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领导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领导艺术. 陈汉波. 一、引言. 1 、在儿童读经,成人学国学,央视持续开百家讲坛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焕发出其固有的生命力。 2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的中国传统社会,无论个人的正途入仕还是国家的治理,皆以文化为精神支撑,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与感召力。半部论语治天下,修齐治平,文治武功,文仕合一,道德引导政治等等。可惜这样的一条足资现代借鉴的文脉,经建国后数十年风风雨雨,特别是文革十年的阴差阳错而出现断层。土壤失却了,加上价值观及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代领导工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容乐观,难能有机渗透运用于工作实践。

lynl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领导艺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领导艺术 陈汉波

  2. 一、引言 1、在儿童读经,成人学国学,央视持续开百家讲坛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焕发出其固有的生命力。 2、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的中国传统社会,无论个人的正途入仕还是国家的治理,皆以文化为精神支撑,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与感召力。半部论语治天下,修齐治平,文治武功,文仕合一,道德引导政治等等。可惜这样的一条足资现代借鉴的文脉,经建国后数十年风风雨雨,特别是文革十年的阴差阳错而出现断层。土壤失却了,加上价值观及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代领导工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容乐观,难能有机渗透运用于工作实践。 3、领导干部修养传统文化,对于增加个体的人文素养,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陶冶性心,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皆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3. 二、从修养谈起 1、何为修养?修,饰也(说文解字),引伸为修炼、修正、修为。当下之修,重在修去人心中过分的浮躁、功利;修去性格中的粗糙与芜杂,激浊扬清。养,繁体作養,羊以食供养而生,引伸为养护、养育、涵养、培养。养的是人的本真之性、学识及天地自然之气。 2、修与养的关系。修是养的基础,养是修的落脚点。修重外,养重内;修主动,养主静;修主身,养主心。只修不养,修便无着落;只养不修,养便芜杂,事倍功半。“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 3、修养的特点:是人之性情的修为、涵泳;是学识的积累;修养既是一个过程,又代表一种程度。

  4. 4、传统文化修养的基本途径。 (1)知。即感知,重在阅读,开卷有益。读书是一门学问,中国的学问讲通(纵通、横通),读书也应纵读与横读。纵读史(通史及各专题史),借古鉴今,了解来龙去脉;横读文史哲艺原著经典,如文的唐诗宋词;史的《史记》、《资治通鉴》;哲的《论语》、《孟子》等。方法是由后往前,由浅入深。 (2)行。“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一方面进行文化的实践,体现于工作、研究、诗文书画等文化土壤中;另一方面读万卷书后还得行万里路,走出去,广见闻,扩胸襟,以印证书上之所读。 (3)化。强调悟与化,在知行的互动中参悟,而后化文入心,化成自己的涵养。以老子“上善若水”,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例说明。 (4)浸。传统文化是浸泡滋养出来的,不须急功近利。在内外双修,身心互养基础上,讲究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厚积薄发。少一点浮躁气,多一点宁静气;少一点烟酒气,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江湖气,多一点本真气,而后方可谈文化素养。

  5. 三、与领导工作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选讲 1、道德。德,古体写作直下一心,身直心正之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等儒家主流价值观的倡导下,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强调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用人亦强调以德为先。在“三纲五常”、“诚心正意、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的感召下,官员的道德底线比较牢固。而民间社会的治理,更多的是通过儒家文化的大众化、世俗化来实现。以德、礼为背景,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一个祠堂,一个族长,一本家谱,好事坏事皆借宗祠平台得以有机解决。 中国传统道德的延伸意义:传统道德中的正、诚、善、义、信、和、孝、礼,经时代的扬弃流变可赋予新的内容;领导干部应该筑立一条牢固的道德底线;鉴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强调以法治国的前提下,注意德治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6. 2、天人合一。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明特征,由此进入传统文化,当是有效门径。这里的天主要指宇宙自然的天和人、神化的天。天与人的位置是天为先,天重于人,人应敬天畏地,顺应天地自然。2、天人合一。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明特征,由此进入传统文化,当是有效门径。这里的天主要指宇宙自然的天和人、神化的天。天与人的位置是天为先,天重于人,人应敬天畏地,顺应天地自然。 在中国文化中,天与人主要通过气——张载为代表,理——朱熹为代表,心——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而相合。 我个人倾向于以气相合。气是一种物质,又代表一种哲学理念。气由天地万物之互动而生发。简单化的讲,气有人气与天地自然之气两类,人气又包括生命之气(如元气、中气)与精神之气等。 气靠养而得,儒家养正气,道家养静气,佛家养净气。中医、武术甚至风水文化皆以气为核心理念。气的关键是平衡,宜和、宜聚、宜畅、宜纯。

  7. 天人合一观给我们的启示: (1)使人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人应和着天 的步伐,与时俱进。 (2)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不以损害自然生态为代价,恩格斯说:“我们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中,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的教训可以反思。 (3)“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养天地正气,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处事,踏踏实实工作。 (4)从自然规律中获得诸多有益信息。如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运用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

  8. 3、官员制度。主要指机构的设置,职官的设置、选拔、任用、监察等。3、官员制度。主要指机构的设置,职官的设置、选拔、任用、监察等。 传统官员制度的积极方面:近三千年主体不变,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以文治国,以文化引导政治;通过科举考试储备人才及人才的吐故纳新。不足的方面是重官轻民;重德治轻法制;后期制度老化,缺少创新活力。 传统官员制度的几个亮点: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汉建立文治政府;魏晋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唐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确立。 三省六部,即中书、门下、尚书省及吏、礼、户、工、兵、刑部,是现行政府机构的先声。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至一九○五年结束,近1300年,曾对西方文官制度以足够的影响,对于营造民间读书的风气,化民成俗也起到积极作用。浙江一地,自南宋文化中心转移后,民间崇尚耕读传家,重教兴学,书院遍地,成为全国出进士最多的省份。宁波鄞县走马塘一村就出了76位进士。

  9. 4、文化精神。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它三国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断流或消失了,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川流不息,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可以讲出诸多理由,但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文化精神的支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精神;有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有守虚致远的精神;有忧先乐后的精神;更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文化精神。4、文化精神。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它三国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断流或消失了,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川流不息,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可以讲出诸多理由,但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文化精神的支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精神;有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有守虚致远的精神;有忧先乐后的精神;更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文化精神。 人是需要有精神的,一个有信仰、信念、信心为精神支撑的领导者,其人格的魅力,执政的理念,工作的态度和效率自与众不同。 5、和合包容的胸怀。表现:各民族文化共处一国;吸纳和合外来文化,以佛教为例;儒道释三家,道平行而不悖。 胸怀博大的理由:中国地大物博,足以容人;文化理想大,春秋时就提出了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念;主体大族群具有很强的融通力与同化力。

  10. 四、传统文化运用于当代领导艺术 何谓领导艺术?领导者综合素质在领导方法、技巧及境界上的反映。领导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技巧方法,还应技进乎道,上到境界的层面,“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领导艺术往往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以及决策、沟通、演讲、应变、用人、创新等方面来体现。

  11. 1、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塑造。 (1)良好的道德、政治、人文及专业素养。 (2)有胸襟气度,有通达的人生价值观。“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以苏东坡为例分析。 (3)亲和力。“和为贵”,“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放下架子,正视自己的权力与角色定位,“自知者知,知人者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敢于担当。遇事不避,不瞻前顾后。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例:温家宝总理09年10月12日给新华社写亲笔信,主动更正他前一天发在《人民日报》上的,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讲话中关于岩石分类的差错。事虽小,却于细微处见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淡泊功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视功利,守住底线,多一点牺牲精神,拿得起,放得下。例:粟裕将军一身三次辞官(两次司令员、一次元帅)。钱学森先生多次请辞全国政协副主席,捐出两百万元奖金用于治理西部沙漠,临终前还向国家领导人提“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12. 2、决策的艺术。 (1)决策的科学性。用全面、可持续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决策服务,注意通过信息化手段处理收集有益信息,开阔决策视野,增加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 (2)决策程序的规范。政务公开与公众参与,决策的理性与民主,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度展开。 (3)避免决策失误。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很难逆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浙江某县四套班子决策,以旧城改造为名将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拆毁便是实例。肩负责任,兼听则明(不怕听反面意见),果断,善断,不武断,三思而后行。以科学、理性、民主、制度为先导的决策,失误的机率将会少得多。

  13. 3、演讲的艺术。 演讲、讲话常体现领导者的形象、水准及其风范。群众最不爱听老话、空话、套话、假话、废话。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委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讲话要短、实、新,颇有针对性。 好的演说,应言之有时、有序、有物、有理、有味,尽量少用稿子。 有味:善于运用鲜活的群众语言,适当的引入古人的名言哲句。如温家宝总理讲话中多次引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一句诗,容量很大,读来琅琅上口,富有感染力。 分析四代政治领导人不同的演讲风范以为借鉴。

  14. 4、应变突发事件的艺术。 (1)一线领导快速赶赴事发现场,临场指挥若定,勇于面对,敢于担当。 (2)争取时间主动,不使事件进一步扩大。突发事件变化无常,原因复杂,采取措施应果断灵活,有回旋余地。注意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行正面疏导。 (3)积极应对媒体,争取舆论主动权。公开、真实、透明、多疏少堵,不回避、垄断信息。“宣则成、隐则败”。(荀子) (4)善始善终。善后处置不全面,问题拖而未决,易再次触发事件。

  15. 5、用人的艺术。 具体讲,指的是用人、容人、识人的艺术。 (1)用人。一是以德为先。用才胜于德者,不如用德胜于才者;二是有一套有利于人才生长发展的激励、管理、选拔、培养机制;三是良好的生存、工作、人文、舆论环境;四是量才录用、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2)容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得下别人的缺点;容得下年轻气盛、个性显明有才之士;容得下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反面的意见、建议——“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红楼梦唱词),“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郑板桥)。举唐太宗容人与魏征纳谏的例子。 (3)识人。才、学、识三字,以识为最重要。如何识人之品行、性格、气度、才情?不妨以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者曾国藩为例分析。曾有言:“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识人二字上。”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皆得曾之识拔而成器。 曾国藩认为:识人“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又说:“相由心生,有感于内,必形于外。”“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以为听其声,观其色,注其目,察其形,可略得人事三分。

  16. 五、当前领导干部应注意的几对关系 1、虚与实。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虚不是空,而是腾出一些时空,思考、见闻、反思、学习。整天忙于工作,事必躬亲,多端寡要,效果未必好。太务虚,易流于不着边际,找不到落脚点;太务实,只是操作层面,工作的品质、层次不高。“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2、常与变。传统文化讲究守常求变。常是一种坚持,世事多变,但有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如做人的尊严、道德的底线、社会良知等。变是变革、创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当下应注意到领导观念、体制、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这是一个变化太快的时代,易生浮躁与功利,领导干部持守一颗平常心,有一点气节、操守与常道至为难得。

  17. 3、身与心。正心诚意,身心和谐,内外合一是儒家文化对道德君子的基本要求。当身心失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矛盾。身心平衡的关键是一真字一和字。领导干部若能对自然存一种敬畏之心;对社会存一份感恩之心;对弱者存一些恻隐之心;对自己存一点羞愧之心,或许对身与心的和谐是有益的。3、身与心。正心诚意,身心和谐,内外合一是儒家文化对道德君子的基本要求。当身心失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矛盾。身心平衡的关键是一真字一和字。领导干部若能对自然存一种敬畏之心;对社会存一份感恩之心;对弱者存一些恻隐之心;对自己存一点羞愧之心,或许对身与心的和谐是有益的。 4、直与曲。直与曲是大千世界中抽离出来的两条线,直注重支撑、通畅、简括的功能性;曲注重留驻、回旋、含蓄的审美性。直不是放大炮,不分场合的乱说乱讲,而是通过正常的途径,以大局为重,抓住要害,敢于直言,不怕得罪人。曲不是委曲求全,患得患失,讨好迎逢,而是说话办事把握分寸,有的放矢,讲究领导工作的技巧。“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论语)。太直易伤人,好心办坏事;太曲,让人觉得城府深,高深莫测,难以接近。 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性格,领导者自身应扬长避短,于他人应富包容性。

  18.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