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進行科展研究的模式暨作品 的評審原則

進行科展研究的模式暨作品 的評審原則. 洪振方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一、探究 reality 的 pattern 與機制. 探究事物的規律性及背後的運行機制 具體事物的可觀察特性及其聯繫 --------------------------------------------------- 運行機制構成的隱蔽世界 ( black box ).

luc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進行科展研究的模式暨作品 的評審原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進行科展研究的模式暨作品的評審原則 洪振方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 一、探究reality的pattern與機制 • 探究事物的規律性及背後的運行機制 具體事物的可觀察特性及其聯繫 --------------------------------------------------- 運行機制構成的隱蔽世界 (black box)

  3. 選擇與研究目的相關的性質、特徵加以考察,對與問題相關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進行研究,設置不同的conditions,通過受控實驗,對相關的data進行反思抽象,來抽取和確認可觀察現象的pattern。選擇與研究目的相關的性質、特徵加以考察,對與問題相關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進行研究,設置不同的conditions,通過受控實驗,對相關的data進行反思抽象,來抽取和確認可觀察現象的pattern。

  4. 以model來模擬black box中的機制,以解 釋理論來詮釋model中的結構(包括元素及 關係)、運作機制、及功能。 • 大前提:解釋理論 小前提: model 逆 演 --------------------------------- 推 繹 結 論:可觀察現象的規律性

  5. 二、作品評審原則 (一)創新性:創新性主要體現在項目的立意、提出 的觀點以及實施的手段等方面有新 意、有創見。 • 是否從新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否使用高效、可靠的方 法來解決問題?包括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數據 的分析和處理上是否顯示了創造性?在實驗裝置 的設計和使用上是否有獨創的想法? • 是否有創造性的研究為支撐,從新的角度來回答問題?

  6. (二)科學性:科學性是指:項目的選題符合客觀科(二)科學性:科學性是指:項目的選題符合客觀科 學規律,有科學依據,立論明確,證 據充分,研究方法合理。 • 問題表述得是否清晰明確? • 問題是否充分地限制在允許合理批評的範圍內? • 是否有為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制定的有步驟 的計劃? • 是否明確和定義了變量? • 如果需要通過某些實驗裝置獲得必要的數據,那 麼作者是否認識到他們的需要並且正確地選用了 這些裝置?

  7. (二)科學性: • 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結論? • 是否認識到某些數據的局限性? • 是否了解自己的課題與相關研究的關係? • 是否知道下一歩應該研究的是什麼? • 是否應用了有關的科學文獻?

  8. (二)科學性:如果是工程設計的問題,那麼鑑定科(二)科學性:如果是工程設計的問題,那麼鑑定科 學性的標準應該是 • 課題是否有明確的目標? • 目標是否與潛在使用的需求有關? • 解決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能被潛在使用者所接 受?在經濟上是否可行? • 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否能成功的應用於最終產品的 設計或生產? • 與以前的同類問題的解決方案相比,該方案是否 有很大的改進? • 該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否已經得到驗證?

  9. (三)完整性:一個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應該有完(三)完整性:一個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應該有完 整的實施過程,完整的原始材料, 完整的研究結果。 • 預先的設想是否在原計劃的範圍內得以實現? • 課題所涉及的問題的完整程度如何? • 結論是建立在單個實驗的基礎上,還是反復實 驗的基礎上? • 對課題表述和注視的完整程度如何? • 是否注意到該研究領域的其他方法或理論;是 否熟悉該研究領域的有關科學文獻?

  10. (四)技能:項目的作者是否具有完成研究所 必須的技能。 • 項目的作者是否具有所需的實驗、計算、觀察及 設計能力? • 課題是獨立完成的,還是大部分是由學生獨立完 成的? • 課題是在哪裡進行的?是否接受過家長、老師、 科學家或工程師的幫助? • 從何處得到的設備?是由學生獨立製造的,還是 借來的,或者是學生工作室的一部分?

  11. (五)清晰性:清晰性主要體現在作者對研究 項目的理解程度以及表述和展 示的清晰程度。 • 學生在討論他的課題時以及在解釋設想、步驟和 結論的時候是否清晰地表達了他的意思? • 已經成文的材料是否反映出學生對研究的理解? • 課題中重要的步驟是否有條理地被展示了出來? • 數據的清晰程度如何? • 項目的展示是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解釋了課題?

  12. (六)團體合作:如果是小組的項目,應該對 其團體合作的精神作鑑定。 • 課題完成是否包括了每個成員的任務和貢獻? • 每個成員是否對課題的所有方面都很熟悉? • 最終的結果是否是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