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652 Views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運用校內評估以促進學習 學與教及校內評估的配合. 大綱. 題目設計及資料運用 學與教及評估的配合 校內評分原則. 題目設計及資料運用.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資料 的 特性和作用. 爭議 資源 應如何 分配 應 否 及如何幫助 低下階層 政府的角色. 概念詞 生活素質 經濟發展 貧富縣殊 資源分配 公平 / 歧視. 事實 堅尼系數 一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情況. 社會現象 香港的貧富縣殊現象 低收入家庭 生活困難 社會 資源分配 不均 香港經濟發展只惠及社會 部份人士. 6.
E N D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運用校內評估以促進學習 學與教及校內評估的配合
大綱 • 題目設計及資料運用 • 學與教及評估的配合 • 校內評分原則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 爭議 • 資源應如何分配 • 應否及如何幫助 • 低下階層 • 政府的角色 • 概念詞 • 生活素質 • 經濟發展 • 貧富縣殊 • 資源分配 • 公平/ 歧視 • 事實 • 堅尼系數 • 一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情況 • 社會現象 • 香港的貧富縣殊現象 • 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 • 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 香港經濟發展只惠及社會 • 部份人士 6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培養學生解讀題目能力 解讀資料 讓學生閱讀資料 (隱含概念、爭議或社會現象) 要求學生列出一些與資料相關的字眼,但字眼不能在資料直接找到 (可用小組討論形式) 製作概念圖 解讀提問要求 提問動詞及名詞 答題大綱 7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不同提問用語要求不同的能力 • 從資料出發 • 從資料延伸 • 提問動詞…..提問名詞 • 描述 ….. 趨勢 / 轉變 • 反映 …… 現象 • 解釋 ……. 角色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從資料出發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提取資料(描述 …趨勢、指出…改變) 從資料(包括文字、數據、圖表)直接找出看法、論據和變化 • 詮釋資料(指出,反映….現象) 提取資料,並且連繫至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 理論或脈絡性知識(contextual knowledge) ,反映出某些社會問題和現象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解釋資料 (解釋、分析、為甚麼) 把資料連繫至某些脈絡性知識(contextual knowledge)或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 理論,加以解釋或分析。 • 歸納資料(分析、舉出、綜合、總結) 從資料中歸納出幾項重點(例如原因、影響和反應等)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從資料延伸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提出建議(建議….方法、 …可以怎樣..) • 以個人立場,提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提出改善某項政策的建議 • 以特定身份作考慮,提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提出改善某項政策的建議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評論觀點(你是否同意…..?/ 你在什麼程度上同意…. ?) • 就某立場、觀點、看法等,表達個人立場,集中引用論據和例子對自己立場加以支持 • 就某立場、觀點、看法等,衡量其個人的同意程度,表達立場,並且引用論據和例子加以支持;另一方面,亦對其他的看法加以評論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評論/討論政策(你是否同意…..? 評估 / 討論 / 評論 …. 的可行性) • 就某政策、措施、建議等,以不同角度分析和討論其涉及的資源、影響和成效,然後表達個人立場,並且引用論據和例子對正反立場加以討論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比較及作判斷(…哪一…最…,…哪個是最主要因素… ) • 就不同意見、建議和理由等涉及的因素,加以比較和討論,並且選出「最」認同的項目 • 討論議題(討論 ……) • 就現象、問題、前景和影響等從不同角度提出論點和論據
常見題目結構 • 資料回應題 (a) 基於資料,描述轉變 / 趨勢 / 模式, 指出問題 / 爭議 (不看資料無法作答,但不是閱讀理解) (b) 基於 a 部份,提出及解釋可能的原因 /影響 (c) 評論觀點/ 提出建議或解決辦法 • 延伸回應題 (a) 提出及解釋引致一些社會現象發生可能的原因/ 可能的爭議 (b) 評論觀點 / 提出建議或解決辦法
所謂議題,其特性是… • 社會現象 • 受廣泛關注 • 牽涉價值判斷 • 具時限性及發展性 • 具爭議、富討論空間 • 各持份者有不同意見和視角 • 牽涉各單元的探究問題及重要概念
課程文件 議題探究 • 探究過程 • 對社會認知 • 跨單元 • 共同的概念 • 共同的探究問題 • 思考能力 • 解讀資料能力 • 理解議題能力 • 社會結構 • 政府 / 政治架構 • 政策 / 系统 • 社會階層 • …… • 議題分析 • 文化、傳統 • 經濟狀況 • 政治狀況 • ……… 能力與知識的轉移
擬卷安排(例子) 從「議題和技巧」出發: 26
教學與校內評估的關係 概念連繫 教學 評估 議題 1 議題 A 議題 2 議題 B 議題 3 議題 C 議題 4 能力連繫 …… …… 課程規畫
不是閱卷員培訓 • 展示評分的原則 • 評分如何促進學習
一些校內評分情況: • 太「手緊」 • 非常着重答案的「準確性」 • 着重學生做錯 / 答錯的東西 • 要求學生知道一些專門知識 • 要求一些沒有教授的技能 / 知識
基本原則 • 整體 (Holistic)vs 重點 (Point) 評分 • 配合課程宗旨 • 評估能力 vs 評估知識 • 正面評分 (Positive Marking) • 配合課程宗旨 • 鼓勵學生探究及自主學習 • 鼓勵性的評分模式 • 評分指引 (Marking guidelines) 的運用
整體 (Holistic)vs 重點 (Point) 評分 • 重點評分 (Point Marking) • 看學生答了多少「正確」答案 • 每個「正確」答案給一個分 • 著重內容的準確性 (Accuracy) • 整體評分 (Holistic Marking) • 整體看學生所表現的思考能力 • 著重是否能回應題目要求 (Relevance)
Positive Marking (正面評分) • 不是放鬆準則 (lenient marking) • 看學生做到甚麽 • 不需完美答案 • 接納一些瑕疵 (如錯別字、不符合現實情況、資料錯誤等)
評分指引 (Marking guidelines) • 不是 Marking Scheme • 不是提供標準答案 • 最高層級 - 預期答案 (展示設題原意) • 樣本 - 討論某種答案是否可接納 (與預期不同) ,調節評分指引 (文字記錄) • 主要分高、中、低 • 中 / 低的界線 - 是否回應題目 • 收窄不同老師的差異
一般要求 • 回應題目要求 • 較好表現- 展示「概念化」能力 (Conceptualization) • 運用字詞以概括一些行為 / 現象 ,再用例子闡釋 • 把一些原因、影響分類,再冠以名稱 • 要求組織及闡釋能力 (Elaboration) • 要求引用資料 (資料回應題) • 不是「鬥多知識」,而是應用知識回應題目 • 不要求學生懂得一些專門知識
評分準則是按照題目的要求,因此題目設計才是關鍵評分準則是按照題目的要求,因此題目設計才是關鍵 • 檢視學生的回應,以促進題目設計及教學
有目的去選取資料及議題 • 定立具體學習及評估目標 • 教學及評估的要求一致 • 整體及正面評分以促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