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福利经济学导论

福利经济学导论. 福利经济学既可以看作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学习过福利经济学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随着西方经济学发展,福利经济学得以产生,有什么必然性? 2 。翻开一本微观经济学的教材,福利经济学部分总是出现在最后,为什么? 3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经济学课程,我们主要要学什么?. 回顾微观经济学的框架. 需求与供给理论 偏好与效用 厂商生产与成本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 不完全信息与激励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帕累托最优 外部性与公共品

lyn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福利经济学导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福利经济学导论

  2. 福利经济学既可以看作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福利经济学既可以看作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学习过福利经济学定理: •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3. 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 1。随着西方经济学发展,福利经济学得以产生,有什么必然性? • 2。翻开一本微观经济学的教材,福利经济学部分总是出现在最后,为什么? • 3。这是一门什么样的经济学课程,我们主要要学什么?

  4. 回顾微观经济学的框架 • 需求与供给理论 • 偏好与效用 • 厂商生产与成本理论 • 市场结构理论 • 不完全信息与激励理论 • 一般均衡理论 • 帕累托最优 • 外部性与公共品 • 社会福利与社会选择

  5. 第一个问题 • 早期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而且当时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 •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经济学必然涉及到交换和分配,涉及到社会的公平问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或分析框架,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福利经济学就应运而生。

  6. 同时,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提高。同时,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提高。 • 个人福利不仅是指从物质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也指从精神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经济福利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7. 第二个问题 • 现代福利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帕累托最优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 “一般均衡”的存在证明了市场经济确实存在一种平衡状态,并因此而有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之说; • “一般均衡”的存在有力的促进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8. 局部均衡:分析其它条件不变时某种商品供求均衡及其价格决定的方法。局部均衡:分析其它条件不变时某种商品供求均衡及其价格决定的方法。 • 一般均衡: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时,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决定的方法。 • 交换的一般均衡 • 生产的一般均衡 •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9. 交换的一般均衡理论

  10. 第三个问题 • 福利经济学至少需要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 在人们可以对自己的福利状况进行判断的条件下,社会如何判断整体的福利状况? • 社会的整体福利状况的含义是什么?是哪些人的最大福利? • 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是否存在冲突?如果存在冲突会造成哪些经济后果?

  11. 福利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 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2。帕累托最优与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3。经济剩余和社会福利损失。 • 4。旧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 5。新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变革。 帕累托(Pareto), 卡尔多(Kaldor),希克斯(Hicks),西托夫斯基(Scitovsky),阿罗(Arrow),黄有光。 • 6。社会选择理论与社会福利函数。

  12. 7。投票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理。 • 8。次优理论和补偿原理。 • 9。现代社会福利函数的发展及对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挑战。 • 10。公平与效率的替代。 • 11。阿马蒂亚·森(Sen)的福利思想及贡献。 • 12。黄有光的福利思想及贡献。 • 13。非福利主义的兴起和森黄之争。 • 14。公平与正义理论。

  13. 15。北欧与其他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 • 16。对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社会平等、社会保障制度、GDP与社会福利等问题的思考。

  14. 课程的定位和意义 • 主要介绍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福利分析的方法等等。 • 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以及经济资源配置的价值判断问题,其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 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不仅是财政学、成本收益分析等应用经济学的基础,而且也是政府制定诸如国际贸易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福利政策的基础。贯穿于微观经济领域和宏观经济领域之中。

  15. 参考教材 • 庇古 《福利经济学》 • 厉以宁《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 • 阿罗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 阿马蒂亚·森《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 黄有光《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 • 钱宁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 姚明霞 《福利经济学》

  16.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 哲学基石:功利主义伦理理论。 • 经济学基础:边际效用理论。

  17. 哲学基础 • 19世纪20年代,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的需要,哲学中的一个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 • 耶利米·边沁(当时英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宣扬资产阶级的道德哲学和政治思想,他认为,人们的理性活动是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如果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那就会实现公共利益,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他把道德归结为快乐和痛苦的计算,他把这称为“效用原则”。在边沁之后詹姆斯·穆勒等人发展了他的观点,形成了主流的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和浓烈的伦理意蕴。

  18. 经济学基础 • 边际效用理论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边际理论,发动了所谓“边际革命”,由此形成了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派,即边际效用学派。

  19. 在这些哲学思潮和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下,急需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英国经济学家汉内曾写道:“英国的社会问题——庞大的财富和大众贫困的对比非常严重,并且由于世界大战而变得尖锐起来。因此有些思想家以建立社会福利的一种标准概念作为目标并导使经济学研究社会政策以接近那种目标的倾向就突出起来了。在这些哲学思潮和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下,急需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英国经济学家汉内曾写道:“英国的社会问题——庞大的财富和大众贫困的对比非常严重,并且由于世界大战而变得尖锐起来。因此有些思想家以建立社会福利的一种标准概念作为目标并导使经济学研究社会政策以接近那种目标的倾向就突出起来了。

  20. 福利经济学诞生 •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现,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与其后发展的福利经济学加以区分,一般称之为“旧福利经济学”。

  21.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 理论基石:基数效用论和不同个体之间效用的可比性。 • 他认为,人们追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使人们得到满足的是物的效用,而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故个人的福利也是可以计量的。这也是他的思想受到攻击的因素之一。

  22. 主要思想: • 庇古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第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在他看来,提高社会福利的最好办法一是发展生产,以增加国民收入;二是国民收入的相对均等。

  23. 政策主张: • 1. 当国民收入分配一定时,国民收入越多,人们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也就越多,人们从中获得的满足也就越大,则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也越大。他认为,财富转移的做法虽然可以缓和贫富之间的矛盾,但如果要彻底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增加社会生产,而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最优配置,就是增加生产的最好办法。 • 2. 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贴穷人。政府可通过征取收入累进税和遗产税等,相对减少富人的货币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福利政策和设施,使穷人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收入。

  24. 在当代经济学家中仍有不少人坚持庇古关于“福利”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诺得豪斯(William.D.Nordhause)和托宾(J.Tobin)在当代经济学家中仍有不少人坚持庇古关于“福利”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诺得豪斯(William.D.Nordhause)和托宾(J.Tobin)

  25. 但是,怎么能够取得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这也成了当时福利经济学面对的一大难题。但是,怎么能够取得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这也成了当时福利经济学面对的一大难题。 • 也正是在努力解决这样的难题过程中,福利经济学家对19世纪末的经济学家帕累托的理论重新重视起来,他们发现帕累托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从而将其理论纳入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之中,由此出现了新福利经济学。

  26. 新福利经济学的诞生 •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共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罗宾斯。他在1932年出版的《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中,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27. 基数效用论 • 首先,罗宾斯否认个人间效用比较的可能性。他说:“没有办法能够检查出,在和B比较以后,A的满足的大小。……内心省察不能使A衡量B的心理活动,也不能使B衡量A的心理活动。因此,没有办法对不同人的满足加以比较”。

  28. 规范经济学还是实证经济学 • 罗宾斯认为,既然个人间的效用比较是一种主观评价,是不科学的,因此凡是从事研究“应该是什么”的经济政策问题的福利经济学都是主观评价,这和研究“是什么”的实证经济学应当加以区分。也就是说,罗宾斯主张经济学家研究“是”与“否”的问题,而不要涉及“应当”与“不应当”的问题。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有价值判断,引发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论战。

  29. 新旧福利经济学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 旧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论为理论基石;主张福利经济学应该是一门规范经济学;更加关心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公平。 • 新福利经济学:以序数效用论为理论基石,主张福利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实证经济学;更加关心效率。

  30. 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帕累托最优、埃奇沃思方盒。 • 在新福利经济学家看来,个人是自己福利的最佳判断者,个人福利的总和构成全部社会福利。

  31. 一种理想境界:帕累托最优 他曾说:“让我们考虑任何一个特定的状态 ,并且假定在适合所包括的关系方面做一很 小变动,如果这样做以后,每一个人的福利 都增进了,显然新的状态对每一个人就更有 利;相反,如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减少了,则 新的状态对于每一个人就没有利。但是,另 一方面,如果这种小变动使一些人福利增进 ,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那么对于整个社会 来说,就不能认为这种改变是有利的。

  32. 帕累托理论中的这种最优状态后来成了经济学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帕累托最优也成为实证经济学家衡量社会效率最常用的指标。帕累托理论被人们看作是摆脱旧福利经济学理论困境的希望所在,这是因为,帕累托最优原则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社会资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且排除了对个人之间效用的比较,也不需把个人的效用转化为统一的社会效用。 • 与帕累托最优相联系的还有帕累托改进,它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33.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我们有: 如果完全竞争市场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则完全竞争市场所实现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这一结论也称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34.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 只要偏好是呈现凸形的,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可以通过适当地选定的收入分配方案,由竞争性市场均衡机制加以实现。

  35. 社会福利函数的构造 • 伯格森-萨缪尔森认为:个人福利是评价社会福利的唯一标准。福利经济学不仅要以帕累托最优为原则,而且不应避免价值判断或者伦理判断。个人福利加总起来就构成社会福利。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只能通过帕累托改进实现。

  36. 个人福利如何衡量: • 借助序数效用论的个人偏好的排序。即: • 个人的偏好选择决定了个人的福利最大化,个人的偏好选择的加总最终决定了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增减情况。 • 伯格森-萨缪尔森认为可以通过投票程序来加总个人偏好。

  37. 阿罗不可能定理 • 斯坦福大学的阿罗(K. Arrow)教授在对社会福利函数进行研究后在其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指出: 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某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化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任何寻找福利函数的具体形式的努力是徒劳的。

  38. 一个简单的例子 • 社会成员:a,b,c,可供选择的(社会)状态:才能,容貌,财富不同成员对(社会)状态的排序:a:才能,容貌,财富b:容貌,财富,才能c:财富,才能,容貌1. 根据a和c的偏好:"才能"胜于"容貌"; • 大多数人认为"才能"胜于"容貌";2. 根据a和b的偏好:"容貌"胜于"财富"; • 大多数人认为"容貌"胜于"财富";3. 根据b和c的偏好:"财富"胜于"才能". • 大多数人认为“财富”胜于“才能”。

  39.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当社会所有成员偏好为已知时,不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当社会所有成员偏好为已知时,不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

  40. 不可能定理带来的影响 •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一经问世便对当时的政治哲学和福利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意味着西方福利经济学试图根据个人偏好推导社会偏好的努力是无用的。 • 几年内甚至有上百篇文章对他的定理进行驳斥。

  41. 事实上,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经受住了所有技术上的批评,其基本理论没有受到重大挑战。“只要这些反对者坚持阿罗的基本框架,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努力都只不过是遇到了一些新的困惑而已。”(Jha,1998,p51)这些困惑包括肯普-黄不可能性定理、森关于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定理等。事实上,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经受住了所有技术上的批评,其基本理论没有受到重大挑战。“只要这些反对者坚持阿罗的基本框架,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努力都只不过是遇到了一些新的困惑而已。”(Jha,1998,p51)这些困惑包括肯普-黄不可能性定理、森关于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定理等。

  42. 不可能定理的意义 • 不可能性定理使福利经济学最终认识到,新福利经济学存在严重的缺陷:帕累托标准本身忽视社会成员之间存在效用冲突或者利益冲突,如果出现效用冲突,则无法作出判断,无法进行社会排序。因此,福利经济学要发展,就不能再走新福利经济学的老路,就不能再依赖帕累托标准。

  43. 对于不可能定理的应对 • 1.补偿理论的诞生 • 2.次优理论 • 3.森针对对阿罗不可能定理发起的挑战 。 • 森、黄有光等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在涉及人际比较的社会或公共选择等政策性问题时,必须回归基数效用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阿罗不可能定理带来的困境。

  44.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专题) • 1. 欧洲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2. 公平和效率问题。 • 3. 阿玛蒂亚·森的福利经济学研究。 • 4. 黄有光的福利经济学研究。 • 5. 森黄之争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45. 森的贡献 • 1. 森针对阿罗不可能定理发起的挑战。 • 2. 创建了全新的“贫困指数”和“不平等指数”和“福利系数”。 • 3. 指出了福利经济学发展的新的道路:非福利主义。

  46. 黄有光:快乐经济学 • 1. 人均实际收入差距只能解释人际快乐程度差异的2%左右。 • 2. 人在30岁压力最大时自杀,最不合算,因为此后人的快乐程度会不断增加。 • 3. 福利经济学与人们的价值判断有关。 • 4. 快乐有四F要素,FAITH、good FORM、FAMILY、FRIENDS。

  47. “快乐”与“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 的“理性”是否冲突? • 1. 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完全理性的。 • 2. 现实中由于存在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所谓的最优或者次优都不可行,而真正可行的是“第三优”。 • 3. 政府的力量。

  48.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 森黄之争: • 森:放弃福利主义,发展非福利主义。 • 黄:坚持效用主义和福祉主义、不完全理性。 • 平等与效率:难以两全的永恒的主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