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70 Views
本节内容.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进 入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进 入 三、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进 入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进 入 五、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进 入. 第 二 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毛泽东在家乡韶山与农民座谈.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 .背景 ( 1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 2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须积极引导; ( 3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E N D
本节内容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进 入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进 入 三、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进 入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进 入 五、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进 入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毛泽东在家乡韶山与农民座谈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 1.背景 (1)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2)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须积极引导; (3)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2)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3)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4)依靠农民的大多数和建立农村无产阶级的优势,制定并贯彻了一条正确的阶级政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党和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且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贵的财富。
3.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2)组织形式:手工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实现由手工业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3)方法步骤:采取从供销合作入手,再组织生产合作,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地把手工业的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 毛泽东与邓小平 谈论工作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1.经验和理论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早就提出但未实现的设想。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胜利地完成了和平变革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使命,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变为现实,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采取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实质:产权归属和利润分配。从流通领域(委托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的改造向生产领域的实质性改造。 (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毛泽东视察工业 •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果 尽管改造期间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后期曾出现过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和简单划一等偏差和问题,但却在我国社会很少震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胜利,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
三、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 1.伟大的历史的胜利 • 2.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尽管“这项工作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 • 3.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重要意义 (1)肯定半个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肯定历史功绩第一位。 (2)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3)改革开放成功的前期准备。
毛泽东到首钢视察 • 4.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主要缺点 要求过急,改变太快。表现: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快。 (2)农业合作化问题。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合作社规模过大,干部管理水平一时跟不上去;财务管理上出现混乱现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产业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3)工业化建设的“冒进”问题。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提出 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党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本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个历史性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由个体农民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和加强,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的确定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在建国初期短短的7年中,我们党就在一个东方大国胜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具备了许多历史条件的。 第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了可靠的政治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第三,在长期的民主革命中,党就不断地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为胜利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条件。 第四,在民主革命斗争中,党从理论和时间两个方面培养了大批能治党、治国、治军的干部队伍,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第五,中国人民对工业化、现代化的深深向往是选择社会主义的主观因素。 第六,我们党为实现这一历史转变作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 第七,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领导地位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
五、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独创性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宝库。主要表现在: (1)必须根据本国实际确定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 (3)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个体农业经济改造的理论。 (4)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理论。 (5)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方针。 (本节放映结束) 点击进入:学习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