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共刺激分子

共刺激分子. —— ( B7/CD28 家族成员). 共刺激分子. 共刺激分子 — 提供第二信号使 T 细胞活化. B 淋巴细胞激活抗原( B7 , B7/CD28 ) 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s , IFA-1/ICAM-1 、 ICAM-2 )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LFA-3 , CD2/LFA-3 ) 血管内皮黏附分子 (VCAM-1) 热稳定抗原( HSA ) CD137(4-1BB , 4-1BB/4-1BBL).

luig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共刺激分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共刺激分子 ——(B7/CD28家族成员)

  2. 共刺激分子 • 共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使T细胞活化 • B淋巴细胞激活抗原(B7,B7/CD28) •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s,IFA-1/ICAM-1、ICAM-2) •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3,CD2/LFA-3) • 血管内皮黏附分子(VCAM-1) • 热稳定抗原(HSA) • CD137(4-1BB,4-1BB/4-1BBL) 注: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系统的参与,除MHC/抗原肽-TCR提供第一信号,还必需共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才能使T细胞活化。目前研究较多的是B7/CD28。

  3. 共刺激分子——B7/CD28家族成员 • CD28(活化受体) • ICOS (活化受体) • CTLA-4 (抑制性受体) • B7-1和B7-2 (CD-28家族配体分子) • PD-1 (抑制性受体) 注:在信号转导机制方面, CD28和CTLA-4研究较多。

  4. 成熟CD28 (一) CD28 1、分子结构 • CD28分子是一种由链间二硫键相连的、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202个氨基酸残基。 • 分子质量:44000 胞外区:具有单个V样区(配体结合必需) 跨膜区 胞浆区:含供SH2和SH3结合区域(信号转导必需) • CD28表达于95%的CD4+T细胞和50%的CD8+T细胞表面,为组成性表达。存在于人、猿、小鼠、大鼠及禽类淋巴细胞表面。

  5. 2、CD28的生物学作用 • CD28与B7结合后产生共刺激效应: • 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 诱导T细胞表面IL-2受体上调,增加IL-2mRNA转录,促进细胞因子分泌。 • CD28能调节并维持适量的、有功能的T细胞存活,保证特异的免疫应答。 • CD28能调节Fas/ FasL介导的激活T细胞凋亡途径。 • CD28通过参与负调控因子CTLA-4的表达和功能来调控T细胞的激活。

  6. 3、CD28与肿瘤免疫 • 根据CD28是否表达,将CD8+T细胞分为: • 细胞毒T细胞( CD8+ CD28+ T ,CTL):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通过排粒作用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溶解靶细胞,同时可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诱导靶细胞的凋亡。 • 抑制性T细胞( CD8+ CD28- T ,TS) • 研究发现: • 胃癌患者T细胞低表达CD28分子,胃癌细胞低表达B7分子,会影响B7/CD28共刺激通路,使T细胞不能有效清除肿瘤。 •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CD28异常表达可干扰免疫稳态并增加其危险性。 • 覃汉军研究发现,抗CD28同时诱导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活化。 • 抗CD28单抗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

  7. 4、问题与展望 • 问题:CD28分子与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扔需进一步研究。 • 展望:该分子研究为免疫调节和免疫干预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开展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考核提供一个客观指标。

  8. 胞外Ig-V样结构域 跨膜区(23个氨基酸组成) 胞浆尾(35个氨基酸组成) ) • ICOS单体 (二) ICOS 1、分子结构 • ICOS为同源二聚体结构,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属于I型跨膜糖蛋白,单体由199个氨基酸组成,半胱氨酸残基形成ICOS同源二聚体链间的二硫键。 • 分子质量:55~60kDa • ICOS缺少一个保守基序MYPPPY,所以不能与B7-1/2结合

  9. 2、ICOS的生物学作用 (1)ICOS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 • ICOS仅在活化的T细胞上表达,是活化后促进T细胞分化并发挥效应的主要共刺激分子,主要在再次免疫应答及免疫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 • 记忆T细胞表达ICOS,激活后ICOS的表达进一步上调,ICOS-L能提供记忆T细胞活化和生存的刺激信号。 • ICOS能保护记忆T细胞免于凋亡,能有效的促进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2)ICOS能增强T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功能,促进体液免疫应答。 (3)ICOS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4)ICOS对免疫系统的负调作用:研究表面,在一定的微环境下, ICOS可以下调T细胞的应答。

  10. FOXP3+ICOS+ Treg细胞:通过IL-10、TGF-β抑制CD4+T 细胞增殖 FOXP3+ICOS- Treg细胞:仅通过TGF-β发挥功能 3、ICOS与肿瘤免疫 (1)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 在缺乏CD4+T情况下, ICOS/ ICOS-L仍能加强CD8+T的抗肿瘤应答(通过 促进CD8+T 增生及IL-2\IFN-γ等细胞因 子的产生实现的)。 (2)抑制抗肿瘤免疫 Treg是体内免疫抑制性细胞,根据ICOS分子的表达,可将Treg分为 以下两组细胞: ICOS/ ICOS-L在免疫过程中有着双重作用 ,既可调节Th1、 Th2的免疫应答,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进而形成效应细胞,同时也增强CTL和NK的杀伤作用。但它还有免疫抑制作用,特别是在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ICOS 的Treg细胞具有更强的免疫作用。

  11. (三) CTLA-4 1、分子结构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 )是B7/CD28家族成员,它与CD28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两者在氨基酸水平有31%的同源性,它短暂的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上。 • 完整CTLA-4 在T细胞表面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部分以单体形式存在。二聚体CTLA-4 与2分子B7高亲和力结合,结合力较CD28大150倍,较单体CTLA-4 高30~90倍。

  12. 2、 CTLA-4的生物学作用 • B7与T细胞上的CD28结合产生阳性信号,增强免疫应答 • B7与CTLA-4结合产生阴性信号,封闭了CD28以来的T细胞激活,下调免疫反应 • CTLA-4可能的作用机制: • (1)介导T细胞凋亡。 • (2)抑制IL-2的分泌,抑制IL-2R基因的表达,控制细胞周期的发 • 展,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不向S期发展。 • (3)在T细胞活化早期竞争性地抢先和B7结合,阻止CD28 与B7的 • 结合,从而阻止CD28传导共刺激信号启动T细胞活化级联反应。

  13. 3 、 CTLA-4与肿瘤免疫治疗 • CTLA-4被认为是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因子。 CTLA-4mAb或CTLA-4的配体可以阻止CTLA-4与其天然配体结合,从而封闭CTLA-4对T细胞负性调节信号的传导,增强T细胞对各种抗原的反应性。 • 临床治疗中降低机体CTLA-4的表达量及含量能增强T细胞的反应性, CTLA-4 抗体及抗CTLA-4表达的核酶有可能成为临床抗肿瘤的有效治疗药。

  14. (四)B7家族 1、B7家族的分子结构 • B7-1(CD80)——CD28天然配体。由28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 为 55kDa的跨膜糖蛋白。 • B7-2(CD86)—— CTLA-4天然配体。由329个氨基酸组成、分 子量 为70kDa的跨膜糖蛋白 B7-1和 B7-2均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包含IgV样区和IgC2样区。两者均以单链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B7分子通过IgV样区与CD28 和CTLA-4结合。

  15. 2、B7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 B7与细胞(主要是T细胞)的受体结合,作为第二信号发挥作用。 • B7提供共刺激信号方式: (1)反式共刺激,肿瘤细胞表面多肽-MHC复合物与T细胞的TCR相互作用提供信号1,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的B7分子与T细胞的CD28相互作用提供信号2。 (2)顺式共刺激,肿瘤细胞表面多肽-MHC复合物与T细胞的TCR相互作用提供信号1,同时肿瘤细胞表面的B7分子与T细胞的CD28相互作用提供信号2(最有效方式;但除少数B细胞淋巴瘤外,肿瘤细胞不表达B7分子)。 (3)转移的顺式共刺激,肿瘤细胞释放的可溶性抗原被APC摄取,加工递呈给MHC形成多肽-MHC复合物,与TCR相互作用提供信号,APC表面的B7分子与CD28相互作用提供信号2。 缺乏共刺激信号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16. 3、B7分子与肿瘤免疫治疗 • 共刺激分子B7家族对激活和抑制T细胞免疫非常关键。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不表达共刺激分子B7,或表达水平很低,不能使T细胞活化,从而使肿瘤细胞能逃逸机体免疫的监视 (1) B7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共刺激因子B7-1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后,可促进肿瘤细胞表面B7 的表达,明显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使之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更有效的激活T淋巴细胞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2)B7分子与细胞因子的联合治疗:多基因联合导入或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方式增强肿瘤细胞(弱/无免疫肿瘤)的免疫原性 (3)B7-1免疫毒素:将抗B7-1单克隆抗体和毒素Saporin融合形成抗B7-1免疫毒素治疗霍杰金淋巴瘤,可去除体内R-S细胞。全身应用抗B7-1免疫毒素暂时破坏活活的APC,但不影响机体的原发性免疫房源和对微生物的防御 (4)可溶性重组B7-IgG:B7与IgG-2a可重组成B7-IgG2a融合蛋白,结合化疗可引起肿瘤缩小,最终可致治愈性的免疫反应 (5)B7联合抗血管生成药:两者合用可刺激肿瘤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以去除大肿瘤

  17. 4、问题与展望 • (1)肿瘤微环境中APC不表达B7分子 • (2)转B7基因的瘤细胞可能诱导IL-10的分泌,从而抑制免疫反应 • (3)转B7基因动物对某些肿瘤模型B7基因治疗的疗效有限 目前,对B7家族的分类、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

  18. (五)程序死亡受体-1 1、程序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的分子结构与分布 (1)程序死亡受体-1(PD-1),也称CD279,是一个属CD28/CTLA-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免疫抑制受体。其结构类似于CTLA-4。PD-1和CTLA-4提供的信号抑制T细胞活化,下调免疫反应,在维持T细胞问题方面起关键性作用。PD-1有两个配体:PD-1L(又称B7-H1)、PD-2L(又称B7-DC)。 (2)PD-1广泛表达于衍生自造血组织的细胞,组成性表达于一些CD4-CE8+胸腺细胞、不成熟B细胞核一些外周T细胞,活化后表达于T细胞、NK/ 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髓样细胞表面,主要受TCR或BCR信号的诱导表达。 (3) PD-1L(又称B7-H1)广泛表达于多种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 PD-2L(又称B7-DC)仅表达于DC。PD-1L与PD-1R结合后能抑制T细胞、B细胞功能,从而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

  19. 2、 PD-1/PD-1L的生物学作用 • 在众多的共刺激信号中PD-1与其PD-1L结合后通过PD-1胞质的2个酪氨酸残基、免疫受体酪氨酸交换模体与下游的信号分子作用而发挥对T细胞功能负性调控。 • PD-1/PD-1L信号途径的负调控作用针对效应性T细胞,发生在效应性T细胞活化的起始和主要效应阶段。 • 目前研究表明,PD-1L在正常组织中调节器官特异性耐受,在肿瘤组织中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

  20. 3、PD-1L与肿瘤免疫逃逸 PD-1L的表达上调能增加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凋亡,导致体内免 疫原性肿瘤的生长。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清楚, 可能因素如下: (1)促进T细胞的凋亡:PD-1/PD-1L途径能促进肿瘤细胞表达FasL,进而促进T细胞凋亡。 (2)阻滞细胞增殖周期: PD-1L与其受体PD-1结合,启动了G0/G1检查点,使大多数细胞被阻滞在细胞增殖周期时相,限制了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数。 (3)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 PD-1/PD-1L途径在抑制T细胞增殖的同时也影响很多细胞因子的分泌,这在一定程度上下调了机体免疫应答。

  21. 4、 PD-1/PD-1L与肿瘤治疗 • 干涉PD-1/PD-1L信号通路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1)应用抗PD-1L单抗或其他分子封闭PD-1L (2)制备含有PD-1疫苗 (3)促进肿瘤消退: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发现,与CTLA-4-/-T和野生型T相比,PD-1-/-T能更有效的促进肿瘤消退。针对PD-1及PD-1L的抗体均可增强T细胞应答,介导和维持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22. 5、问题与展望 阻断PD-1/PD-1L途径已显示出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但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都难以使肿瘤完全消退,总体效果尚不尽如人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