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22 Views
背景:建国初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程: 1949 — 1952 年.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意义: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背景:基础薄弱、门类残缺. “ 一五”计划. 任务:“一化三改造”. 结果:. 提前大幅超额完成, 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内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探索与失误. 时间: 1956 年.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中共八大. 内容:主要矛盾 + 主要任务.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探索 与 失误.
E N D
背景:建国初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程:1949 — 1952年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意义: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背景:基础薄弱、门类残缺 “一五”计划 任务:“一化三改造” 结果: 提前大幅超额完成, 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内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探索与失误
时间:1956年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中共八大 内容:主要矛盾 + 主要任务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探索 与 失误 指导思想: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和大规模 影响:导致严重经济困难(1959 — 1961.) 内容: “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的调整 结果:1965年基本完成 “左”倾扩展到经济领域,损失惨重 国民经济的劫难 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1973年经济复苏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迅速回升 “批邓”后形势陷入混乱
100% 100% 50% 历史最高年产量 历史最高年产量 25% 1949 1949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食总产量为1.1318亿吨,人均为209公斤。交租、交税、交粮后,农民实际平均每人每年口粮只有100公斤左右。
解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局面。以几种主要产品产量为例:1949年钢产量为15.8万吨,原煤3200万吨,粮食1.13亿吨,棉花为44万吨。同历史上最高年份相比,工业产量下降了一半,粮食产量下降了25%,棉花产量下降了48%。从抗日战争起到国民党政府崩溃的12年当中,通货增长了14000多亿倍,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城市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4000多万人。旧中国留给人民的是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遗产”。解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局面。以几种主要产品产量为例:1949年钢产量为15.8万吨,原煤3200万吨,粮食1.13亿吨,棉花为44万吨。同历史上最高年份相比,工业产量下降了一半,粮食产量下降了25%,棉花产量下降了48%。从抗日战争起到国民党政府崩溃的12年当中,通货增长了14000多亿倍,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城市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4000多万人。旧中国留给人民的是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遗产”。
工业极其落后,代表中国工业最高水平的是王麻子剪刀和骆驼祥子的人力车。重工业少得可怜,几乎等于零,钢的年产量只有15.8万吨,平均每人0.29公斤,只够打一把割猪草用的镰刀,而当时美国的钢产量是2880万吨;轻工业门类不齐全,很多工业品、生活用品都得从外国进口。因此,工业品里有许多带有“洋”字。工业极其落后,代表中国工业最高水平的是王麻子剪刀和骆驼祥子的人力车。重工业少得可怜,几乎等于零,钢的年产量只有15.8万吨,平均每人0.29公斤,只够打一把割猪草用的镰刀,而当时美国的钢产量是2880万吨;轻工业门类不齐全,很多工业品、生活用品都得从外国进口。因此,工业品里有许多带有“洋”字。 在农村,农民使用的工具还是两千多年前祖先发明的。国统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从抗战到国民党崩溃的12年当中,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通货膨胀增长了1400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城市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4000万人。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狂妄地说: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中共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的经济问题,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总有一天还要靠向美国乞讨来过日子,否则,中国是毫无出路的。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在经济上只能打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被国民党炸毁的矿井、桥梁 国民党军炸毁的滦河大桥
比1949年增产 比历史最高年增产 1952年产量 品种 钢 煤 粮 棉 工农业总产值 5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754% 46.2% 135万吨 7.4% 105% 6649万吨 49% 9.3% 1.639亿吨 193% 53% 130.4万吨 77.5% 20% 827亿元
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 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亩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 ——《新华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