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799 Views
教育哲學報告. 後現代主義. 指導教授:湯堯老師 報告學生:第一組 吳貞瑩、劉虹吟 、 李文華、蘇慧雲、林庚酉 曾鴻儒、翁新發、李明潔、陳頌恩 、 林恩伃. 代表人物 - 佛瑞勒. 1921 年 - 1997 年. Paulo Freire 佛瑞勒. ⊙ 《 受壓迫者教育學 》 ( Pedagogy of theOppressed ). ★ 教育是通向永恆解放 ( permanent liberation ) 之路. 「教育是一種 政治行動」. 教育是什麼 ?.
E N D
教育哲學報告 後現代主義 指導教授:湯堯老師 報告學生:第一組 吳貞瑩、劉虹吟、李文華、蘇慧雲、林庚酉 曾鴻儒、翁新發、李明潔、陳頌恩、林恩伃
代表人物-佛瑞勒 1921年-1997年
Paulo Freire佛瑞勒 ⊙《受壓迫者教育學》 (Pedagogy of theOppressed) ★教育是通向永恆解放(permanent liberation)之路
「教育是一種 政治行動」 教育是什麼?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但被壓迫迫的民眾無法參與政治,因此需要透過教育的實踐來改變壓迫的狀態。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但被壓迫迫的民眾無法參與政治,因此需要透過教育的實踐來改變壓迫的狀態。 教育的政治性在於教育本身即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社會改造與人民解放行動。 受壓迫者所接受的教育視為統治階級塑造意識型態的工作,例如台灣早期的國語文教育即是如此。
代表人物-李歐塔 1924年-1998年
1.生平 →出生於(1924-1998)法國凡爾賽 →畢業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 →兼為哲學家及文理論家 2.歷史 →50年代畢業後,前往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高中任教哲學,大力支持獨立運動,不認同共產主義政權,與他人創辦雜誌《社會主義或野蠻》 →60年代後,回到巴黎,先後任教於巴黎大學南泰爾分校第八校區。他特別強調,知識份子應該要介入抗爭的精神。 3.著作 《現象學》(1954) 《論述、圖像》(1971) 《漂流思想》(1973) 《後現代狀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1979) 知識成為市場的一種商品,人們一直深信不疑的理性與科學,只不過是現代社會中獨斷、排他的一種導致知識合法化的語言遊戲而已
這樣的觀念在教育相關方面的議題有… • 1.多元文化的呈現 • 在教育的研究上,或教育材料的呈現方面,沒有任何一種強而有力的典範或標準教材可供人依循。 • 2.師資培育多元化 • 教師的養成由原先的師範院校所把關,開放至一般大學凡是修滿教育學程學分的學生,亦是彌補了單一價值的侷限,而改以採用多元主義的方式,來刺激原先師資培育的品質。 • 3.課程的融合 • 民國九十學年度起,國民教育將實施「九年一貫制課程」,新課程標準採取知識合科的設計,例如國中的公民與道德、歷史、地理科可能合併成社會科,改變以往過於重視學識本位的缺失。此外,電腦教學也將納入國小的課程之中,以迎接後現代社會中資訊科技的來臨。
如何落實? • 1.教育目標方面 • 應特別重視教育機會的均等,對於各族群的文化應予以尊重,並促進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養成終生學習的態度。 • 2.課程安排方面 • 秉持生活實用為原則,避免艱澀零碎的知識,強調學科之間的統整性。 • 3.學習評鑑方面 • 多採納動態評量或卷宗評量的方式,免除紙筆測驗的單一化,且應兼重知識、情意、技能多方面的學習內容。
代表人物-傅柯 1926年-1984年
1.生平: •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984年)出生於法國普瓦捷 • 畢業於高等師範學校 • 2.經歷: • 傅柯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在1950年至1953年間是法國共產黨員。 • 1950年傅柯畢業後在師範大學教書,從1954年到1970年他在烏普薩拉大學、在波蘭華沙和在德國漢堡大學充當文化代表。此後他到法國克萊蒙費朗第一大學教哲學。 • 傅柯先在水牛城大學,後來在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書。 • 傅柯在舊金山的同性戀社群中,在BDSM社群中的活動使他染上了愛滋病,1984年逝世於巴黎。 • 3.著作:《瘋顛與文明》(1961年)、《臨床醫學的誕生》(1963年) 、《詞與物》(1966年)、《知識考古學》(1969年) 、《規訓與懲罰》(1975年)、《性史》一共分三卷(本計劃六卷),(1976年、1984年)
傅柯-哲學思想與內容 • 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 。 • 他最主要的題目是權力和它與知識的關係(知識的社會學),以及這個關係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的表現。 • 傅柯說,能夠表現出來有知識是權力的一種來源-因為這樣的話,你可以有權威地說出別人是什麼樣的和他們為什麼是這樣的。 • 批判:傅柯的書往往寫得非常緊湊,充滿了歷史典故,尤其是小故事,來加強他的理論的論證。傅柯的批評者說他往往在引用歷史典故時不夠小心,他常常錯誤地引用一個典故或甚至自己創造典故。
從傅柯思想對教育的啟示及影響 • 借用傅柯的權力論述來分析「教科書」 • 傅柯對於教育的影響 • 傅柯對於後現代教育哲學的影響 反歷史性(時間與歷史斷裂) 去中心化 反權力中心 重視邊緣論述與非理性因素
代表人物-德希達 1930年-2004年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 《書寫與差異》、《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 人權「不僅是抵抗集權主義的工具,他 還與主宰着政治性的世界概念的那個歐洲 傳統密不可分。而後者正是解構的首要質 疑對象。所以他的解構工作依次圍繞着主 體與自由,民主與公民性,邊界與民族國 家這些觀念中展開。」
他是在自由創造的遊戲中不斷創造的思想家;他也是在各個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性格和不同研究主題的人物。他是在自由創造的遊戲中不斷創造的思想家;他也是在各個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性格和不同研究主題的人物。 德希達所提出的「解構」(decontction)策略,在七○年代後的後現代主義批判西方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創造活動中,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 基本精神,就是顛覆傳統西方理論和各種方法論,同樣也顛覆一切靠語言規則建構起來的邏輯體系。「解構」是與正常的語言概念完全不同的表達策略,是一種實踐活動,是具有不斷自我創造精神的創作活動本身。 德希達的「解構」,其目的是為了顛覆傳統形上學,其目標並不是要達到同一性,也不是追求明確性和清晰性,而是為了建構模糊的、無中心的非結構 。事實上,哲學是會影響社會,不論是在文學、教育(如李歐塔)、藝術或設計中。
解構僅僅是策略而不是理論 • 「解構」是與正常的語言概念完全不同的表達策略,是一種實踐活動,是具有不斷自我創造精神的創作活動本身。 • 解構≠單純為破壞 • 必要之解構情況:當思考模式淪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機械形式」(a naturalized mechanism) • 解構實例:透視以男性為中心的西方社會意識,解構了兩性對立的父權體制「理言中心主義」(phallogocentrism)為女性主義者所用,啟發婦女運動。 • 省思:解構觀點之下的性別教育
代表人物-Richard Rorty 1931年-2007年
生平 • 1931年,出生於美國紐約 • 1946年和1952年先後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哲學碩士學位,1956年於耶魯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 2007年6月8日辭世 • 著作 • 1979年之著作:《哲學和自然之鏡》-反映他了的思想,批判傳統形上學與知識論所預設的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與真理符應觀。 • 1989年《偶然、反諷與團結》-以新實用主義為出發點,思考自由主義烏托邦的建構過程,以及在傳統準則消解之後,公領域與私領域如何維持彼此互不侵犯而又能自由運作之相關問題。 一個自由的社會都稱為"就是樂於把一切對抗的成果真"的社會。 因此,試圖為自由主義社會提供 "哲學基礎“ 其實不適合自由主義社會。
這樣的觀念在教育相關方面的議題有… 教育人類圖象 自由反諷者的生活世界:公領域與私領域 教與學之教育歷程:再描述與自我創化 教育者與教育機構之使命 教育目的
如何落實? 重視公民責任甚於私人自我創造之情感。 以對話尋求共識,透過擬情道德想像力創造團結。 台灣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走向。 多元文化之精神滲入公民教育之中。
問題與討論 • 1.佛瑞勒將受壓迫者所接受的教育,視為是統治階級塑造意識型態的工作,例如台灣早期的國語文教育即是如此。依照佛瑞勒對上述的觀點,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教師應該如何去因應? • 2.從李歐塔觀點延伸而出來的師資培育多元化,廣設各大專院校開設教育學程,卻造成許多流浪教師,形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對此的看法如何? • 3.以傅柯的理論來看,『「真理」是運用權力的結果,而人只不過是使用權力的工具。』那麼教科書也成為了統治者的使用權力工具,就如同我們所閱讀的「歷史」其實大多數為政治史、帝王史。因此對於目前臺灣一綱多本的教育政策下,教師們該如何選擇教科書?還是都一樣?面對一綱多本的教科書中,該如安撫學生、家長的恐慌?
問題與討論 • 從德希達的觀點來看,他支持同性婚姻。未來如果任教中,學生性向明顯喜歡同性,家長無法接受,希望老師幫忙輔導學生,老師應該如何做? • 從羅迪的觀點反思到現在台灣大學教育成為大眾教育的現象,一方面似乎可以提升人民的素質,一方面卻造成只重視文憑取得忽略知識追求的真諦,對此看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