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79 Views
第九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一节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二节 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土壤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的分类 土壤质量的概念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 退化类型. 亚类. 符号. 退化类型. 亚类. 符号. 水蚀( W).
E N D
第九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一节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二节 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土壤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 土壤退化的概念 • 土壤退化的分类 • 土壤质量的概念 •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
退化类型 亚类 符号 退化类型 亚类 符号 水蚀(W) 表土剥蚀 Wt 化学性质恶化(C) 养分/有机质损失 Cn 地体变形/块体运动 Wd 盐渍化 Cs 异位效应 Wo 酸化 Ca 水库淤积 Wor 污染 Cp 洪水泛滥 Wof 酸性硫酸盐土壤 Ct 珊瑚礁与海藻破坏 Woc 富营养化 Ce 风蚀(E) 表土剥蚀 Et 物理性质恶化(P) 压实、密闭与结壳 Pc 地体变形 Ed 淹水潜育化 Pw 异位效应/沙尘 Eo 地下水位下降 Pa 有机土沉降 Ps 采矿、城市化等其它活动 Po 生物活性退化(B) FAO和GLASOD使用的土壤退化类型、亚类和相应符号
退化类型(1级) 亚类(2级) A土壤侵蚀 A1水蚀 A2冻融侵蚀 A3重力侵蚀 B土壤沙化 B1悬移风蚀 B2推移风蚀 C土壤盐化 C1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C2碱化 D土壤污染 D1无机物(包括重金属和盐碱类)污染 D2农药污染 D3有机废物(工业及生物废弃物中生物易降解有机毒物)污染 D4化学肥料污染 D5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 D6放射性物质污染 D7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 E土壤性质恶化 E1土壤板结 E2土壤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 E3土壤酸化 E4土壤养分亏缺 F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中国土壤退化分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退化类型 亚类 退化程度(106hm2) 可忽略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度 水蚀 表土剥蚀(Wt) 15.8 105.9 44.9 3.8 0.2 地体变形(Wd) 0.5 7.9 5.9 24.0 - 异位效应(Wo) 0.2 0.2 0.2 - - 风蚀 表土剥蚀(Et) 1.7 65.9 2.5 + + 地体变形(Ed) + 7.2 5.5 57.9 - 异位效应(Eo) + 2.0 6.5 0.2 - 化学性质 恶化 肥力下降(Cn) 32.4 31.7 4.8 - - 盐渍化(Cs) 0.5 6.8 2.6 - - 营养障碍(Ct) - + - - - 物理性质 恶化 干旱化(Pa) - 23.7 - - - 压实和结壳(Pc/Pk) - 0.5 - - - 淹水潜育化(Pw) 3.8 - - - - 退化总面积 所有类型 55.0 251.9 72.9 86.0 0.25 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退化程度以及分布面积 注:(-) 不显著;(+) 1~10万hm2;计算总面积时假定 (+) 相当于5万hm2。
土壤质量 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美国土壤学会(1995):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
土壤质量评价 • 指标体系 指标的选择原则: 代表性、灵敏性、通用性、经济性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 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 • 物理指标:质地、结构、含水量、孔隙度等 • 化学指标:C/N/P/K、CEC、pH、BS等 • 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种类/数量、生物量、酶活性 土壤质量与土壤肥力?
第二节 土壤污染与防治 • 土壤污染的概念 •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 土壤污染的特点 • 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的概念 当排入土壤的废物数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就发生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明显标志是土壤生产力下降。 判断方法:生物-土壤系统法、化学法、 背景值法和土壤污染指数法。
污染物种类 主 要 来 源 无 机 污 染 物 重 金 属 汞(Hg) 氯碱工业、含汞农药、汞化物生产、仪器仪表工业 镉(Cd) 冶炼、电镀、染料等工业、肥料杂质 铜(Cu) 冶炼、铜制品生产、含铜农药 锌(Zn) 冶炼、镀锌、人造纤维、纺织工业、含锌农药、磷肥 铬(Cr) 冶炼、电镀、制革、印染等工业 铅(Pb) 颜料、冶炼等工业、农药、汽车排气 镍(Ni) 冶炼、电镀、炼油、染料等工业 非金属 砷(As)* 硫酸、化肥、农药、医药、玻璃等工业 硒(Se) 电子、电器、油漆、墨水等工业 氟(F) 冶炼、磷酸和磷肥、氟硅酸钠等工业 放射 元素 铯(Cs137) 原子能、核工业、同位素生产、核爆炸 锶(Sr90) 原子能、核工业、同位素生产、核爆炸 其他 酸、碱、盐 化工、机械、电镀、酸雨、造纸、纤维等工业 过量营养元素 化肥、生活废水、食品加工、制革等废水 有 机 污 染 物 有机农药 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酚类 炼焦、炼油、石油化工、化肥、农药等工业 氰化物 电镀、冶金、印染等工业 石油 油田、炼油、输油管道漏油 3,4-苯并芘 炼焦、炼油等工业 有机性洗涤剂 机械工业、城市污水 一般有机物 城市污水、食品、屠宰工业、大棚、地膜所用塑料薄膜、废塑料制品 有害微生物 城市污水、医院污水、厩肥
重金属 汞、镉、铜、锌、铬、铅、镍、砷 来源:采矿、冶炼、污灌、污泥、施肥、大气沉降 北方:污灌;南方:淤泥施用、采矿和冶炼 • 农药 • 固体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有害有毒固体废物和无毒无害固体废物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土壤的净化能力是指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成为无毒物质;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转化为其它物质,被土壤牢固吸附,不被植物利用。 • 多相的疏松多孔体系 • 带电荷胶体体系,可进行吸附和离子交换反应 • 天然络合—螯合物质体系 • 氧化还原体系 • 生物体系
土壤污染的特点 • 隐蔽性和滞后性 • 累积性 • 不可逆转性 • 难以治理
土壤污染的防治 • “防重于治” • 实行污染总量控制:清洁生产 • 土壤污染治理方法 原位(in situ)或异位(ex situ)物理/工程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植物固定/挥发/吸收) 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植物和菌根修复
第三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 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 •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 • 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 • 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我国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的大致对应关系)我国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的大致对应关系)
二、1995年的土壤分类 1.特点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 充分体现我国的特色,提出了人为土纲等; 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诊断层 (1)诊断层(33个)-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分为: 诊断表层-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如有机质表层,人为表层等。 诊断表下层-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下层形成的具诊断意义的土层。如粘化层,漂白层。
诊断特性 (2)诊断特性-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盐基饱和度、铁质特性、石灰性等。
2.分类原则 采用多级分类制,有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等。 (1)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共14个土纲,灰土纲,火山灰土纲,铁铝土纲,变性土纲,干旱土纲,盐成土纲,潜育土纲,均腐土纲,富铁土纲 ,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
(2)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如雏形土纲,根据水分状况又分为:潮湿、干润、湿润、常湿。(2)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如雏形土纲,根据水分状况又分为:潮湿、干润、湿润、常湿。 (3)土类-亚纲的续分,土类类别多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来划分。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来划分。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
3.命名原则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彻底改变了土壤命名。采用分段连续命名,也就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一段。名称结构以土纲为基础,在它的前面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性质的术语,分别构成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
性质术语尽量限制为2个汉字。土纲名称都是世界上常用的名称,一般为3个字。这样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字,亚纲为5个字,土类为7个字,亚类为9个字。 红壤有一部分属于富铁土纲、湿润富铁土亚纲、富铝湿润富铁土或简育湿润富铁土; 棕壤相当于雏形土纲、湿润雏形土亚纲、简育富铁土类。
第四节 土壤的分布 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这是由前苏联B.B.道库恰耶夫指出的。 地带性分布是指在大陆广阔平原的土壤上,在形成历史基本相同、成土母质相似的情况下,成土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的作用明显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明显的土壤类型更替和气候带的更替同时出现。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1.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 气候带 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 热带 季雨林或雨林 砖红壤 南亚热带 热带季雨林 赤红攘 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红壤、黄壤 北亚热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黄棕壤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棕壤、褐土 温带 针阔混交林 暗棕壤 寒温带 针叶林 寒棕壤
2.经度地带性 指土壤随经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的内陆地区表现的非常强烈; 从东向西分布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在山地,由于海拔增加,温度降低,湿度增加,植被也发生变化。因此,土壤类型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在河北雾灵山(500-2100米): 土壤垂直带谱为 600米以下为褐土; 600-9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 900-1600米为山地棕壤; 1600-2000米为山地暗棕壤; 2000-2050米为山地草甸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