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9

暑期读 《 论语 》

暑期读 《 论语 》. 春江中心小学 汤华锋. 题记. “ 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 凡爱其国者,未有不爱其国之文化 。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毁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 —— 程树德 《 论语集释 · 自序 》 鹄: gŭ ,射箭的靶子;鹄的,箭靶子的中心,练习射击的目标。. 梁启超说 《 论语 》. 《 论语 》 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 源泉

lyn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暑期读 《 论语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暑期读《论语》 春江中心小学 汤华锋

  2. 题记 • “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未有不爱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毁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 ——程树德《论语集释·自序》 • 鹄:gŭ,射箭的靶子;鹄的,箭靶子的中心,练习射击的目标。

  3. 梁启超说《论语》 •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 • 《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liè)。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词,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4. 概说 • 1.《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 • 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 今日教师,厚今薄古,著而不述。

  5. 概说 • 2.孔子及其所处时代: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曲阜)人。 •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

  6. 概说 • 3.《论语》的版本及注疏。 • 《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 • 注疏家:郑玄,何晏,王肃,皇侃,邢昺,朱熹,刘宝楠,阮元,康有为,程树德,杨树达,钱穆,杨伯峻,李泽厚,李零,……

  7. 东西方文化源流比较 孔子:公元前约 551—479 (73) 孟子:公元前约 372—289 (84) 荀子:公元前约 313—238 (75)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399 (70) 柏拉图:约公元前 427—347 (80) 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322 (62)

  8. 杏坛讲学图 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而且影响最深远的,当首推孔子。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孔子虽然处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但他对事物的态度,是积极有为的。

  9. 以道为器,教书育人 • 一、知行合一,进德修业; • 二、直道而行,乐在其中; • 三、兴观群怨,三省吾身; • 四、和而不同,美人之美; • 五、一以贯之,反本开新。

  10. 师之道义 •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比附:为学生立心,为教育立命,为文化传薪火,为社会建和谐。 • 教育=父亲教训+母亲养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学习: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朱注)温习、复习、练习、演习、实习……习得

  11. 我们应该怎样读《论语》 • 读《论语》的心态:宗教般的虔诚的心态。 • 文化皈依: 儒墨道法,皈依儒家。与时俱进,日曜中华。 •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的是仁爱正义自强; •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平等互利博爱; •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真实自由宽容; •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的是公开公平公正。 • 儒能化佛成禅,今天还要化基督,化科学。

  12. 《论语》二十章篇名 •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 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 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

  13. 孔子形象 •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14. 我们应该怎样对孔子 • 温情与敬意 • 钱穆《国史大纲》导读信念: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要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之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15. 初读《论语》,爱屋及乌 开始学习《论语》,对待孔子的态度,就应像初恋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要爱屋及乌。等到你真的读进去了,读懂了,就像确定了夫妻关系生活了好几年,再用发现的眼光看问题、看缺点,也是善意的了。千万不要犯这样的毛病:没有读懂就要批判,就要找儒家的糟粕,那就是批林批孔运动,是歪曲、诋毁,你既看不出《论语》中的真谛,还会滑向无知者无畏的深渊。

  16. 例:传不习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传:平声(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不能读(zhuàn),不能解释成传著。 • 一部《论语》只三人称子:孔子曾子有子。 • 曾参:参应读(shēn),不读(cān)。曾参字子舆。

  17. 孔子的人本思想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10.17) • 译文:孔子的马厩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18. 孔子的治世理念 • 以礼释仁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2.3) • 導(导)与道 • 格:杨伯峻译人心归服,我们可以理解为“自律”。道德的次贷危机更加恐怖。

  19. 入世直行 •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 译: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说:“从哪来?”子路说:“从孔家来。”司门者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20. 以礼释仁 •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译: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来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真个是位君子呀!”

  21. 儒家君子的四重要义 • “君子”是指具有贵族血统的人,而“小人”则是指一般的贫民百姓。将“君子”和“小人”之别的标准从“位”转换为“德”,使得“君子”成为一个道德主体,是孔子的新贡献。 • 君子的四重要义:道德主体、政治主体、社会主体和智识主体。这是君子的四位一体。

  22. 君子的穷与达 • “独善其身”只是“君子”陷于穷途末路、个人完全无法施展抱负时最后的坚守;“兼善天下”才是“君子”所要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 • 晚明东林党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 公孙弘的曲学阿世,被归为小人行列,无法获得“君子”称号。

  23. 孔子的两大教育理念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篇》7.7) •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15.39) • 束脩: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24. 有教无类 •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有教无类”的提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 美国最好的大学是私立大学。

  25. 有教无类 •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有教无类”的提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26. 因材施教 •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 他满意地对人说过: “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 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 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 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27. 修身为本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立而道生。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8. 七十子后学 • 孔子比较了夏、商、周三代制度,认定西周尊卑有等、贵贱有序的礼制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因而他以西周文化传统继承人自任,勇敢的担当起重建礼制秩序的历史重责。 • 如何对待周礼,是从平王东迁到战国初年这几百年问题形态的焦点,孔门文章是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 • 夏:前2200—1700年;商:前1700—1100年;周:1100—771年;东周:前770—256年;秦:前 221年。

  29. 一、《论语》是用来修身的 •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到父母跟前,便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有胜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献。”

  30. 一、《论语》是用来修身的 德、仁、义、礼、乐、智、信、忠、恕、孝、悌、友、弟、敬、畏、惧、忧、惑、学、耻、温、恭、俭、让、乐、刚、恒、师、敏、文。

  31. •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译:孔子说:“我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他喜爱道德比得过[别人的]喜爱美貌。”

  32. •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译文: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 17.14子曰:“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 译文:孔子说:“听到道路传言便四处广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3. •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34. •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译文:孔子说:“凭借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斗星一般,安静的居于一定的位置,所有的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35. •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译: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食月食:错误的时候,谁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谁都仰望着。”

  36. •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以正南面而已矣。” • 译: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庄严端正的坐朝廷罢了。” • 恭己正南面打坐,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修身课。

  37. •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38. •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 朱熹释“巧言令色”:“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所以用“花言巧语”译巧言,“伪善的面貌”译令色。

  39. •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真的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0. •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1. • 推己及人,反求诸己。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42. • 王元化先生凡事都要“返诸己身”的思想特点,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自孔子开始即已要求知识人的一条基本原则。《论语》中随处可见的“吾日三省吾身”、“修己以敬”、“躬自厚”、“君子求诸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等语,在在揭示“己”即自身这个修为的基本单位的存在,一切重大的乃至日常的精神和行为都有赖于这个基本提来进行。

  43. •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 译:冉有说:“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里,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作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恨后悔呢?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恨什么呵?”于是子贡走了出来,答复冉有道:“老师是不赞成卫君的呵。”

  44. •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为之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还去辅助他。”孔子说:“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们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夷狄了。]他难道像普通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

  45. •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译: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有能够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正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叙述哩。”

  46. •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自己的任务,这一负担能说不够沉重吗?到死方休,这一路程能够说不够遥远吗?”

  47. •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 颜渊问怎样去实践仁这种道德。孔子说:“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的道德,完全凭自己,难道还凭别人吗?” • 按:这是从礼的角度讲仁。

  48. •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冉雍问怎样去实践仁的道德。孔子说:“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的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便不要去给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所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冉雍说:“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这话做去。”

  49. •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说:“请告诉我哪五种品德。”孔子说:“庄矜,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矜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别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