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714 Views
局部解剖学. 第一讲 绪论与头部. 南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万炜. 一、绪论. 1. 局部解剖学的 概念 2. 局部解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3. 局部解剖学的重点内容 4. 学习局部解剖学的意义 5. 学习方法 6. 总体安排 ( 时间安排和教学思路 ). 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
E N D
局部解剖学 第一讲绪论与头部 南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万炜
一、绪论 • 1.局部解剖学的概念 • 2.局部解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 3.局部解剖学的重点内容 • 4.学习局部解剖学的意义 • 5.学习方法 • 6.总体安排(时间安排和教学思路)
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 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 anatomy)是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人为的把人体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上肢、下肢、脊柱等局部,阐述正常人体各局部各结构的排列次序(层次)、所在局部各器官的形态特点、位置及位置关系(毗邻),并将解剖学知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门桥梁学科。
局解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系解、组胚、病理解剖学等的关系; 系解是按机能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的形态;局解是按局部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与器官间的关系:1.层次关系;2.腔隙关系;3.间隙关系;4.其他各种形式器官间关系; 2. 与临床外科、妇产科、麻醉科、五官科等手术相关学科的关系; 3. 与医学影像学(CT、MRI、B超等)的关系;
重点内容 1. 形态特点与位置结构; 2.层次; 基本层次:皮肤 — 浅筋膜(fat、A、V、N、L、等)— 深筋 硬脑(脊)膜 — 蛛网膜 膜—肌层—骨骼 — 软(脊)脑膜 内部筋膜 — 浆膜壁层 3. 毗邻; 4. 重要的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分布及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意义 是临床手术相关学科及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学好局部解剖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急性阑尾炎 症状 —— 转移性右下腹痛 体征 —— 右下腹固定点的压痛、 反跳痛
学习方法 1.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标本与模型的观察(具体方法与系解不同); 2. 结合教材与课堂内容,注重理解和记忆重要的示意图或实物图; 3.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画图记忆)
境界 第一节 境界与分区 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间的连线以上的部分。
分区 额顶枕区 颞区 颅顶 颅腔 颅底 颅部 面部 头部 面浅部 面侧深区 等 面部与颅部界线是:眶上缘、颧弓、外耳门 和乳突连线。
第二节 颅顶软组织的层次和结构 一、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及特点 1.皮肤 厚而致密,富含毛发及毛囊腺、汗腺和皮脂腺;血供 丰富,外伤时易致出血 2.浅筋膜 头皮 有许多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的小梁将fat分成许多fat小格,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含丰富fat、A、V、N(图1) 3.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及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危险层) 5.颅骨外膜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 前内侧组: 滑车上A、V和滑车上N 前组 前外侧组: 眶上A、V和眶上N 耳前组: 颞浅A、V和耳颞N 外侧组 (颞区) 耳后组: 耳后A、V和枕小N 后组: 枕A、V及枕大N等 特点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1. 颅顶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以颅顶为中心呈放 射状分布,临床手术切口选择应考虑此点; 2. 其中动脉间相互吻合成丰富的动脉网; 3. 神经分布互相 重叠; • 颞浅动脉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图1. 图2 • (Bp、P等的监测;A插管与动脉搭桥等) ;
二、颞区的层次与结构特点 (额顶枕区) 1. 皮肤 皮肤 浅筋膜 2. 浅筋膜 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3. 颞筋膜 4. 颞肌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5. 骨膜 颅骨外膜
思考 • 1.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头皮血肿、颅骨外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体征有何不同;如需穿刺抽血时,分别经过哪些不同层次? • 2. 临床上颅脑开窗减压术为何常选择颞区?切口方向一般如何选择?
三、颅内、外血管的交通 • 动脉:颈内、外动脉之分支在颅顶浅筋膜内相互吻合成动脉网; • 静脉: 1. 经乙状窦到颈内静脉 2. 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 3. 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 4. 通过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途径
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 海绵窦 颅内静脉 眼下静脉 眼上静脉 卵圆孔静脉丛 内眦静脉 颅外静脉 面静脉 面深静脉 翼丛 破裂孔导静脉 颈内静脉
海绵窦 眼上静脉 内眦静脉 面静脉 面总静脉 颈内静脉
第三节 面 部 一、面部的浅层结构及其特点 1.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因表情肌作用形成自然皮纹。 2.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内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 穿行。 面动脉facial artery 面静脉facial vein(危险三角)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感觉) 神经 面神经facial nerve(运动)
面神经分支 1.颞支:额肌、眼轮匝肌上部 2.颧支:眼轮匝肌下部 及上唇诸肌 3. 颊支:颊肌、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下唇肌及颏肌 5. 颈支:颈阔肌
二、腮腺(parotid b1and ) 1. 形态与分部 2. 位置 3. 被膜 4. 毗邻 5. 穿经腮腺的结构 6. 腮腺导管(导管乳头等)
腮腺的形态与分部 略呈锥体形, 底向外侧,尖向 内侧突向咽旁。 可分为深部、 峡部及浅部等三 部分。
腮腺的位置 • 从层次上看 • 从具体位置看
腮腺的被膜 腮腺鞘 浅层(厚) 纤维隔 深层(薄) 颈深筋膜浅层
腮腺的毗邻 1.浅面:皮肤、浅筋膜、耳前淋巴结及皮神经等 2.深面:茎突、茎突周围肌及深部的颈内动、静脉, 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等—“腮腺床” 3.上方: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 4.下方:下颌角 5.前缘:邻咬肌、下颌支和冀内肌的后缘 6.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
穿经腮腺的结构 1.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 及面神经的分支。 2.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 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