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09 Views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物理学科)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11.9.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物理学科拔尖计划. 历史沿革. 国立南京大学物理学系. 南高师物理学系. 国立东南大学. 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高等师范理化科.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 金陵大学物理学系 1930. 1952. 1921. 1927. 1928. 1920. 1915. 历史沿革. 首任系主任 胡刚复 ( 1892—1966 ). 中国创立最早的物理学科之一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物理实验; 首开我国近代物理课程. 历史沿革.
E N D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物理学科)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11.9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 物理学科拔尖计划
历史沿革 国立南京大学物理学系 南高师物理学系 国立东南大学 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高等师范理化科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 金陵大学物理学系1930 1952 1921 1927 1928 1920 1915
历史沿革 首任系主任胡刚复(1892—1966) 中国创立最早的物理学科之一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物理实验; 首开我国近代物理课程
历史沿革 培养出的老一辈杰出物理学家有严济慈、吴有训、赵忠尧、施汝为、陆学善、余瑞璜、吴健雄等数十人。 吴健雄先生 1937
历史沿革 物理学系 物理学系(1984) 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1952)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材料系(1994) 信息物理学系(1984)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 电子学系 魏荣爵(1916—2010)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首任系主任
人员 • 现有在职职工214人: • 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55人; • 中科院院士9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 • 博士学位比例为74%, 45岁以下比例为73%。
学院结构 • 由五个教学科研行政单位 1、现代物理系(核、粒子物理、宇宙学、生物物理、软物质) 2、物理学系 (凝态理论与实验、磁电子、自旋电子、计算物理、纳米、团簇物理、半导体物理、低温物理), 3、光电科学系 (凝态光物理、现代原子、分子和光学、新能源物理、人工晶体与介电物理) 4、声科学与工程系 (声学物理、光声信息、超声电子学、生物医学超声、环境声学及声信号处理) 5、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 • 一级学科: 物理学 • 二级学科: 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应用电子学与技术物理 • 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物理学全国重点一级学科
教育部 2007年全国二级重点学科评估 第一 第一 第一 • 理论物理 • 凝聚态物理 • 声学 学科 • 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2006, 物理学) 总评95分第一 学术队伍 90分第一 科学研究 95分第二 人才培养 100分第一 学术声誉 99分第二
科研环境: •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 •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篇 篇 2004年-2010年7年发表的SCI论文 2004年-2010年7年发表的 IF>3 的SCI论文 科学研究 Science3、 Nature1、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1 Nature (Materials)1 代表性论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2-2010)50多篇
科学研究 6000 5273 项 5000 4335 4090 4178 4000 3156 3000 2106 2000 1495 1000 0 2004 2006 2008 2010 2004-2010年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 2004年-2010年7年的科研经费
多项国家级科研奖项 2002-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7项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 陆亚林、陆延青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 制备、性能和应用
人才培养体系 • 本科生专业 • 1)物理学 2)应用物理学 3)声学 • 硕士生专业 • 1)理论物理, 2)凝聚态物理, 3)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4))光学, 5)生物物理学与软物质;6)声学等 • 博士生专业 • 1)理论物理, 2)凝聚态物理, 3)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4)光学;5)声学 • 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
人才培养体系 现在校本科生800余名; 硕士生 338 名; 博士生 221名; 博士后 39 名 每年向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国防和企业输送400名左右高质量人才. 我国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拔尖计划 定位: 培养基础学科(物理学)的未来领军人物 热爱物理学 耐得住寂寞 有奉献精神
享有权利 2加2的培养模式 一流的师资力量 最好的实验条件 优厚的学习条件
2010级拔尖班学术导师(10人): 中科院院士: 邢定钰 祝世宁 国家千人计划:肖 敏 特聘教授: 王 牧 王 炜 任中洲 李建新 朱永元 王振林 杰青: 程建春
选拔情况 现有09级 2人,10级 30人 去年10级 全校 13个院系 164名学生 申请 60名面试 录取30人 选拔(11级):初选+面试 初选(不低于45人) 录取30人