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貧窮、失業與所得分配: 問題與對策

貧窮、失業與所得分配: 問題與對策. 林萬億 (行政院政務委員/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95.10.28. 一、貧窮的測量. 所得或資產低於「貧窮線」 ( poverty line ),或貧窮門檻( poverty thresholds )、貧窮水準( poverty level )、貧窮指數( poverty index )、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下的國民稱貧窮人口。至於「什麼是貧窮線」,各國界定方法不一。通常有兩組概念: 1. 絕對貧窮線 2. 相對貧窮線. (一)絕對貧窮線( absolute poverty line ).

lu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貧窮、失業與所得分配: 問題與對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貧窮、失業與所得分配:問題與對策 林萬億 (行政院政務委員/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95.10.28

  2. 一、貧窮的測量 所得或資產低於「貧窮線」(poverty line),或貧窮門檻(poverty thresholds)、貧窮水準(poverty level)、貧窮指數(poverty index)、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下的國民稱貧窮人口。至於「什麼是貧窮線」,各國界定方法不一。通常有兩組概念: 1.絕對貧窮線 2. 相對貧窮線

  3. (一)絕對貧窮線(absolute poverty line) • 指以固定的概念所定義的低實質所得(或支出)水準。例如,美國的貧窮線是由社會安全總署(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歐珊斯基(Orshansky, 1969)於1964年所計算出。歐珊斯基的貧窮線算法分為三個步驟:依農業部所發展的「經濟飲食攝取」(economy diet)為據,計算出不同性別與年齡的每一個人每週所需飲食預算,再計算不同家庭組成(包括性別與年齡)與家庭大小所需飲食預算,依據飲食消費占家庭支出的比率(約三分之一)還原算出美國家庭最低維生水準所得。

  4. (一)絕對貧窮線(absolute poverty line)(續) • 2004年美國有12.7%的窮人。 • 2006年4口之家貧窮門檻為2萬美元。(1口之家9,800美元,2口之家13,200美元,3口之家16,600美元。) • 世界銀行以每月低於1美元的生活費為貧窮門檻。 • 台灣以去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60%作為貧窮線。 • 2006年台灣省最低生活費為9,210元,台北市14,337元,高雄市10,072元,連江縣6,500元。

  5. (二)相對貧窮線(relative poverty line) • 是指在特定期間或國家比較上,實質所得水準會因低所得(或支出)的切割點而變化。例如,歐洲聯盟以國民平均所得的60%,作為貧窮線。據此,貧窮人口的實質所得水準是隨著國民平均所得而變動。 • 以德國為例,2003年每月938歐元,4口之家為1969.8歐元;據此,2004年約有16%貧窮人口,1.9%屬極端貧窮人口(占國民平均所得的40%以下)。 • 依此計算,美國約有24%窮人。

  6. 圖:美國加州洛杉磯的無家可歸者,住在鐵路旁的紙板屋中。圖:美國加州洛杉磯的無家可歸者,住在鐵路旁的紙板屋中。 2006年洛杉磯的房價平均每戶56萬4,430美元。

  7. 圖:無家可歸者人數眾多 是美國社會貧富不均 的最佳寫照

  8. 圖:無家可歸者是全球富裕國家城市的共同現象圖:無家可歸者是全球富裕國家城市的共同現象 (法國尼斯街頭的無家可歸者)

  9. 二、貧窮的原因 • 失業 • 低教育水平或低技能 • 缺乏工作倫理 • 事業經營不善致負債超出可承擔範圍 • 財務管理不當 • 失依:孤兒、寡婦、孤獨老人 • 主要家計負擔者入獄或重病 • 家人罹患重病,醫療費用負擔沈重 • 精神疾病或身心障礙 • 藥物濫用或酗酒 • 重大災難 • 犯罪或更生保護人 • 所得分配不均

  10. 三、貧窮的影響 • 行為問題:低自尊、人際技巧不足、自卑、低抱負水平 • 健康問題:營養失調、疾病 • 低學業成就:中輟、低教育水平、過早教育分流、數位落差 • 住宅窳陋:貧民窟、缺個人隱私、擁擠、住宅設備差、無家可歸 • 道德風險:賣淫、投機、過早性關係、人口販運、販毒 • 社會不安:偷竊、搶劫、綁架、恐怖主義 • 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政治權力低、社會疏離、居住隔離、教育隔離、種族隔離、文化排斥、階級對立

  11. 圖:香港的都市違章建築區 與高級住宅區的對照 圖:香港的都市違章 建築區與高級住 宅區的對照

  12. 圖:捷克斯拉夫共和國 Chanov地方的族群集中 的貧民住宅(ghetto)

  13. 圖:印度德里(Deli)的貧民區(Slum)

  14. 圖:馬來西亞吉隆坡(Kuala Lumpur)的貧民區(slum)

  15. 圖:菲律賓馬尼拉的違章建築區(Shanty town)

  16. 圖:南非開普敦(Cape Town)近郊的違章建築區(Shanty town)

  17. 表1 家庭電腦普及概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4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512&CtUnit=354&BaseDSD=7

  18. 表2 上網際網路普及概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4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512&CtUnit=354&BaseDSD=7

  19. 四、我國的貧窮問題現況 表3 我國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內政統計年報,頁28-31與頁278-280。

  20. : 台 北 市 的 遊 民 圖:台北市平安居發 便當給龍山寺附 近的遊民

  21. 圖:台北市平安居的 工作人員發便當 給遊民 圖:創世人安基金 會工作人員在 三重提供午餐 給遊民

  22. 圖:聖母聖心會 的修女在街 頭協助台北 市的遊民 圖:平安居的 老外志工 在關懷台 北市的遊 民

  23. 五、失業的定義(1) 1.失業者(失業人口):凡在資料標準期內,年滿十五歲以上同時具有 (1)無工作; (2)隨時可以工作; (3)正在尋找工作等三項條件者稱為失業者。 下列之勞動力屬之: (1) 尋找有酬工作而尚未獲工作者,包括: a.過去從事有酬工作,現已離開其工作崗位,正在尋找有酬工作者; b.過去尚未從事有酬工作,初次尋找工作者; c.過去係雇主、無酬家屬工作者,或已退休之工作者,而正在尋找有酬工作者。 (2) 現未工作,正在等待恢復原有工作而未獲得報酬之暫時解雇(Lay-off)者。 (3) 現未工作,但已覓妥新工作,或自己籌建經營事業,將在30內開始工作或營業,而現無報酬者。

  24. 五、失業的定義(2) 2.失業率:指失業者占勞動力之比率 失業率之計算方法如下: 月失業率:資料標準週之失業人數/資料標準週之勞動力×100。 (式中資料標準週係以每月含有十五日的一週資料為準)。 年失業率:全年平均失業人口/全年平均勞動力×100。 (並非以12個月之失業率除以12計算)。

  25. 六、失業的性質 • 結構性失業:由於經濟結構改變使得某些類型之工作消失,而使失業者對新創造之工作機會又缺乏技能可以勝任,這種失業謂之結構性失業。例如生產技術改變、市場變化等所造成的失業。 • 摩擦性失業:由於勞動市場中某些機能不完全,使得適合空缺職位之失業者無法立即就業,而仍舊處於失業狀況,稱為摩擦性失業。 • 季節性失業:由於氣候或產銷習慣等影響,使得部份生產活動呈現季節性變動,從事此類工作的勞動者,無法在一年內經常都有工作,這種失業謂之季節性失業。 • 景氣失業:由於經濟景氣循環至衰退或蕭條時期,有效需求不足,社會對商品及勞務之需要減少,因而發生解僱員工之現象,這種失業謂之景氣性失業,亦謂循環性失業。

  26. 七、失業的原因 • 工作技能不足 • 學歷低 • 就業資訊不足 • 就業工具不足(如交通工具、設備、資金) • 懶惰 • 工作習性不利就業 • 家庭照顧負擔 • 身心障礙或健康條件差 • 就業機會減少:自動化、產業外移 • 外勞就業競爭 • 勞動條件差(天候差、低薪、不安全、辛苦) • 經濟蕭條

  27. 八、失業的成本 • 低自尊 • 犯罪 • 自殺 • 健康條件差 • 人口販運、賣淫 • 弱化工會 • 懶惰 • 家庭破碎 • 低教育投資 • 保護主義

  28. 圖:2006年全球失業率分佈圖 說明:深藍表示0-5%,藍5-10%,淺藍10-15%,靛藍15-20%, 粉紅20-30%,淺紅30-40%,紅40-50%,深紅表示50%以上, 灰色表無資料。

  29.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1) 單位:% 表4 台灣的失業率按年齡層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30.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2) 表5 台灣的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率   單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31.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3) 表6 台灣的平均失業率與原住民失業率之比較 資料來源:1.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報告(88-94年)。 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88-94年)。 註:台灣地區勞動力資料不含現役軍人,原住民勞動力資料則包含現役軍人,原住民勞參率前者為包含 現役軍人,後者不含現役軍人。

  32.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4) 表7 94年低所得家庭就業情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94年、84年。

  33. 所得累積百分比(%) Y 完全均等分配直線 距離愈遠,係數愈大,分配愈不均 戶數累積百分比(%) X 十、所得分配的計算 圖1 所得分配計算 國際間常用所得分配指標 一、家庭所得五等分位法: 最高20%家庭可支配所得 最低20%家庭可支配所得 二、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對角線與曲線間的面積 對角線以下之三角面積 ※倍數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均; 倍數愈小,所得分配愈平均。 • 曲線與對角線距離愈遠,係數愈大, 所得分配愈不均。

  34. 十一、我國所得分配的趨勢 圖2 我國所得分配趨勢 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吉尼係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4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35. 十二、所得分配的國際比較(1) 新加坡 香港 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美國 南韓 台灣 日本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註:本表資料為各國官方發布數字,各國家庭所得內涵不同, 不具嚴謹比較基礎。

  36. 十二、所得分配的國際比較(2) 國際比較分析 • 如以表示所得分配狀況之吉尼係數來看,我國吉尼係數(0.34,2005年)雖較OECD國家的平均(0.308,2000年)略高,但較南韓(0.35,2000年)、新加坡(0.48,2000年)、香港(0.53,2001年)等亞洲鄰近國家為低,亦較美國(0.39,2003年)為低。國際間衡量所得分配問題,通常以吉尼係數 0.4 作為警戒值,顯示我國所得差距尚屬適中 。 • 相較於OECD高社會福利支出國家,由於我國的租稅負擔率相對偏低甚多,社會福利支出規模亦較小,但亦較少發生這類國家所面臨的高社會福利所導致的政府財政衝擊。根據OECD之統計,OECD高社會福利支出國家的租稅負擔率(賦稅收入占GDP的比率),普遍均較我國的 13.6%(2004年)高出甚多。但畢竟社會福利措施並不是解決所得分配問題的唯一手段,積極促進弱勢群體的就業,更能發揮正面的效果 。

  37. 十二、所得分配的國際比較(3) 表8 OECD國家吉尼係數(2000年) 註:澳洲為1999年資料,奧地利及希臘為2001年資料,德國、盧森堡、紐西蘭及瑞士為2001年資料,台灣的資料分別為1985年、1995年及2004年。 資料來源:Society at a Glance: OECD Social Indicators - 2005 Edition.

  38. 十三、影響所得分配的制度因素 • 一般而言,影響貧富差距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 所得分配差距會隨經濟成長、產業結構轉型而逐漸擴大。 • 協助弱勢者就業的機制。 • 教育資源對弱勢者之可近性,以及弱勢者向上流動之能力。 • 移轉性收支對所得重分配的效果。 • 社會安全網的機制。

  39. 經濟 發展 黃金三角 • 經濟持續發展,國民所得及社會整體財富不斷擴增,支撐社會福利與優質生活的需要。 • 兼顧社會公義,確保弱勢生活,消弭階級對立。 • 建構良好的生態、人文環境,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社會。 美麗台灣 社會 公義 環境 人文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 圖4 永續社會的黃金三角

  40. 黃金三角思維下改善 貧富差距的策略架構 三大主軸 五大策略 政策重點 實施最低稅負制度 進行租稅改革 確保租稅 公平 • 社會福利政策 • 已推動各項社福津貼措施(敬老 • 福利津貼、老年農民津貼…) • 推動中措施: • 建立國民年金制度 • 修正勞工保險條例 • 規劃長期照顧制度 強化社會安全網 強化弱勢 群體照顧 提供弱勢者 教育資源可近性 擴大弱勢群體就業機會 就業政策(最佳策略) -持續推動產業、勞動相關政  策,促進弱勢勞工就業 -促進服務業發展 -加強教育與職訓 促進經濟 穩健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創造就業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2)

  41.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3) • (一) 改善所得分配的意義 • 主要係要將低所得家庭的生活水準提升上來,而不是要將高 • 所得家庭的生活水準拉下。因此,加強照顧弱勢群體,應是縮 • 小貧富差距政策的主要精神。 • (二)策略方法 • 1.從產業發展多元化、提升人力資源素質、促進就業、強化社 • 會安全體系,以縮小所得差距。 • 2.發展鄉村在地型的特色產業,開創在地的新工作機會,以解 • 決城鄉與地域所得不均問題。 • 3.檢討外勞政策,保障本國弱勢勞工就業機會與相關工作條 • 件。 • 4.政府結合民間資源,建立優質普及之托育與課後照顧系統, • 強化對弱勢家庭學生的補救教學,擴大辦理減免學費措施, • 提高弱勢家庭學生的就學機會與品質。

  42.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4) 5.減少國家資源分配之城鄉差距,以平衡各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之 數量與品質,消除區域不正義。 6.檢討社會保險體系因職業身分不同而有之給付明顯差距;同時檢 討社會救助措施,建立適當的需求評估與資產調查機制,避免按 福利身分別決定是否得到補助。 7.政府應統整社會福利資源,整合社會福利服務體系,透過單一窗 口連續服務等方式,建立協助弱勢者的有效機制;並充實社工人 力資源,提昇服務品質。 8.落實量能課稅,公平租稅負擔,檢討諸如員工分紅配股課稅、證 券交易所得課稅與兩稅合一等資本所得稅負問題,以促進賦稅公 平與社會正義。 9.制訂促進婦女就業政策,排除婦女就業障礙;鼓勵婦女微型創 業,短期內達成女性勞參率超過50%為目標,以提高婦女經濟自 主能力。

  43.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5) 圖5 近年來失業改善對所得差距縮小的影響 資源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人力資源統計月報」。

  44.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6) 圖6 所得轉移機制 移轉效果 單位: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http://fies2.tpg.gov.tw/result.asp)

  45.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7) 表9 政府移轉收支效果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6. 表10主要國家社會福利支出占GDP比率(%)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8) 說  明: (1)中華民國2000年係指民國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為一年半資料。 (2)美國社會福利支出僅指聯邦政府支出。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8/world/swe.htm。

  47.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9) 表11 各項社會福利津貼措施 資料來源:各業務主管部會部會,經建會彙整。

  48.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0) 單位:萬人/億元 表12各類政府津貼發放概況 附 註:1. 開辦時間: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82年7月;老年農民福利津貼,84年6月;「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暨「原住民敬老福利 生活津貼」,91年1月;榮民就養給與,56年6月。 2.*()中數字為占65歲以上人口比率(%),若加計65歲以上領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或軍公教退休(職)金者,合計受惠 人數占全體老人九成餘。 資料來源:內政部、行政院退徐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勞工保險局。

  49.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1) 表13 各國(地區)賦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 說明:賦稅負擔率為賦稅實徵淨額占GDP比重。 附註:*我國2000年係指1999年下半年與2000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50.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2) 表14 各國(地區)賦稅負擔率(含社會安全捐) 說明:我國社會安全捐係指企業及家庭各項社會保險支出。 附註:*我國2000年係指1999年下半年與2000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