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運用校內評估以促進學習 學與教及校內評估的配合. 大綱. 題目設計及資料運用 學與教及評估的配合 校內評分原則. 題目設計及資料運用.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資料 的 特性和作用. 爭議 資源 應如何 分配 應 否 及如何幫助 低下階層 政府的角色. 概念詞 生活素質 經濟發展 貧富縣殊 資源分配 公平 / 歧視. 事實 堅尼系數 一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情況. 社會現象 香港的貧富縣殊現象 低收入家庭 生活困難 社會 資源分配 不均 香港經濟發展只惠及社會 部份人士. 6.

lum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運用校內評估以促進學習 學與教及校內評估的配合

  2. 大綱 • 題目設計及資料運用 • 學與教及評估的配合 • 校內評分原則

  3. 題目設計及資料運用

  4.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5.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6.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 爭議 • 資源應如何分配 • 應否及如何幫助 • 低下階層 • 政府的角色 • 概念詞 • 生活素質 • 經濟發展 • 貧富縣殊 • 資源分配 • 公平/ 歧視 • 事實 • 堅尼系數 • 一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情況 • 社會現象 • 香港的貧富縣殊現象 • 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 • 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 香港經濟發展只惠及社會 • 部份人士 6

  7. 資料的特性和作用 培養學生解讀題目能力 解讀資料 讓學生閱讀資料 (隱含概念、爭議或社會現象) 要求學生列出一些與資料相關的字眼,但字眼不能在資料直接找到 (可用小組討論形式) 製作概念圖 解讀提問要求 提問動詞及名詞 答題大綱 7

  8.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不同提問用語要求不同的能力 • 從資料出發 • 從資料延伸 • 提問動詞…..提問名詞 • 描述 ….. 趨勢 / 轉變 • 反映 …… 現象 • 解釋 ……. 角色

  9.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從資料出發

  10.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提取資料(描述 …趨勢、指出…改變) 從資料(包括文字、數據、圖表)直接找出看法、論據和變化 • 詮釋資料(指出,反映….現象) 提取資料,並且連繫至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 理論或脈絡性知識(contextual knowledge) ,反映出某些社會問題和現象

  11.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解釋資料 (解釋、分析、為甚麼) 把資料連繫至某些脈絡性知識(contextual knowledge)或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 理論,加以解釋或分析。 • 歸納資料(分析、舉出、綜合、總結) 從資料中歸納出幾項重點(例如原因、影響和反應等)

  12.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從資料延伸

  13.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提出建議(建議….方法、 …可以怎樣..) • 以個人立場,提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提出改善某項政策的建議 • 以特定身份作考慮,提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提出改善某項政策的建議

  14.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評論觀點(你是否同意…..?/ 你在什麼程度上同意…. ?) • 就某立場、觀點、看法等,表達個人立場,集中引用論據和例子對自己立場加以支持 • 就某立場、觀點、看法等,衡量其個人的同意程度,表達立場,並且引用論據和例子加以支持;另一方面,亦對其他的看法加以評論

  15.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評論/討論政策(你是否同意…..? 評估 / 討論 / 評論 …. 的可行性) • 就某政策、措施、建議等,以不同角度分析和討論其涉及的資源、影響和成效,然後表達個人立場,並且引用論據和例子對正反立場加以討論

  16. 通識教育科的題目設計 • 比較及作判斷(…哪一…最…,…哪個是最主要因素… ) • 就不同意見、建議和理由等涉及的因素,加以比較和討論,並且選出「最」認同的項目 • 討論議題(討論 ……) • 就現象、問題、前景和影響等從不同角度提出論點和論據

  17. 常見題目結構 • 資料回應題 (a) 基於資料,描述轉變 / 趨勢 / 模式, 指出問題 / 爭議 (不看資料無法作答,但不是閱讀理解) (b) 基於 a 部份,提出及解釋可能的原因 /影響 (c) 評論觀點/ 提出建議或解決辦法 • 延伸回應題 (a) 提出及解釋引致一些社會現象發生可能的原因/ 可能的爭議 (b) 評論觀點 / 提出建議或解決辦法

  18. 學與教及評估的配合

  19. 所謂議題,其特性是… • 社會現象 • 受廣泛關注 • 牽涉價值判斷 • 具時限性及發展性 • 具爭議、富討論空間 • 各持份者有不同意見和視角 • 牽涉各單元的探究問題及重要概念

  20. 課程文件 議題探究 • 探究過程 • 對社會認知 • 跨單元 • 共同的概念 • 共同的探究問題 • 思考能力 • 解讀資料能力 • 理解議題能力 • 社會結構 • 政府 / 政治架構 • 政策 / 系统 • 社會階層 • …… • 議題分析 • 文化、傳統 • 經濟狀況 • 政治狀況 • ……… 能力與知識的轉移

  21. 檢視學生能力及已有知識 (例子)

  22. 擬卷安排(例子) 從「議題和技巧」出發: 26

  23. 教學與校內評估的關係 概念連繫 教學 評估 議題 1 議題 A 議題 2 議題 B 議題 3 議題 C 議題 4 能力連繫 …… …… 課程規畫

  24. 學與教及評估計劃

  25. 校內評分原則

  26. 不是閱卷員培訓 • 展示評分的原則 • 評分如何促進學習

  27. 一些校內評分情況: • 太「手緊」 • 非常着重答案的「準確性」 • 着重學生做錯 / 答錯的東西 • 要求學生知道一些專門知識 • 要求一些沒有教授的技能 / 知識

  28. 基本原則 • 整體 (Holistic)vs 重點 (Point) 評分 • 配合課程宗旨 • 評估能力 vs 評估知識 • 正面評分 (Positive Marking) • 配合課程宗旨 • 鼓勵學生探究及自主學習 • 鼓勵性的評分模式 • 評分指引 (Marking guidelines) 的運用

  29. 整體 (Holistic)vs 重點 (Point) 評分 • 重點評分 (Point Marking) • 看學生答了多少「正確」答案 • 每個「正確」答案給一個分 • 著重內容的準確性 (Accuracy) • 整體評分 (Holistic Marking) • 整體看學生所表現的思考能力 • 著重是否能回應題目要求 (Relevance)

  30. Positive Marking (正面評分) • 不是放鬆準則 (lenient marking) • 看學生做到甚麽 • 不需完美答案 • 接納一些瑕疵 (如錯別字、不符合現實情況、資料錯誤等)

  31. 評分指引 (Marking guidelines) • 不是 Marking Scheme • 不是提供標準答案 • 最高層級 - 預期答案 (展示設題原意) • 樣本 - 討論某種答案是否可接納 (與預期不同) ,調節評分指引 (文字記錄) • 主要分高、中、低 • 中 / 低的界線 - 是否回應題目 • 收窄不同老師的差異

  32. 一般要求 • 回應題目要求 • 較好表現- 展示「概念化」能力 (Conceptualization) • 運用字詞以概括一些行為 / 現象 ,再用例子闡釋 • 把一些原因、影響分類,再冠以名稱 • 要求組織及闡釋能力 (Elaboration) • 要求引用資料 (資料回應題) • 不是「鬥多知識」,而是應用知識回應題目 • 不要求學生懂得一些專門知識

  33. 評分準則是按照題目的要求,因此題目設計才是關鍵評分準則是按照題目的要求,因此題目設計才是關鍵 • 檢視學生的回應,以促進題目設計及教學

  34. 有目的去選取資料及議題 • 定立具體學習及評估目標 • 教學及評估的要求一致 • 整體及正面評分以促進學習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