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1.12k Views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有 收 无 收 在 于 水 收 多 收 少 在 于 肥 ? 万 物 生长 靠 太阳.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假设光合作用是一个物 质生产过程,那么: 1 )原料、产品是什么? 2 )工厂、车间是什么? 3 )工人有哪些? 4 )生产流程是怎样? 5 )制约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掌握叶绿体结构及光合色素种类和性质; 了解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影响因子;
E N D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有收无收在于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 ? 万物生长靠太阳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假设光合作用是一个物 质生产过程,那么: 1)原料、产品是什么? 2)工厂、车间是什么? 3)工人有哪些? 4)生产流程是怎样? 5)制约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 掌握叶绿体结构及光合色素种类和性质; • 了解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影响因子; • 初步弄清光合作用机理(重点和难点); • 了解光呼吸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生理功能; • 弄清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光合作用概述 1 光合作用发现简史 ◆1771年英国化学家J.Priestley发现植物可净化空气,他实际上发现了植物放氧; ◆1779年荷兰人Jan Ingenhousz发现植物只有在光下才净化空气,证明光的参与; ◆1782年瑞士科学家J.Sennebier发现CO2可以促进植物在光下产生"纯净"空气; ◆1864年J.Sachs观察到光照下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增大,证明光合中有有机物产生; ◆1941年Ruben等用H2O*证明氧气来源于水光解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为 光 CO2+2H2O------→(CH2O)+O2+H2O 叶绿体 2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A)合成有机物 B)能量的转换和贮存 C)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第二节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1 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1.1 叶绿体的外部形态(P59) 高等植物叶绿体多呈扁平椭球形,主要分布在叶片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
1.2 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A)被膜:有外膜和内膜两层,内膜具选择透性。 B)基粒:由类囊体垛叠而成的。光能的吸收、传递、转换场所。 C)间质:为叶绿体膜以内的基础物质。主要是可溶性蛋白质(酶),为CO2固定与转化场所。
1.3 叶绿体的主要成分 水分 (75%) 蛋白质(30%-45%) 脂类(20%-40%) 干物质 色素(10%) (25%) 无机盐(10%)
2 光合色素 2.1 光合色素的种类 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 1) 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呈蓝绿色)和叶绿 素b(呈黄绿色) 2) 类胡萝卜素:主要有胡萝卜素(多为β-型, 呈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藻胆素:蓝藻、红藻等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 主要色素,常与蛋白质结合为藻胆蛋白。
2.2 光合色素的分布 1)叶片中的分布 正常叶片中: A)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 约为3:1 B)chla与chlb的分子比例也约为3:1 C)叶黄素与胡萝卜素约为2:1
2)叶绿体中的分布 光合色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以非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各色素分子间的距离和取向较固定,使得能量传递或电子传递可有效地进行。
2.3 光合色素的光学性质 A.吸收光谱的概念 某一物质对各种不同的光有不同程度吸收,将这种吸收作为波长的函数作图,就得到了此物质的吸收光谱。 B. 物质波谱及太阳光的光谱 C.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 of light absorbed by chlorophyll blue green red 叶绿素的吸收波谱 6
2.4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1. 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自学p64-65) 要点: A)起始物:是什么? B)需光:哪一步? C)叶绿素b是怎么来的?
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 A)起始物:-氨基酮戊酸 ; B)需光:原脱植基叶绿素a只有在光下才能转变为脱植基叶绿素a; C)叶绿素b由叶绿素a氧化而来。
2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因素之一------光 原脱植基叶绿素a经过正常光照,才能顺利合成叶绿素。 例外:藻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科植物,在黑暗中也可以形成一些叶绿素。
因素之二------温度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间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一般来说,叶绿素形成的最适温度约为30℃,其下限是2-4℃,上限是40℃。
因素之三------矿质元素 Mg、N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Mn、Cu、Zn、K等元素是叶绿素生物合成有关酶的成分或激活剂,这些元素的缺乏会导致缺绿病。
因素之四------水分 缺水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并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故缺水会导致叶黄。
第三节光合作用的机理 • 概述---光合过程几点认识 A)光合作用过程相当复杂,光合作用靠光发动,但并非全过程都需要光。根据需光与否,可将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B)从物质代谢角度看,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CO2和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合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的过程。B)从物质代谢角度看,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CO2和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合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的过程。
C)从能量代谢角度看,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依此可将光合过程分为3大步骤:C)从能量代谢角度看,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依此可将光合过程分为3大步骤: 1)原初反应: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为电能; 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 3)碳同化: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2 原初反应 2.1 原初反应的概念 为光合作用 最初的反应,它 包括对光能的吸 收、传递以及将 光能转换为电能 的具体过程。
2.2 参加原初反应的色素 1)作用中心色素: 为少数叶绿素a分子, 既能吸光,又能在吸光后 被激发,释放一个高能电 子,并发生光化学反应。 2)聚光色素: 为大多数色素分子,只 吸收光能,不引起光化学 反应,仅把吸收的光能传 到作用中心色素,又叫做 天线色素。
2.3 原初反应的基本过程 D·P·A →D·P*·A →D·P+·A- →D+·P·A- D·P·A 为光系统或反应中心 Acceptor (原初电子受体) Pigment (作用中心色素) Donor(原初电子供体) D·P·A
3 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 3.1 水的光解 H2O是光合作用中O2来源,也是光合电子的最终供体。水光解的反应: 2H2O→O2+4H++4e- 锰、氯和钙是放氧反应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可影响放氧。
3.2 光合链 1)PSⅠ和PSⅡ的概念 PSⅠ:作用中心色素为P700,P700被激发后,把电子供给Fd。 PSⅡ:作用中心色素 为P680,P680被激发 后,把电子供给pheo (去镁叶绿素),并 水裂解放氧相连。
2)光合电子传递链(光合链) 连接两个光反应系统、排列紧密而互相衔接的电子传递物质被称为光合链。 由于各电子传递体具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负值起越大代表还原势越强,正值越大代表氧化势越强,据此排列呈“Z”形,又称为“Z方案”。
3.3 光合磷酸化 3.3.1 光合磷酸化的概念 叶绿体在光下 把无机磷酸和ADP 转化为ATP,形成 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光 ADP+Pi ATP
1)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PSⅡ所产生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在细胞色素复合体上引起ATP的形成,继而将电子传至PSⅠ,提高能位,最后用去还原NADP+。这样,电子经PSⅡ传出后不再返回。
2)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从PSⅠ产生的电子,经过Fd和细胞色素b563等后,引起了ATP的形成,降低能位,又经PC回到原来的起点P700,形成闭合回路。
3.3.3 光合磷酸化的机理 ------P.Mitchel的化学渗透学说 光合电子传递所产生 的膜内外电位差和质子 浓度差(二者合称质子动 力势)即为光合磷酸化的 动力。H+有沿着浓度梯 度返回膜外的趋势,当 通过ATP合酶返回膜外 时做功:ADP+Pi→ATP。
附:光反应小结 A)光反应靠光发动,它包括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等步骤。 B)经原初反应,完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并将之转化为电能。 C)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通过两个光系统的一系列光化学反应,把水光解成质子(H+)和电子,同时放出氧,质子H+与细胞中NADP+结合形成NADPH;同时,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其携带的能量使细胞中的ADP与无机磷酸结合形成ATP。 D)有了ATP和NADPH,叶绿体便可在暗反应中同化二氧化碳,形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故又将ATP和NADPH称为“同化力”。
叶绿素a(多数)、b, 叶黄素, 胡萝卜素 光反应 H2O 2e 2H 2e 2H 特殊的叶绿素a 1/2O2 ADP+Pi ATP NADP+ NADPH 暗反应 (CH2O) CO2
4 碳同化 4.1 碳同化的概念 碳同化是指CO2同化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 。
4.2 碳同化的途径 A)卡尔文循环(又叫C3途径):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且只有该途径才可以生成碳水化合物. B)C4途径(又叫Hatch-Slack途径) C)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 C4和CAM途径都是C3途径的辅助形式,只能起固定、运转、浓缩CO2的作用,单独不能形成淀粉等碳水化合物。
卡尔文循环 • 三个阶段: • 固定 • 还原 • 更新 • G3P的走向: • (1)叶绿体内合成淀粉 • (2)细胞质内合成蔗糖 • (3)叶绿体内变为R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