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k likes | 4.86k Views
农业经济学.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 当前农业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 教学方法 ——“ 讲一、学二、考三 ” 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课程性质 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研究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 课程地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一). “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
E N D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 • 当前农业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 • 教学方法——“讲一、学二、考三” • 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 课程性质 • 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研究 •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 • 课程地位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一)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 )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二) •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当前农业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 • 新农村建设 • 建设现代农业 • 提高农民收入 •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 农地使用权流转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并推广 •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 农产品供求均衡 • 农业产业化经营
教学方法:“讲一、学二、考三” • “讲一”:精讲 • “学二”:博学 • “考三”:宽考
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 • 课程学习教材 • 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7月 • 参考教材 • 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 李秉龙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经典著作 • [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 • [日]速水佑茨朗, [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美]约翰.梅勒:《农业经济发展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期刊与年鉴 • 期刊 •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 《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 • 《农业经济学》 • 年鉴 • 《中国农业年鉴》(历年) • 《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第一章 总论 重点 • 西方和中国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要点 •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起源:古希腊和罗马 • 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 • 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 • 从一般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 • 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 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进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 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展开各种比较研究工作 • 农业经济学科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问题一向为人们所重视(见图1-1都江堰水利工程) •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引入了西方的经济学说和农业经济学理论 • 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开始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广泛研究,但由于“左”的影响,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受阻 •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正处在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之中
第二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要点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 • 农业经济 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 农业经济学 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 见图1-2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 雷海章主编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共分5篇20章。 • 章序及学时分配(见下页)
总论 (4学时) 农业 农村 农民 (6学时) 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 (4学时) 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农业资本 (4学时) 农业科学技术 (4学时) 农产品市场供求 (6学时) 农产品市场与贸易 (4学时) 农产品价格与农村消费市场 (6学时)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4学时) 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 (4学时) 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4学时) 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 (4学时)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区域发展 (4学时)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辩证的方法 • 比较与借鉴的方法 • 调查研究 的方法 •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思考题: 简述西方和中国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农业 农村 农民 重点 • 农业的地位和贡献 •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难点 • “三农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农村 第三节 农民 第四节 “三农”问题
第一节 农业Agriculture 要点 •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 农业新概念 • 农业的特征 • 农业的地位 •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 农业问题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称为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 外延:农业包括植物栽培(种植业和林业)和动物饲养(畜牧业和渔业)。有的国家把 “农业前部门”和“农业后部门”也划归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农业就成了一个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组成的产业系统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员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员 • 外向型农业Agriculture for export • 休闲农业Leisure Agriculture • 假日农业Holiday agriculture •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 • 绿色农业Green agriculture •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 •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 • 立体农业Stereo farming
农业的特征 • 本质特征: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 • 一般特征: •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 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 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 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 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农业的地位 •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主要贡献 产品贡献 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 外汇贡献 农业的“新”贡献 生态贡献 安全贡献 政治贡献 文化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业问题 • 农业结构调整 •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 农业产业化经营 • 农产品加工业 •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农业的投入和支持 • 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 农产品流通 •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思考题: 一、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 二、谈谈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区别?
第二节 农村Rural 要点 • 农村的界定 •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 •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农村问题
农村的界定 • 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的概念,泛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
对农村统计口径的界定 • 美国:凡人口在2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50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 • 欧洲:一般以居住地在2000人以下者为农村。 • 我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统计指标“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
正确理解农村的科学内涵 • 农村是一个地域范围 • 农村的形成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 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系统。 • 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 • 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 • 农业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我国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提出 • 刘易斯对博克的理论的发展 • 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的模式进行了修正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提出 • 由荷兰经济学家J.H.博克提出(论文“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以印度尼西亚为例”)
刘易斯对博克的理论的发展 • 刘易斯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一般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效率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效率比较高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由于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把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只会促进工业的发展而不会影响农业。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积累,扩大现代工业部门。 • ——《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的模式进行了修正 • 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对农业总产量没有影响 • 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低于工业工资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对农业总产量有影响,但能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 • 第三阶段:前两部分劳动力流出后留下来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工业工资,要吸引这部分劳动力流到工业部门,必须支付比不变制度工资水平高的报酬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这四项指标表明,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阶段。
农村经济 •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农村中一、二、三次产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 • 农村经济是在农村综合体内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内容和方式、作用的总和 • 中国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农村问题 • 统筹城乡发展 • 小城镇建设 • 县域经济 • 乡村债务化解 •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农村结构调整 • 农村金融 • 农家饭
第三节 农民 要点 • peasants与farmers的区分 • 农民的特征 • 农民问题及其演化 •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