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47 Views
缺 氧. 人体机能实验中心. 卢 琼. 目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实验结果 七、实验小结. 一、实验目的. 实验 难点. 1 、熟悉动物几种缺氧实验操作过程。 2 、比较几种缺氧的临床表现。 3 、对几种缺氧的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讨论。. 实验 重点. 二、实验原理. 分类. 低张性缺氧. 模型复制. 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1 、 低张性缺氧( hypotonic hypoxia ) ( 1 )原因 ( 2 )机制. 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E N D
缺 氧 人体机能实验中心 卢 琼
目录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原理 • 三、实验材料 • 四、实验步骤 • 五、注意事项 • 六、实验结果 • 七、实验小结
一、实验目的 实验 难点 • 1、熟悉动物几种缺氧实验操作过程。 • 2、比较几种缺氧的临床表现。 • 3、对几种缺氧的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讨论。 实验 重点
二、实验原理 • 分类 低张性缺氧 模型复制 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1、低张性缺氧( hypotonic hypoxia) • (1)原因 • (2)机制 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氧的弥散速度下降, 弥散量减少
动脉血氧 分压↓ • (3)特点 动脉血氧 饱和度↓ 动-静脉 氧差↓ 血氧容 量正常 血氧 含量↓
CO与Hp亲和力较氧大210倍 • 2、血液性缺氧 • (1)原因 携带氧的数量减少 贫血 Hb+CO—HbCO HbCO无携氧能力 氧与Hb结合数量减少 Hb 释放氧减少 血红蛋白数量 减少或性质改 变,使血氧含 量降低或血红 蛋白释放氧不 足,引起的供 氧障碍 一氧化 碳中毒 高铁血红 蛋白血症 HbFe2+— HbFe3+OH 丧失携带氧的能力 HbFe2+与O2的 亲和力增高 Hb与氧的 亲和力增强 氧的释放量减少
(2)特点 血氧 含量↓ 动脉血 氧饱和 度正常 动-静脉 氧差↓ 血氧 容量↓ 动脉血 氧分压 正常
3、组织性缺氧 • (1)原因 线粒体 功能障碍 线粒体 损伤 氰化物 中毒 硫化物 中毒 硫胺素 缺乏 组织中毒 细胞损伤 呼吸酶合成障碍 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障碍
eg: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 氰化高铁 细胞色素 氧化酶 氧化型 细胞色素 氧化酶中 的Fe3+ 组 织细胞缺 氧 呼吸链 中断 失去还 原功能
(2)特点 动-静脉氧差↓ 血氧含量正常 血氧容量正常 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三、实验材料 • 成年小白鼠(16~22g)11只。钠石灰(NaOH•CaO,系NaOH和CaO混合物,均有吸附CO2的作用)、凡士林、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美蓝、0.1%氰化钾、1%咖啡因、乌拉坦、生理盐水、冰块、热水等。小白鼠缺氧瓶6个(带塞广口瓶)、CO发生装置、5ml和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烧杯2个等。
四、实验步骤 • 1.低张性缺氧 (1)取小白鼠1只放入装有钠石灰的缺氧瓶内,观察小白鼠呼吸频率、节律、深度以及唇、趾和尾部的颜色,然后盖紧瓶塞并用凡士林密封后再记录时间。
(2)每5分钟观察上述内容一次并作记录,直至小鼠死亡,鼠尸留待下述实验完后一并检查。(2)每5分钟观察上述内容一次并作记录,直至小鼠死亡,鼠尸留待下述实验完后一并检查。 • 2.血液性缺氧 (1)CO中毒性缺氧 ①装好CO发生装置。
②将小白鼠1只放入广口中,观察内容同上。然后与CO发生装置相连。②将小白鼠1只放入广口中,观察内容同上。然后与CO发生装置相连。 ③取甲酸(HCOOH)3ml放入试管内,试管壁加入浓硫酸2ml后塞紧试管口,此时即有CO产生。 H2SO4 HCOOH H2O+CO↑ △
④2~3分钟后可用酒精灯于试管底部加热,开始产生CO,但不可热至沸腾,以免CO产生过多过快,使小鼠迅速死亡,将导致血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影响观察结果。④2~3分钟后可用酒精灯于试管底部加热,开始产生CO,但不可热至沸腾,以免CO产生过多过快,使小鼠迅速死亡,将导致血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影响观察结果。 ⑤观察内容及鼠尸处理同低张性缺氧。
腹白线 • 2.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①取体重相近小白鼠2只,观察呼吸及唇、趾、尾部颜色等指标后,分别向2鼠左下腹注入5%亚硝酸钠各0.3ml。 左下腹 图2 腹腔注射
②两分钟后向甲鼠腹腔内注入1%美蓝0.3ml,向乙鼠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进行对照。②两分钟后向甲鼠腹腔内注入1%美蓝0.3ml,向乙鼠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进行对照。 ③观察内容及鼠尸处理同低张性缺氧,并比较2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3.组织性缺氧(氰化钾中毒性缺氧) 取小白鼠1只观察呼吸、唇、趾和尾部颜色后,于左下腹注入0.1%氰化钾0.2ml,观察内容同低张性缺氧,记录存活时间。 • 4.最后将全部实验死亡小鼠依次进行解剖,对比观察各鼠皮肤、粘膜、肝及血液颜色的变化。
5.比较不同条件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 将5只小白鼠分别编号并进行以下处理后马上记录小白鼠死亡时间。 1号鼠 烧杯内加热水至45.℃,将装有1号鼠的 广口瓶置加热水烧杯内(热环境) 2号鼠 烧杯内加冰块至0.℃,将装有2号鼠的 广口瓶置加冰块的烧杯内(冷环境) 3号鼠 置广口瓶(室温) 4号鼠 在腹腔内注射1%咖啡因1ml置广口瓶内 在腹腔内注射乌拉坦1ml置广口瓶内。 将5只小白鼠同时盖上广口瓶盖 5号鼠
五.注意事项 • 1.在制作CO时,注意不要将CO泄露至空气当中。 • 2.给小白鼠注射亚硝酸盐和氰化物以及解剖动物时带上一次性手套,防止伤手。
六、实验结果 表1 不同类型缺氧的比较 紫绀 樱桃红 咖啡色 鲜红 玫瑰红 低张性缺氧由于PaO2↓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PaO2都不低,所以呼吸一般不增强
表2 不同条件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高温和兴奋状态下氧耗量增加,缺氧耐受性差 低温和麻醉状态下氧耗量减少,缺氧耐受性较好
七、实验小结 • 1.缺氧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组织供氧不足 或用氧障碍,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 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一种病理过程。
2.判断缺氧应根据血氧分压、血氧容量、 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动静脉氧差、氧 离曲线指标进行判断。根据其原因和特 点,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 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 临床表现、解救方法不同,应注意区分,对 症治疗。
3.不同条件下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寻求对机体有利的条件,以便增强机体抗缺氧的能力,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延长患者的生命,达到为临床救治羸得时间的目的。3.不同条件下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寻求对机体有利的条件,以便增强机体抗缺氧的能力,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延长患者的生命,达到为临床救治羸得时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