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733 Views
第二章 音韻學的術語. 第一節 反切 第二節 聲母 第三節 韻母 第四節 聲調 第五節 等韻圖. 第三節 韻母. 一 . 韻、韻部、韻目 二 . 開合 三 . 韻等 四 . 洪細 五 .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六 . 舒促 七 . 韻攝. 一 . 韻、韻部、韻目 ( 一 ). 《 廣韻 · 唐韻 》. 《 廣韻 》 韻例. N 平. N 上. N 去. u N 平. u N 上. u N 去. 一 . 韻、韻部、韻目 ( 二 ). 韻、韻母、韻部、韻目示意圖 ⑴. 韻. 唐. 蕩. 宕. 韻母.
E N D
第二章 音韻學的術語 第一節 反切 第二節 聲母 第三節 韻母 第四節 聲調 第五節 等韻圖
第三節 韻母 一.韻、韻部、韻目 二.開合 三.韻等 四.洪細 五.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六.舒促 七.韻攝
一.韻、韻部、韻目(一) 《廣韻·唐韻》 • 《廣韻》韻例
N平 N上 N去 uN平 uN上 uN去 一.韻、韻部、韻目(二) • 韻、韻母、韻部、韻目示意圖⑴ 韻 唐 蕩 宕 韻母 韻目 韻部
一.韻、韻部、韻目(三) • 韻、韻母、韻部、韻目示意圖⑵ 韻 幽 黝 幼 i«u平 i«u上 i«u去 韻母 韻部 韻目
一.韻、韻部、韻目(四) • 韻、韻母、韻部關係圖 韻部 韻頭 韻腹 韻尾 聲調 韻母 韻
二.開合(一) • 開合區分韻母脣形的圓展 韻頭(或韻腹): 有 u则圓,卽爲合口,如: uan、iuan 無 u则展,卽爲開口,如: an、 ian
二.開合(二) • 在中古,i和u可以同時作韻頭,如: iuan • 中古沒有“齊齒呼”的説法,有i-的韻母也不叫“齊齒呼”。 iuan 是合口呼
二.開合(三) • 開合的要點: 開合是對韻母的前面音素(韻頭或韻腹)的分析,韻尾中u的有無與開合無關。 • 練習:判斷下列韻母的開合 • uA • au • u • iuN • ieu 合口 開口 合口 合口 開口
二.開合(四) • 關於“開合同韻”和“獨韻” 《廣韻》中,有的韻既有開口,也有合口: 唐韻 有的韻只有開口或只有合口: 幽韻i«u 虞韻iu AN 開合同韻 uAN 開口獨韻 合口獨韻
二.開合(五) • 中古只有“開合”兩“呼” “撮口呼”的術語是在 y- 產生之後才出現的。 明朝末年北方話: iu- →y- y- 產生之後,才有了“四呼”的術語。
三.韻等(一) • 韻等區分韻母開口度的大小 古人把韻母分爲四個等:
三.韻等(二) • 守溫“四等輕重例” ⑴ 古肴反 古宵反 古蕭反 開口 古刪反 古仙反 古先反 合口
三.韻等(三) • 守溫“四等輕重例” ⑵ 由於明清之際: 於是: 古 今 嬌 kiEu →tþiau 勬 kiuEn →tþyan
三.韻等(四) • 韻等的要點: 韻等是對韻母的前面音素(韻頭或韻腹)的分析,韻頭或韻腹中如果有 i 一定是三等或四等,但韻尾中 i 的有無與韻等無關。
四.洪細(一) • 洪細也區分韻母開口度的大小: 洪細把韻母開口度的大小區分爲兩級。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 洪細實際上區分了韻頭或韻腹中i的有無。 洪音 i- 細音 i-
四.洪細(二) • 洪細的要點: 洪細是對韻母的前面音素(韻頭或韻腹)的分析,韻尾中i 的有無與洪細無關。 • 練習:判斷下列韻母的洪細。 uA iA iuA ai uai 洪音 iai 細音 洪音 細音 u«n 細音 iu«n 細音 洪音 洪音
四.洪細(三) • 洪細與四呼: 近現代漢語的“四呼”也可以用洪細來劃分。 開口 合口 齊齒 撮口 • 在漢語語音的演變過程中,洪細起的作用比韻等大。 洪音 i- 細音 y-
五.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一) •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區分韻尾 中古有9種韻尾: 前高 後高 陰聲韻 零、元音 陽聲韻 鼻音 入聲韻 塞音 雙脣 舌尖中 舌面後
五.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二) • 現代漢語方言保留中古韻尾的情況 • 北方話一般只剩下5種韻尾: • 南方話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入聲韻。 陰聲韻 陽聲韻 -m 入聲韻
六.舒促 • 舒促區分韻尾 舒促只把韻尾區分爲兩類: • 舒促是根據韻尾發音的響亮度來區分韻尾的。 舒聲韻 促聲韻
七.韻攝(一) • 韻攝是按照音近原則歸併韻得出的大類⑴ 歸併的原則是:不計聲調、不計韻頭、 韻腹相近、韻尾相同(或相近)。 效攝
七.韻攝(二) • 韻攝是按照音近原則歸併韻得出的大類⑵ 歸併的原則是:不計聲調、不計韻頭、 韻腹相近、韻尾相同(或相近)。 宕攝 -N -k
七.韻攝(三) • 《廣韻》的韻攝名稱 《廣韻》一共有16個韻攝: 1.通攝 2.江攝 3.止攝 4.遇攝 5.蟹攝 6.真攝 7.山攝 8.效攝 9.果攝 10.麻攝 11.宕攝 12.梗攝 13.曾攝 14.流攝 15.深攝 16.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