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自然就會抗癌── 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

自然就會抗癌── 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 文字取材 : 大衛.賽文 — 薛瑞柏 ( David Servan-Schreiber, M.D., Ph.D. )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教授 醫學博士及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學位. 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發展成癌症 。

lui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然就會抗癌── 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然就會抗癌── 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 文字取材: 大衛.賽文—薛瑞柏 (David Servan-Schreiber, M.D., Ph.D.)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教授 醫學博士及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學位

  2. 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發展成癌症 。 他年輕,無不良嗜好且常運動,卻在31歲那年意外發現腦中有惡性腫瘤。於是他徹底探索有關癌症的各種研究,終於瞭解該如何幫助自己的身體,遠離癌症。罹癌17年的薛瑞柏醫師,根據最新最堅實的科學文獻,以簡單明白的語言,揭開癌症的生理機制,並從環境、食物、營養及情緒等方面,告訴你抗癌的新生活方式。癌症潛伏在你我體內。我們的身體隨時都在製造不健全的細胞,這就是腫瘤生成的原因。

  3. 我是癌症患者。我決定要研究所有能幫助我身體的事情以對抗病魔。我以醫師和科學家的技能,查出醫學文獻內所有可能幫助我提高勝算的研究。這些科學資料顯示,在對抗癌症的戰役中,我們的自然防禦系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不用正統的西方醫學方法,而想治療癌症,是完全不合理的。但同時,僅僅依賴這些純技術的方法,而忽略我們身體對抗腫瘤的自然本能,也是全然不合理的。我由此重獲了生命和健康,甚至達到我從未經歷過的健康水準。

  4. 二十世紀的分水嶺 當今癌症在西方世界更加盛行,自一九四○年來以一直都在增加。因此我們必須檢視:自二次大戰後,我們的國家有哪些變化。過去五十多年來,有三個主要因素急遽擾亂我們的環境: 1. 飲食中添加大量高度精製的糖 2. 耕作及飼養動物方式的改變,因此也造成我們食物的 改變 3. 曝露在一九四○年前不存在的大量化學產品中 這些不是小改變。我們有絕對的理由相信,這三個現象在癌症的蔓延中扮演關鍵角色。要保護自己,我們首先必須瞭解它們。

  5. 回歸過去的食物 我們的基因仍然承載著幾十萬年前我們仍是獵人及採集者的標記,它們歷經多年,適應了我們祖先的環境、尤其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而且迄今沒有多少改變。今天我們身體需要的,還是很像過去人類狩獵與採集而來的食物。這樣的飲食是由大量蔬果與偶爾來自野生動物的肉與蛋所組成,它提供平衡的必要脂肪酸(omega-6與omega-3)與極少量的糖,且不包含麵粉。(我們祖先唯一食用的精糖來源是蜂蜜。他們不吃穀物食品。)

  6. 當今西方國家的營養研究顯示,我們 56%的卡路里有三種來源,我們基因在發展時不存在的。 .精糖(蔗糖、甜菜、玉米糖漿) .漂白過的精製麵粉(白麵包、白義式麵食) .植物油(大豆、向日葵、玉米、反式脂肪) 巧合的事,這三種來源不僅不包含維持我們身體機能所需的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或omega-3脂肪酸,反而直接促進癌細胞生長。

  7. 癌症以糖為食 精糖的消耗量一飛沖天。但我們的基因是在每人一年最多消耗兩公斤蜂蜜的環境下生成。每個人對糖分的消耗量在一八三○年增加為一年五公斤,到二十世紀末,則增為驚人的一年七十公斤。 德國生物學家歐圖.沃伯格(Otto Heinrich Warburg)因為發現惡性腫瘤的新陳代謝主要是依靠葡萄糖的攝取,而贏得諾貝爾醫學獎。(葡萄糖是糖經消化後,存在人體內的形式。) 其實,常用來偵測癌症的正子掃描(PET scan),就是測量身體哪個部位消耗最多的葡萄糖。如果某個特定部位因代謝太多葡萄糖而凸顯出來,原因就很有可能是癌症。

  8. 我們食用糖或精麵等「升糖指數」(glycemicindex)高的食物,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就會快速上升。身體立刻釋出胰島素,使葡萄糖進入細胞。胰島素分泌時,又釋出另一種分子,稱為IG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類胰島素增生因子),其作用是刺激細胞生長。簡而言之,糖分能滋養組織,使它們生長更迅速。此外,胰島素和IGF還共同擁有另一種作用︰它們會促進發炎因子,如同我們在第四章所見的,發炎因子不但會刺激癌細胞的生長,而且還會反過來成為腫瘤的肥料。

  9. 如今我們知道,胰島素的峰值和IGF的分泌不僅直接刺激癌細胞的發展,也刺激它們侵入鄰近組織的能力。此外,把乳癌細胞注入老鼠之後,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老鼠的胰島素受到糖的刺激時,癌細胞對化療的反應就沒那麼敏感。研究人員的結論是,當今需要一種新型的抗癌藥物︰降低血液裡胰島素峰值和IGF的藥。

  10. 其實毋須等待這些新藥,我們每個人都能自行減少飲食裡的精糖和精麵。如今已經證實,僅僅降低這兩種飲食項目,對血中胰島素和IGF的濃度就有立即的影響,還能帶來其他效果,比如能夠使皮膚更健康。 血糖濃度和發炎之間會有關聯,聽來似乎匪夷所思。糖果、咖啡裡的一塊糖,或是一片塗了果醬的白麵包,怎麼可能影響生理機能?然而對於皮膚上的青春痘,這其間的關聯卻顯而易見。

  11. 科羅拉多大學的營養學學者羅倫.柯登(Loren Cordain)博士聽說,某些生活方式與我們大不相同的族群,從沒有長過青春痘(表皮層發炎是引起青春痘的因素之一)的經驗,他想瞭解這是怎麼回事。這話聽來不合常理,青春痘可是80%─95%的西方青少年必經的人生大事。為了調查此事的真相,柯登隨著皮膚學者組成的團隊,研究與世隔絕的新幾內亞基塔萬(Kitavan)島上一千兩百名青少年以及一百三十名巴拉圭艾奇(Ache)族印第安人的皮膚。自始至終,他們在這兩個族群中都找不到青春痘的跡象。這些學者在《皮膚醫學檔案》(Archives of Dermatology)撰文,把他們驚人的發現歸因於青少年的營養。這些與我們同一時代但離群索居的部落,他們的飲食就像我們遠古的祖先:沒有精糖或白麵,因此在血液裡也沒有過高的胰島素或是IGF。

  12. 在澳洲,研究人員說服西方青少年嘗試三個月限制攝食糖和精麵的飲食。幾週內,這些青少年的胰島素和IGF濃度就降低,他們的青春痘也減少。在二十世紀後半期,西方飲食出現了一種新成分,如野草般四處傳播︰由玉米提煉的高果糖糖漿(果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物)。光是忍受我們所攝食的精糖,我們的身體已經難以承擔,當今加工食品中這種無所不在的糖漿,更徹底打垮了我們的身體。果糖從天然基體(所有的水果裡都有果糖)移出並與葡萄糖混合後,我們的身體所產生的胰島素已經應付不了它們,在處理時至少會有間接傷害。它已經變成毒害。

  13. 我們有很多理由相信,糖的大量攝取導致了癌症的流行,因為這與我們體內的胰島素和IGF遽增有關。學者在一群老鼠身上植入乳癌細胞,用來比較不同升糖指數的食物對腫瘤發展的影響。兩個半月之後,血糖經常達到最高點的老鼠有三分之二(二十四隻中的十六隻)死亡,而採低升糖指數飲食的老鼠,二十隻只有一隻死亡。出於一些顯而易見的理由,這樣的實驗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不過有一項亞洲人與西方人的比較研究,也提出了相同的觀察︰食用低糖亞洲飲食的人,罹患因激素所導致的癌症的比例,比工業國家食用高糖和精製食品人口的罹癌人數,少了五至十倍。

  14. 此外,眾所周知糖尿病人(特點是高血糖)癌症風險高於一般人的平均。哈佛醫學院的蘇珊.漢金森(Susan Hankinson)博士在一項美加共同研究中發現,在不到五十歲的婦女中,IGF最高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可能性比最低的婦女高出七倍。另一個由美國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及加拿大麥基爾(McGill)大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證明攝護腺癌也有同樣的現象:他們採樣的男性之中,IGF最高者的罹病風險竟是最低者的九倍之多。其他研究則發現,高血糖指數也同樣與胰臟癌、結腸癌和卵巢癌相關。

  15. 美國女性健康研究計畫針對全美約十萬名停經後婦女展開大規模研究,證實因為攝取高糖精麵飲食而造成體內胰島素增加,與乳癌風險升高有關。全美四十多個學術中心的研究人員觀察這些婦女直到她們罹病為止,時間平均為六年。研究人員在這些婦女一開始參加研究起,就為她們抽血作為樣本,並以胰島素的高低量作為罹患乳癌風險的比較基準。這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研究結論說,肥胖本身並不會導致乳癌,而是與體重過重造成的高胰島素量相關。胰島素量高的婦女(她們並沒有糖尿病,也沒有接受激素補充療法)在追蹤調查中,罹患乳癌的風險比胰島素最低的婦女高了幾乎兩倍。

  16. 所有的科學文獻都一致指出︰想要保護自己預防癌症的人,必須努力減少加工糖以及漂白麵粉的攝取。這意味著要習慣喝沒有糖的咖啡。(放棄在茶裡加糖比較容易。)這也意味著一週內只能將就食用兩或三次甜點。(水果則沒有限制,只要不加糖或者糖漿使水果更甜。)另一種選擇是,使用不會引起血糖或者胰島素急遽升高的糖類代用品。

  17. 要減緩來自小麥的糖類吸收,必須食用多穀類麵包(以小麥混合三種以上其他穀物製作,如燕麥、黑麥、亞麻籽等),你也可以選擇由傳統酵母(「發麵糰」)而非常見的化學發酵粉所製作的麵包,因為化學發酵粉會提高麵包的升糖指數。基於同樣的理由,應避免普通的白米飯,而代之以升糖指數較低的棕色或白色印度香米(basmati rice)。最重要的是,應多食用蔬菜和豆類(菜豆、豌豆、扁豆),這點我們會在第八章「抗癌的食物」談到;不僅是因為它們的升糖指數低,也因為它們強力的植物化學因子能對抗癌症。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