 ●全章结构基本上跟现行教材相同 ●新教材在弹力一节中,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内容和F-x图象,但没有安排学生实验。 ●原教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新教材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强调了矢量相加的法则,在“力的分解”一节中设立小标题,并对矢量做出更明确的定义。

  21. 二、第三章 相互作用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具体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力的分解

  22. T 面对学生的困惑,老师难以讲清的以下问题 教师:如右图,悬吊的球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拉绳子,二是压墙。因此可以把重力按效果分解为 T 和 N 。 学生:分力和合力是指同一物体上两次受力的的等效替换,但T、N 和 G 并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别的物体所受的力吗?G 是引力、T 和 N 是弹力,一个引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弹力吗? 老师: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重力 G 分解为两个分重力(图中黄色的分力),沿水平方向的分重力产生压墙的效果,沿绳子方向的重力产生拉绳子的效果。如果这样去认识,G 和它的两个分力既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也是同种性质的力。 N G 学生:平时,如果给球施加一个沿T方向的拉力,球对墙的压力将减小,为什么重力沿绳子方向的分力不会减小墙的压力? 老师:…… 。

  23. 1. 目标要点 《力的分解》的教学目标设计 ●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 ●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 (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 2. 设计上述目标的思考 ●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 ●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理,使解题思维更规范。 3. 2010年版对“力的分解”的进一步修订 2010版力的分解

  24. 三、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5.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三、牛顿第二定律 四、牛顿第三定律 五、牛顿定律的应用 六、超重和失重*七、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八、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新 原 ●新教材重视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惯性定律——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实验的写法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统一的实验要求跟多种参考方案相结合)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的内容和现行教材的“牛顿定律的应用” 相同,“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包括三个方面:①共点力的平衡;②超重和失重;③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26. 三、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具体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7.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统一、基本的实验要求和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相结合,这是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对待物理实验(学生实验)的基本原则。

  28.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基本的实验要求 (1)实验思路和数据分析

  29.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基本的实验要求 (1)实验思路和数据分析 ●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作 a-F图象 ●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1/m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30.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基本的实验要求 (1)实验思路和数据分析 ①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作 a-F图象 ②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1/m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①怎样测量(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比较相同时间的位移之比 ●测量x、t(打点计时器) ②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F F 是合外力,有多种提供和测量的方法 2.多种实验方法

  31. 参考案例三

  32. 砝码重力不等于线的拉力 (砝码具有竖直加速度) 测量合力 线的拉力不等于小车所受合力 (以砝码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合力会有误差)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小车受摩擦力) 测位移、测时间 (打点计时器) 测量加速度 相同时间,对比位移 (用夹子夹线) N T f v mg 参考案例四

  33. 参考案例五 斜面长度相等,其斜面高度之比等于斜面倾角正弦之比。由此可以计算两小球合力之比(忽略摩擦)。

  34.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基本的实验要求 (1)实验思路和数据分析 ①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作 a-F图象 ②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1/m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①怎样测量(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比较相同时间的位移之比 ●测量x、t(打点计时器) ②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F F 是合外力,有多种提供和测量的方法 2.多种实验方法 3.怎样由实验得出结论 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这样的结论才能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35. 三、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具体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牛顿第三定律

  36.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

  37.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 无悬念、漫不经心。 (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 (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 ——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 △“知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过程”:“等效代替”方法的应用。 引发学生进行质疑; △“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 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38. (三)物理②教材分析 和教学建议

  39. 一、第五章 曲线运动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40. 第六章 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平抛运动3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4 圆周运动 5 向心加速度 6 向心力 7 生活中的向心力 第八章 机械能 一、曲线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平抛物体的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 五、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 六、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七、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新 原 ●新教材大体继承了原教材“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线索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原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力,再学习向心加速度;新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再学习向心力。

  41. 一、第五章 曲线运动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对具体教材的分析 (1)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过程: 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42. B A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 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43. B A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