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likes | 1.21k Views
胃 12 指肠疾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一、胃的解剖 (一)位置、形态 胃分为三个区: 小弯与大弯各分为 3 段,连线、贲门切迹。 U :贲门胃底部 u(upper) ; m :胃体部 m(middle) ; L :幽门部L (Lower) ; 贲门、幽门、胃窦、角切迹(幽门窦切迹)小弯短是大弯的 1/3 。.
E N D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一、胃的解剖(一)位置、形态 胃分为三个区: 小弯与大弯各分为3段,连线、贲门切迹。U:贲门胃底部u(upper);m:胃体部m(middle);L:幽门部L(Lower); 贲门、幽门、胃窦、角切迹(幽门窦切迹)小弯短是大弯的1/3。
(二)胃壁的结构1、浆膜2、肌层:外纵、中环、内斜,肌层在幽门、贲门区增厚,形成贲门幽门扩约肌。3、粘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血管N。4、粘膜层: ①粘膜与肌层间有一定的活动度,形成不规则的皱壁。 ②胃粘膜层由粘膜上皮、固有膜、粘膜肌层。 ③胃腺分为:幽门腺 贲门腺 均在胃固有膜内 胃底腺
腺细胞: 壁C:盐酸、抗贫血因子 主C:胃蛋白酶原 粘液C:粘液、碱性、保护胃粘膜 未分化C: 内分泌C: 胃窦粘膜有分泌胃泌素GC、分泌胃泌素、分泌生长素的DC。嗜银C。 胃的韧带:肝胃韧带、胃膈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胰韧带、胃左A在其内。
胃的血管: 腹腔A 胃左A 小弯弓 肝固有A 胃右A胃12指肠A 胃网膜右A大弯弓,无血管区 脾A 胃网膜左A脾A 胃后A(1-2支) 脾A分支 胃短A
胃V: 与A伴行:胃左V(冠状V)—脾V胃右V—门V胃短V脾V 胃网膜左V胃网膜右V—肠系膜上V
(三)胃的淋巴引流 沿A及其分支,沿A血流方向走行,根部集中。 分为四群: ①胃小弯上部淋—腹腔淋巴结群 ②胃小弯下部淋—幽门上淋巴结群 ③胃大弯右侧淋—幽门下淋巴结群 ④胃大弯左侧淋—胰脾淋巴结群 胃粘膜下淋巴管网最为丰富,并经贲门与食管经幽门与12指肠交通,胃壁内扩散,侵及食管及12指肠。
(四)胃的N交感N—来自腹腔N—抑胃酸与运动 副交感N—左右迷N—促胃分泌与运动 左迷走N:肝支 胃支(前) 胃窦“鸦爪” 右迷走N:腹腔支 胃后支
胃的生理:(一)运动: 近端慢缩:辅助力 远端蠕动:“饥饿收缩” 过去 幽门活动:“关、开”防倒流 ①12指肠—“幽门”—胃内压力差,一致性 ②胃肠激素对胃排空调节,神经体液因素,调控,胃肠激素(内分泌、神经内分泌、肽能N递质)。 ③N调节: 容性舒张—迷N内脏N交感N—胆碱能N元释放递质作用于平滑肌C抑制胃运动。
(二)分泌1、自然分泌:不受食物刺激的基础胃液分泌,量小。2、刺激分泌:时短、餐后量20-30%。 ①迷走相(头相):时短、餐后量20-30%,食—视—大脑N中枢兴奋迷走N直接作用于:壁、主、粘液C、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迷走N—GC分泌胃泌素→壁C泌酸。
②胃相: 食进胃后分泌↑,物理容量 胃酸分泌↑ 食物化学成分↑↑ 当窦部PPH=1.5时,胃泌素停止分泌(12指 肠溃疡时这种反馈机制缺陷)。 ③肠相: 食进小肠后引起的胃酸分泌:占5-10%食在小肠膨胀,化学成分刺激,食物排出近端小肠。
三、12指肠的解剖生理: 球:大部由腹膜遮盖、活动 降、固定 后腹膜 水:完全固定于腹后壁,肠系膜上A、V升:且向上行,下行与空接(Treitz韧带) 生理: 分泌碱性液:
含多种消化酶: 含GC泌素: 胰泌素: 促胆素: 胃肽: 12指肠血供: 胰12指肠上A吻合支 胰12指肠下A
胃12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定义:(gastrodudenal ulcer)胃12指肠粘膜局限性圆形椭圆形的全层粘膜缺损 胃镜 胃酸分泌机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诊断和治疗发生根本改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理性高胃酸分泌1、“无酸则无溃疡”,溃疡史发生在分泌胃酸粘膜处,接触胃酸粘膜处。2、迷走N张力,兴奋度有关,增加粘膜损伤,胃肠肽、胃泌素、生长抑素。3、壁细胞数增多,壁细胞对胃泌素的敏感性↑。4、溃疡病人的基础胃酸与刺激胃酸均高于正常人。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理性高胃酸分泌1、“无酸则无溃疡”,溃疡史发生在分泌胃酸粘膜处,接触胃酸粘膜处。2、迷走N张力,兴奋度有关,增加粘膜损伤,胃肠肽、胃泌素、生长抑素。3、壁细胞数增多,壁细胞对胃泌素的敏感性↑。4、溃疡病人的基础胃酸与刺激胃酸均高于正常人。
(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作用1、胃12指肠溃疡病人幽门螺杆菌检出率70%和90%。2、目前认为其致病原因: ①分泌的尿素酶 蛋白酶 磷脂酶 对胃粘膜损伤 过氧化物酶 ②介导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 ③含有细胞空泡毒素及毒素相关蛋白 释放胃泌素的反馈抑制机制发生障碍GC↑↑——胃泌素↑↑——胃酸↑↑ ↓GC↓↓——胃泌↓↓——PH<3时 (被破坏)
(三)胃粘膜障损害:分为三部分1、粘液—碳酸 氢盐:粘液与上皮C间保持PH7.0,上皮C分泌碳酸氢盐结合,使胃内PH=2.0。2、胃粘膜上皮C的紧密连接:H+反向弥散,Na向胃腔弥散,上皮C强的再生能力。3、丰富的胃粘膜血流:氧、营养、分泌HCO3-去除有害物H+。
(四)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他药物相关性溃疡。 消炎痛、胆盐、酒精、皮质类固醇 与12指肠 遗传 特殊N系统类型具有“溃疡病素质”(五)但实际情况中:胃溃疡、胃酸↓ ①胃潴留,胃窦分泌和胃泌素↑、酸↑↑。 ②12指肠液反流,损害胃粘膜屏障,H+反向弥散。 ③壁C功能异常。 ④局部粘膜下供血不足,胃小弯窦与富含壁C、胃底、体、粘膜交界处。
12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临床特点:节律性疼痛1、年青,多见于30岁左右,男>女。2、上腹剑下节律性疼痛、烧灼样或钝痛 疼痛与进食密切相关饥饿疼—进食后缓 ,夜间疼—基础胃酸 服抗酸药—缓 , 秋、冬季好发秋、 3 压痛:剑突偏右。 4、X线、纤维胃镜 3 3
治疗:1、外科手术适应证: ①严重并发症:(绝对) 穿孔、大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 ②内科治疗无效的(相对)A、溃疡病史长、发作频、症状重B、纤维镜下溃疡深大,X线较大龛影,球部畸 形C、既往有穿孔、大出血或反复出血史,溃疡仍呈活动。2、手术治疗方法: (1)胃大部切除术 (2)迷走神经切断术
胃溃疡的外科治疗 发病年龄40-50岁,95%胃溃疡位于胃小弯。其中60%发生在距幽门6cm以内。临床表现:1、胃溃疡分为四型:Ⅰ:角迹附近,多在胃窦部(2cm以内)Ⅱ:胃与12指肠溃疡并存,溃疡发生在近幽门处
Ⅲ:胃窦区(系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使用所致)Ⅳ:高位胃溃疡,较少见,约占胃溃疡总数的5%,溃疡多位于胃上部1/3,胃小弯高位距贲门4cm内。(病人血型多为“O”型,胃酸分泌低,常为穿透性溃疡,易出血,再出血,并发穿孔。)
2、临床特点: (1)节律性不如12指肠溃疡明显。 (2)进食痛可止,也可无用,餐1~2h疼开始。 进食—痛加重。 (3)压痛点,剑突与脐正中线或偏左。 (4)经内科治疗后较12指肠溃疡易复发、出血、 穿孔。 (5)5%可发生癌变。(年龄大,症状不典型,症状严重,体重↓消瘦) (6)X线:周围光滑,整齐龛影,粘膜呈放射状集中,龛影不规,周围壁硬,粘膜中断,恶溃表现。 (7)纤维胃镜:形态、大小、粘膜、取检。
治疗: 胃溃疡具以下特点:1、内科治疗总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外科治疗。2、药物治疗效果差,易复发,病程长,易出血、穿孔。3、年龄偏大,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4、可以癌变。5、胃溃疡、溃疡恶变、溃疡型癌三者区分困难,(10%病人认为溃疡而切出是胃Ca。) 因而胃溃疡的手术适应证应较12指肠宽。
胃溃疡的手术适应证:1、严格内科治疗8-12W,溃疡不愈。2、内科治疗后溃疡愈合且继续用药,但溃疡复发者,特别是6~12月内即复发者,说明病人是“溃疡素质”。3、发生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溃疡穿孔。4、胃12指肠复合溃疡。5、直径大于2.5cm以上巨大溃疡或疑恶性者。胃溃疡的手术适应证:1、严格内科治疗8-12W,溃疡不愈。2、内科治疗后溃疡愈合且继续用药,但溃疡复发者,特别是6~12月内即复发者,说明病人是“溃疡素质”。3、发生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溃疡穿孔。4、胃12指肠复合溃疡。5、直径大于2.5cm以上巨大溃疡或疑恶性者。
手术方法:1、对无并发症的胃溃疡,可采用胃大部切除,胃12指肠吻合术。2、对合并溃疡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者,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并兼顾手术止血,切除溃疡或闭合穿孔,解除梗阻。3、高位胃溃疡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人的一般状况及溃疡的位置大小,是否穿透等具体情况而定,包括溃疡在内的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半口胃空肠吻合。 溃疡过高可行溃疡旷置的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对胃后壁穿透性溃疡,可沿溃疡切断,溃疡面用碳酸烧灼后旷置于原处,再行胃大部切除术。
胃12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急性穿孔(acute perforation of gastroduodenal ulcer)是常见并发症。12指肠穿孔多在前壁球部。 胃溃疡穿孔多在小弯。
病因病理:1、胃、12指肠溃疡粘膜防御机制和损伤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结果。 反复发作与缓解—发生、发展愈合交替,正常结构破坏,坏死组织代替,最终穿透肌层,浆膜层形成急性穿孔(前),慢性穿透性溃疡(后)。2、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3、穿孔后—化学性—细菌性—中毒性休克。
临床表现:1、有溃疡病史(10%无)。2、穿孔前有溃疡症状加重表现。3、穿孔后主要症状;突然发生腹痛,剧烈、刀割样或撕裂样,始于上腹波及全腹。—腹膜炎、板状腹。4、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5、全腹肌紧张呈木板状压痛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6、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减弱或消失。7、X线膈下有星月状游离气体(80%)。临床表现:1、有溃疡病史(10%无)。2、穿孔前有溃疡症状加重表现。3、穿孔后主要症状;突然发生腹痛,剧烈、刀割样或撕裂样,始于上腹波及全腹。—腹膜炎、板状腹。4、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5、全腹肌紧张呈木板状压痛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6、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减弱或消失。7、X线膈下有星月状游离气体(80%)。
诊断和鉴别诊断: 溃疡史+症状+体征。 以下情况诊断困难:1、既往无典型溃疡病史。2、老年、小儿症状叙不清,症状不典型。3、空腹发病,且穿孔小,漏出物少。4、后壁溃疡的小穿孔,漏出与进入小网膜囊。5、身体虚弱。6、肥胖。7、起病后使用了止痛剂。8、X线无膈下游离气体。
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左上腹腰背放散,血淀粗酶↑。2、急性胆囊炎:3、急性阑尾炎:治疗:1、非手术治疗: 年轻,病史短,空腹,症状体征轻,6~8h观察,症状加重及时手术。 胃肠减压、输液及抗生素,治愈后应胃镜检查。
2、手术治疗: (1)单纯修补缝合术:手术短,操作简单,危险小,2/3病人因溃疡需行二次手术。 (2)彻底性手术(穿孔 溃疡一次治疗) 术式:A、胃大部切除术。B、迷走N切+胃窦切。穿孔缝合+迷切+胃空肠吻合术,高选迷N切断术。 (12指肠溃疡)C、电视腹腔镜修补术。 术前休克 危险因素 穿孔时间 严重疾病 无三危险死亡率0.4%。
胃12指肠溃疡大出血 呕血、黑便(柏油样便),BP↓,P↑。5-10%的胃12指肠溃疡出血经非手术不能止血。病因病理:1、胃溃疡(Gastric ulcer)动脉出血多:左、右A分支侧壁被溃疡侵蚀而破裂出血。2、十二指肠溃疡(duodend ulcer):胃12指肠上A,胰12指肠上A。
3、胃十二指肠溃疡(Gasteoduodend ulcer):A出血,肝血流量↓,O↓,出血性休克↓↓。4、BP↓血流缓凝块止血,胃12指肠内容物,不断蠕动,再次出血。5、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临床表现:1、大呕血,解柏油样便,呈鲜红。2、病史。3、严重时出血休克状,P↑、BP↓、晕觉。4、红C压迹<30%—出血量1000ml以上。5、上腹压痛。6、肠鸣音增多。7、前壁穿孔后壁出血同时存在。(12指肠)
鉴别诊断: 溃疡病史 胃癌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胆道出血 出血24h内胃镜阳性率70~80%,>48h阳性率↓。
治疗:1、非手术治疗(大部分可治愈) (1)补充血容量 (2)给O2镇静,H2受体拮抗剂及生长抑素的应用。 (3)急诊纤维胃镜诊断与止血。2、手术治疗: (1)指征: ①严重大出血,短期内休克,多为难止较大 血管破裂。 ②6-8h内输血600-800ml,P、BP不能好转,或24h内输血1000ml以上才能维持血压和红细胞比容者。
③不久前出现类似大出血。 ④正在接受内科药物治疗。 ⑤年龄>60岁。 ⑥合并穿孔或幽门梗阻。 (2)急诊手术(宜在出血48h内进行) ①溃疡在内的胃大部切除术。 ②12指肠后壁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ulcer)应行旷置:切开12指肠前壁,贯穿缝合出血动脉,关闭12指肠残端,缝合胃12指肠A+胰12指肠上A。 ③止血后迷走N干切断+胃窦切除或幽门成形术。
胃12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poloric obstruction):幽门管、幽门部、12指肠溃疡瘢痕狭窄合并幽门痉挛性水肿。病理:幽门梗阻有三种 痉挛性 炎症性 瘢痕性—部分—完全性
临床表现: 置胃管有大量酸臭胃液,腹痛、腹胀。 呕吐,隔日食—完全,无胆汁 有胆汁—不完全 腹部、胃型 消耗:脱水、营养不良。诊断:X线:见胃扩大,张力低,胃潴留(6h 1/4,瘢痕性梗阻24h仍有残留)。 鉴别:胃癌,12指肠球部以下梗阻,肿瘤、瘀滞。治疗: 瘢痕性梗阻应予手术治疗,单纯性痉挛性或炎症性水肿幽门梗阻可予以非手术治疗。
手 术 方 式一、胃切除术 全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远端胃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 范围:胃远侧2/3~3/4,胃体远侧部分,胃窦部、幽门部和12指肠球部近侧。
理由: ①切除胃窦部,消除了胃泌素引起的(胃相)胃酸分泌。 ②切除胃体大部,减少了分泌酸、胃蛋白酶的壁C、主C数,阻断了胃相胃酸分泌,头相胃酸分泌的靶器官↓。 ③切除了溃疡的好发部位。 ④切除了溃疡本身。
重建方式:BillrothⅠ:胃12指肠吻合术。 优点:1、接近正常生理状态2、胃肠紊乱并发症少 缺点:1、12指肠溃疡较大,炎症、水肿 行BI难。2、胃切除范围受限 多用于胃溃疡。BillrothⅡ: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结肠前、结肠后)。
方法:切除胃远端,缝闭12指肠残端,残胃与上端空腔吻合。 优点:1、胃切除较多2、吻合也不致张力过大3、溃疡复发低4、12指肠溃疡较大亦可行旷置术 缺点:1、术后并发症、后遗症较BI多2、生理扰乱大 (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手术复杂,较少用,具有术后减少,胆胰通过残胃的优点。
胃切除胃肠重建的基本要求:1、范围:左A第1分支右与胃网膜左第1垂直支分支左60%(2/3、3/4、4/5)。2、胃溃疡病灶应切除,12指肠溃疡病灶不易切时行旷置,行胃窦部粘膜剔除。3、吻合口、2指宽,3cm为宜。4、近端空肠长度,距屈氏(Treitz),结肠前8-10cm,结肠后6~8cm。5、吻合口与结肠关系:结前、结后。6、近端空肠段与胃大小弯关系“近高于远”。胃切除胃肠重建的基本要求:1、范围:左A第1分支右与胃网膜左第1垂直支分支左60%(2/3、3/4、4/5)。2、胃溃疡病灶应切除,12指肠溃疡病灶不易切时行旷置,行胃窦部粘膜剔除。3、吻合口、2指宽,3cm为宜。4、近端空肠长度,距屈氏(Treitz),结肠前8-10cm,结肠后6~8cm。5、吻合口与结肠关系:结前、结后。6、近端空肠段与胃大小弯关系“近高于远”。
二、胃迷走N切断术:Dragstedt于40年代提出。 头相胃酸分泌—基础胃酸中无游离酸要求 迷走N引起的胃泌素分泌被消除 阻断了胃相胃酸分泌完全消除神经性胃酸分泌来达到治疗12指肠溃疡。 夜间高酸现象不复存在(减少80-90%) 基础胃酸中不出现游离酸 组织胺test最大胃酸分泌量较术前少70-80%。
胰岛素test判断迷N是否完全切断:胰岛素0.2/kg H 血糖降至2.8mmol/L以下,刺激引起迷N引起胃酸分泌。 反应消失,基础胃酸<2mmol/H完全切断 <1mmol/H迷走N切断术有三种类型:1、迷走神经干切断术:食管裂孔水平切断、左右迷走干(全腹腔)。2、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肝支以下切断(全胃)。3、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胃近端迷走神经切断术、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胃底体分支)。
三、手术方式选择 胃溃疡应以胃大部切除,BⅠ首选12指肠溃疡 BⅡ迷走神经切断术应选择高酸12指肠溃疡病人。
手术效果的评定:VisickⅠ:优 无任何症状,营养良好。Ⅱ:属良 偶有轻微不适及上腹饱胀, 腹泻或有轻度倾倒综合症, 调整饮食能控制。Ⅲ:属中 轻中倾倒综合征,反流性 胃炎,用药物调理可坚持 工作,正常生活。Ⅳ:差 中—重倾倒综合征,明显 发症或溃疡复发,不能工 作,不能正常生活多需再 次手术。Visick对迷切应根据胃镜。
术后并发症:(一)胃切除术后并发症1、术后出血24h内<300ml暗红色血液。24h后仍有鲜红色血—术后出血。原因: ①吻合口出血,“24h内为止血不严,缝合线针距 过大,收缩不紧,粘膜撕裂。4-6天,粘膜坏死脱落;10-20天,吻合口缝线感染。 ②遗漏病变 ③旷置的高位溃疡及12指肠溃疡出血。处理: 非手术止血,禁食止血药物,支持。出血>500ml/h应手术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