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成本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会计.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第 3 章 成本决策. 1. 本章学习目标: ( 1 )了解成本决策的意义和原则; ( 2 )掌握成本决策的程序和有关成本概念,以及短期和长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 ( 3 )加深理解存货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决策,以及固定资产购置、建造、更新的成本决策和分析。 2. 关键术语: 成本决策 差量成本 边际成本 付现成本 沉没成本 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机会成本 假计成本 可避免成本 不可避免成本 专属成本 共同成本. 第 3 章 成本决策. 3. 本章内容介绍:

luc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成本管理会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成本管理会计 CostManagementAccounting

  2. 第3章 成本决策 1.本章学习目标: • (1)了解成本决策的意义和原则; • (2)掌握成本决策的程序和有关成本概念,以及短期和长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 • (3)加深理解存货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决策,以及固定资产购置、建造、更新的成本决策和分析。 • 2.关键术语: • 成本决策 差量成本 边际成本 付现成本 沉没成本 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机会成本 假计成本 可避免成本 不可避免成本 专属成本 共同成本

  3. 第3章 成本决策 • 3.本章内容介绍: • 本章是该书的成本决策部分,沿着成本决策概述——短期成本决策——长期成本决策的路径逐步深入展开。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成本决策概述。首先阐述了成本决策的涵义、意义和原则,其次阐述了成本决策的有关概念,最后对成本决策的一般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二节短期成本决策。首先对短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阐述,其次运用短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对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短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进行了分析;第三节长期成本决策。首先对长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阐述,其次运用长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对固定资产购置或建造的成本决策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长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对固定资产更新的成本决策进行了分析。

  4. 第3章 成本决策 • 4.教学重点:成本决策的程序和有关成本概念,以及短期和长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 • 5.教学难点:固定资产购置、建造、更新的成本决策和分析 • 6.教学方法 : • 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推导深入 • 7.课时安排:4学时

  5. 第3章 成本决策

  6. 3.1 成本决策概述

  7. 3.1.1 成本决策的意义和原则 成本决策的定义 • 成本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成本管理的预定目标,通过大量的调查预测,根据有用的信息和可靠的数据,并充分考虑客观的可能性,在进行正确的计算与判断的基础上,从各种形成成本的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最佳方案的管理活动。

  8. 3.1.1 成本决策的意义和原则 企业成本决策的意义 • 1)企业成本决策是目标利润实现的保证。 • 2)企业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 • 3)企业成本决策是其他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 4)企业成本决策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 • 5)企业成本决策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

  9. 3.1.1 成本决策的意义和原则 成本决策的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人本性原则 • 相对性原则 • 最优化原则

  10. 3.1.2 企业成本决策的程序 企业成本决策的程序 • 1)确定成本决策目标 • 2)资料的收集、分类、分析、计算和评价 • 3)制定可行的成本决策方案 • 4)确定最优成本决策方案 • 5)成本决策的执行和反馈

  11. 不可避免成本是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不可改变其发生额,与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 共同成本是指应由几种(类或批)或几个部门共同分摊的成本。例如:某种设备生产三种产品,那么, 该设备的折旧是这三种产品的共同成本。 广义的差量成本是指决策各备选方案两者之间预测成本的差异数。两个备选方案的成本、费用支出之间不一致,就形成了备选方案之间的成本差异。备选方案两者之间成本差异额就是差量成本。狭义的差量成本(也称增量成本)是指不同产量水平下所形成的成本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差量成本既包括变动成本的差异数,也包括固定成本的差异数。 历史成本是指根据实际已经发生的支出而计算的成本。由于这一成本已经发生或支出,它对未来的决策不存在影响力,历史成本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专属成本是指可以明确归属某种(类或批)或某个部门的成本。例如:某种设备专门生产某一种产品,那么,这种设备的折旧就是该种产品的专属成本。 可避免成本是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可以改变其发生额的成本。它是同决策某一备选方案直接关联的成本。 假计成本是指对决策方案的机会成本难以准确计量而假计、估算的结果。假计成本是机会成本的特殊形态。 重置成本是指当前从市场上取得同一资产时所需支付的成本。由于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等因素,某项资产的重置成本与历史成本差异较大。重置成本既可能高于历史成本,也可能低于历史成本。在决策分析时必须考虑到重置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决策时由于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放弃的潜在利益。 以上成本概念中,按它们与决策分析的关系,可划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相关成本是指与决策相关联,决策分析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未来成本。相关成本通常随决策产生而产生,随决策改变而改变。并且这类成本都是目前尚未发生或支付的成本,但从根本上影响着决策方案的取舍。属于相关成本的有:差量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假计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专属成本和可避免成本等;无关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或虽未发生,但与决策不相关联,决策分析时也无须考虑的成本。这类成本不随决策产生而产生,也不随决策改变而改变,对决策方案不具影响力。属于无关成本的有:历史成本、沉没成本、共同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等。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准确划分对决策分析至关重要。在决策分析时,总是将决策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进行对比,来确定其获利性。若将无关成本误作相关成本考虑,或者将相关成本忽略都将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甚至会得出与正确结论完全相反的抉择。 (1)差量成本 (2)边际成本 (3)付现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行为决定的并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能为现在决策所改变的成本。由于此类成本已经支付完毕,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所决定,因而在分析未来经济活动并做出决策时无需考虑。 (4)沉没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产品成本对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等)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变动成本、狭义的差量成本均是边际成本的表现形式,而且,在相关范围内,三者取得一致。 (5)历史成本 (6)重置成本 (7)机会成本 (8)假计成本 (9)可避免成本 付现成本也称现金支出成本,是指由于某项决策而引起的需要在当时或最近期间用现金支付的成本。 (10)不可避免成本 (11)专属成本 (12)共同成本 3.1.3 决策中的有关成本概念 • (1)差量成本 • (2)边际成本 • (3)付现成本 • (4)沉没成本 • (5)历史成本 • (6)重置成本 • (7)机会成本 • (8)假计成本 • (9)可避免成本 • (10)不可避免成本 • (11)专属成本 • (12)共同成本

  12. 3.1.4 成本决策的一般方法 • 成本决策的一般方法可分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两类: • (1)定量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将决策所涉及的变量与决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求解得出决策目标所要求的最佳方案。成本决策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量本利分析法、差量分析法、差异成本法、边际贡献分析法、最优经济批量法、线性规划法、决策树法。 • (2)定性分析法 • 运用定量分析法,必须具备完整、准确的历史成本资料,以及对未来影响成本的各因素能加以量化。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并非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就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成本定性分析法主要依靠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管理者,利用直观资料和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判断,对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13. 3.2 短期成本决策

  14. 3.2.1短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 • 短期成本决策所采用的专门方法,因决策的具体内容和掌握资料的不同而各有所异;但其最常用的专门方法有差量分析法、总额分析法、相关成本分析法三种。 • (1)差量分析法。 • 差量是指不同备选方案之间的差异,这一方法适用于同时涉及成本和收入的方案的决策分析,它是以差异利润作为最终评价指标来决定方案取舍的一种方法。差量分析法的基本内容就是以两个备选方案的差异收入与差异成本进行比较,若差异收入大于差异成本,即取得差异利润,则前一方案是较优的;相反,如差异收入小于差异成本,即差异利润为负数,那么后一方案较优。

  15. 3.2.1短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 • (2)总额分析法 • 用于同时涉及成本和收入方案的决策分析,它是以利润作为最终的评价指标来决定方案取舍的一种方法。之所以称为总额分析法是因为决策中涉及的收入、成本、利润是指总收入、总成本、总利润,不考虑其与决策是否相关,一般通过编制总额分析表进行决策。此法便于理解,但过于繁琐,因此实践中很少采用。

  16. 3.2.1短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 • (3)相关成本分析法 • 这一方法适用于只涉及成本的方案决策,它是以相关成本的大小作为最终的评价指标来决定方案取舍的一种方法。 • 决策时,首先要对各可行备选方案估计其未来成本。如差异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等。与相关成本相对立的概念是不相关成本.即与决策无关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在决策中不予考虑,如沉没成本。另外,某些未来成本,不论在决策时选定何种方案,均发生相同的数额,改变决策时不妨略去不计,这样可以节约决策的时间。确定相关成本有两种方法:一是列出所有的相关成本项目,加计总数求得;二是汇总各备选方案的全部总成本,减去不相关成本,即为该方案的相关成本。

  17. 3.2.1短期成本决策的主要方法 • 这种方法可分为下列四个步骤: • 一,将决策时的备选方案的全部成本(包括机会成本)进行汇总。 • 二,扣除沉没成本。 • 三,扣除各备选方案中金额相等项目的成本。 • 四,将其余的各项成本汇总起来,就是决策的相关成本。通过两个方案相关成本的对比,就可以评价哪一个方案在经济上更有利。一般可通过编制相关成本分析表进行决策。

  18. 3.2.2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存货管理成本决策中有关成本概念 • 1)采购成本 • 2)订货成本 • 3)储存成本 • 4)缺货成本

  19. 3.2.2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存货的上述四种成本,与订购批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是:采购成本、订货成本、缺货成本与订购批量成反比,储存成本与订购批量则成正比。具体而言,在一定时期、一定需求总量的前提下,每次订购批量大,单价降低,则采购成本低;批量大则订购次数少,从而降低订货成本;订购批量大,存货储备多,缺货成本就低;但每次订购批量大,储备存货多,储存成本就高。反之,每次订购批量小,则储存成本降低,而采购成本、订货成本、缺货成本则上升。存货决策目标就是要寻找总成本最低的订购批量,即经济批量。

  20. 3.2.2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1)经济批量的确定 • 为了方便计算,先设定有关符号如下: • TC——全年存货总成本; • D——全年需要量; • U——单价; • Q——每批订货量; • K——每次订货成本; • Kc——单位储存成本; • TCs——缺货成本。 • 存货总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 式中:D/Q ――订购次数; • Q/2――平均储存量。

  21. 3.2.2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与存货总成本有关的变量很多,为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必要简化或舍弃一些变量,先研究解决简单的问题,然后再扩展到复杂的问题。确定经济批量,需要设立以下假设条件: • 第一,需求量确定并稳定,即D为已知常量; • 第二,存货单价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即U为已知常量; • 第三,能及时补充存货,即需要订购时可立即取得存货; • 第四,能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入库; • 第五,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TCs为零。

  22. 3.2 短期成本决策

  23. 3.2.2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24. 3.2.2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2)确定经济订货点 • 通过制订经济定货量,使存货建立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但由于生产不断进行,产品不断销售,必然使存货不断减少,所以企业必须正确确定在什么时候订货适宜,也就是要确定所谓的定货点。如果订货过早,会增加存货储备量,造成物资与资金的积压;如果订货过迟,将会使存货储备量减少,一旦供货不及时,就会影响生产需要,所以正确地确定订货点是存货决策的第二任务。影响订货点的主要因素除上述所说的经济订货量之外,还有“正常消耗量”、“提前期”和“安全储备量”等。“正常消耗量”是指产品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预计的每天或每周材料的正常消耗量。“提前期”是指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

  25. 3.2.2 存货管理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例3-2:沿用前例,假定提前期为8天,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为10公斤, • 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为2000÷360=5.56(公斤/天)。则: • 安全储备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提前期 • =(10-5.56)×8 • =35.52(公斤) • 订货点=(提前期×平均日耗量)+安全储备量 • = (8+5.56)+35.52 • = 44.48+35.52 • =80(公斤) • 上述计算表明,当甲种材料的库存量达到80公斤时, • 需立即申请订货200公斤。

  26.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 假定某企业可自主利用的生产设备,既可用于生产甲产品,也可用于生产乙产品,但不宜同时生产两种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在这两种产品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其选择的标准是看生产哪种产品在经济上最为合算,能为企业提供较多的利润。

  27. 3.2 短期成本决策

  28.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 •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是指企业正同时生产若干种产品,其中有一种产品发生了亏损,为了转亏为盈,企业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努力降低成本扭转亏损局面;另一方面就是对这种亏损产品考虑是否停产或转产。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分析可采用贡献毛益分析法进行。也就是在计算分析时,只需搞清亏损产品是否能提供贡献毛益。若贡献毛益为正数,说明该项亏损产品不应停产。

  29. 例3-4:某厂原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上年度有关资料如表3-2所示。表3-2 甲、乙、丙产品上年度有关资料 单位:元

  30.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根据上述资料,可见按完全成本法计算丙产品亏损1500元,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该亏损产品(丙产品)是否应停产?乍看起来,如果丙产品停产,则企业可减少亏损1500元。也就是说,丙产品停产后,企业的利润将是20800元(19300+1500),而不是现在的19300元。似乎停止生产丙产品对企业有利。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产品丙之所以亏损1500元,是因为它负担了分摊给它的固定成本7500元(6000+1500)。但固定成本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成本,与产品丙是否停产这一决策无关。也就是说,如果丙产品停产了,这部分固定成本将会转嫁给甲、乙两种产品负担,所以判断产品该不该停产,主要是取决于此产品最终能否提供贡献毛益。由于本例中丙产品的贡献毛益为6000元(30000-21000-3000),可见,丙产品不宜停产。还应特别注意,在社会主义企业里,我们在进行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时,除了从经济上考虑外,还得考虑全局的利益,如果亏损产品是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即使暂时发生了亏损,也必须继续生产,但可采取其他的措施力求少亏或尽量转亏为盈。

  31.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亏损产品转产的决策分析 • 由上述分析可见,丙产品不宜停产。但是,是否可将丙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再转产丁产品呢?为判别这种转产是否合算,必须注意,只要转产的丁产品是利用亏损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不需占用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它所提供的贡献毛益大于丙产品的贡献毛益。说明这种转产是合算的,反之,就不合算。

  32.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33.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34.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35.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产品增产的决策分析 • 产品增产的决策是指由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除了完成既定的生产任务以外,还有一定的剩余,为了充分地利用这一部分剩余的生产能力,就必须在原预定投产的这几种产品中适当地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量。因此,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就要正确选择以增产哪种产品为宜,为此,就要根据有关产品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36.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37.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38.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说明还有1000机器工时未被充分利用,如果将这部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增产甲产品,可增产甲产品250件(1000÷4),获贡献毛益为4000元(250×16);如果将这部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增产乙产品,可增产乙产品333件(1000÷3),获贡献毛益为2997元(333×9);如果将这部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增产丙产品,可增产丙产品1000件(1000÷1),获贡献毛益为6000元(1000×6)。可见,生产丙产品最为划算。

  39.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 • 企业生产中所需要的零(部)件,有的是本厂自制,有的是直接从外部购买。到底应该自制或外购呢?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像这类问题的决策,一般可采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分析。也就是把自制的差别成本与外购的差别成本进行对比,选择成本较低的作为最优方案。这里要注意的是,差别成本是指只对成本增减有影响的成本,所以自制的差别成本,在无需增加专用固定设备的情况下,只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不必考虑固定成本。外购的差别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定货费、验货费等。

  40. 3.2 短期成本决策

  41.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42.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例3-9:假设某厂生产中需用乙零件,每单位的外购价为10元。如自行制造,每单位的变动成本为5元,但零件若自制,需为此每年追加固定成本10000元。要求据此对零件的外购或自制做出决策。 • 该例与例有所不同,上例中,零件的自制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本例是指在零件自制的方案中需为此而增加固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来研究零件需用量在多少的情况下,哪个方案较优。设自制方案及外购方案的成本重合点为X,则: • 0+10×X=10000+5×X • X=2000(件) • 说明零件需要量在2000件以上,自制成本低于外购成本,应以自制为宜;若零件需要量在2000件以下,自制成本高于外购成本,应以外购为宜。

  43.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半成品、联产品立即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 • 在某些企业中,所生产的产品在完成一定的加工阶段后,可以作为半成品出售,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而在某些企业里,利用同一种原材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或用途不同的主要产品,这些产品称为联产品,联产品既可以直接对外出售,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半成品、联产品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其售价较高,但要追加一定的成本。所以,为了在这两种方案中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就必须计算分析进一步加工后预期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进一步加工时所追加的成本,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以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反之,若前者小于后者,则以直接出售为宜。

  44. 3.2 短期成本决策

  45.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 产品最优组合的决策分析 • 如果企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到底应怎样安排各种产品的生产量呢?这是企业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经营决策经常面临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企业现有的资源,合理地安排各种产品的生产量,使各种产品的生产量达到最优组合,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46.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47. 3.2.3 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成本决策

  48. 3.2 短期成本决策

  49. 作业 • 书80-81面第1题和第3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